第4章 戏班和演员

昆剧能够一度占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

昆剧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

自明万历至清初,著名的昆剧戏班,南京有沈周班。袁中道《游居柿录》);著名的家班有南京阮大铖家、常熟徐氏家班、山阴祁彪佳家班、常州尤侗家班等。

各地著名戏班,BJ有聚合、三也、可娱三大名班;南京有兴化、华林等班;苏州有寒香、凝碧、妙观、雅存等班。

这一时期,出色的演员,净有周铁墩、孙阎王、苏又占;正生有陆石角、徐大声;老生有张得容;小生有吴其玉;旦有王紫稼等。

清雍正以后,最著名的为集秀班(《燕兰小谱》),誉之为“苏班之最著者”。

此班活动达半个世纪之久,至道光七年(1827年)才解散。

著名艺人有武旦金德辉、老生陈义先、净色马文观、二面钱云从、副末王九皋,大面王炳文等。

扬州最著名的有老徐班、老黄班、大洪班等。

名艺人有老徐班的副末徐伟琛、老生山昆壁、小生陈云九以及场面朱念一的鼓板,唐九州的三弦等。

嘉庆末年,BJ已无纯演昆腔的戏班,昆腔艺人多集中于以“曲子”著称的四喜班内。

道光初,他们又重整旗鼓,组成集芳班,不久即告解散,艺人复转入三庆、和春等徽班演唱。

后来被绘入“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的十三位名演员)画中的,大多是昆、乱兼擅的艺人,其中以唱昆剧为主的,只有徐小香、朱莲芬、杨鸣玉三人。

道光、咸丰年间,苏州由吉祥会先后组织了大章、大雅、鸿福、全福四大昆班,均极著名,历时也久。

同治二年(1863年)起,四大昆班先后进入上海,其中鸿福班与昆戈武班合作,逐渐演变为武班,与善演昆剧文戏的全福班,有“文全福,武鸿福”之称。

在昆剧消歇十多年后,1917年有直隶高阳专研昆戈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外郝振基等。

荣庆社昆戈合流,不仅使北方昆剧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派昆腔,今称“北方昆曲”。

这一时期,南方昆剧在大城市中极度凋敝,演员仅存三四十人,只能合并成一个文全福班。

他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江浙诸乡镇。

1921年,昆曲爱好人士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合力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邀请部分全服班老艺人如沈月泉、吴文生等任教。

至此,仅存的全福班也宣告解散。

苏州昆剧传习所共招收学员四十人,艺名都以“传”字排行,表示昆曲艺术薪传不息。

五年后,毕业公演,有老生施传镇、郑传鉴,小生顾传玠、周传瑛,正旦沈传芷、王传蕖,五旦朱传茗、姚传香,六旦张传芳,大面沈传锟,付王传淞,丑华传浩等,脚色俱全,技艺精湛,数年后,改名仙霓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仙霓社方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