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准确理解获得感的丰富内涵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强调人民群众的成就感、参与感、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等。2015年2月,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自此,“获得感”成为各类媒体的高频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得比较多的是学生的获得感。

从词的本义来说,“获”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0页。:其一,猎得;擒住。比如我们经常用的“捕获”一词。“射者中则大言获。获,得也。”其二,收割庄稼。比如我们经常用的“收获”一词。古人说:“十月获稻”。那么综合这两层意思,“获得”这个词包含主观努力期待客观好结果的意思,而“获得感”即是客观之于主观的满足感。由此可推,所谓学生之于“概论”课教学的获得感,就是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所得到的主观上的满足感。理解学生之于“概论”课教学的获得感的丰富内涵,需要把握:

其一,获得感的主体性。获得感本质上就是一种感受,它具有主观性。所谓学生之于“概论”课教学的获得感,即是学生选修这门课后,内心产生的对课程教学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所带来的满足感。

其二,获得感的动态性。获得感既然是一种感觉,那么它必然会随着时间、阅历等变化。就如你喜欢吃葡萄,儿时的感觉和中年的时候就不一样,而老年与中年又有不同。同样的道理,学生完成“概论”课学习之后,当时的获得感和毕业若干年后的获得感也会不同。在校时的获得感可能具有暂时性、摇摆性,体现在老师划不划考试重点、能否得高分等方面,而毕业后的获得感则具有稳定性、长久性,体现在课程学习对于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价值方面。

其三,获得感的综合性。获得感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理论魅力的,也是教师魅力的;是知识层面的,也是能力层面的,还是素质层面的;是暂时的,也是长久的,抑或愈久弥新的。它是个综合体,多方面综合形成学生的主观感受。

其四,获得感的层次性。获得感难以准确量化,但不是不能量化,大致会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另外,获得感的呈现也具有梯级性。最低的是知识层面,通过学习“概论”课获得了一些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中级是能力层面,通过学习“概论”课获得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等,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高级是素质层面,通过学习“概论”课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并将这种理论修养转化为素质甚至信仰,助力自己的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概论”课教师要转变理念,从学生“是否能有获得感、有怎么样的获得感”入手,深刻理解获得感的丰富内涵,静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授方式,增强“概论”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回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强学生深层次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