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引导案例】
经济大萧条
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中,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为严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1913年的水平。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93年达到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持续几年的危机使工业工人受尽饥寒之苦。
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入主白宫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罗斯福的“新政”采纳了凯恩斯的一些主张。美国政府开始全面调节、干预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约束;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对金融证券业进行管理。
同时,罗斯福根据凯恩斯的建议,采取政府主动增加赤字,增加对公共基础服务设计的投资,大力修建高速公路和电站,由此拉动了市场需求,刺激、带动了经济的复苏。例如在“新政”第二阶段,以工代赈,公共工程的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用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此外,还修好公园、游戏场、水库等。因为这些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建设的投资,40%会转化为消费基金,所以带动了一大片产业,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同时又为日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