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河流”

董潇

夜晚、微光、背影、纸墨碰撞时沙沙的声响,对于父亲习字的印象似乎被时光定了格,延续了很多年。

记得幼年时尤为顽皮,虽不至于爬墙上树,却十分喜欢在墙上涂涂画画,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对于色彩的感受很强烈。偶尔迷糊就会把父亲的作品当成画布,毁了不知多少好字却不自知。每每犯错,都会听到父亲的一声叹息,那时不懂,现在想来那叹息声,约莫是对我这个调皮鬼的失望与无奈吧。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儿时的我绝对不明白父亲对书法的追求有多么的深沉和热烈。

后来,课业日渐繁重,入睡时间也越来越晚,被压力压得喘不上气时,父亲的陪伴却从未间断。一间房、两张书桌、两盏台灯,一人一半的空间里,总是流淌着一股淡淡的笔墨香,扭头看去,总能看见父亲临桌而立、起笔落笔自有一番天地。

不论我被数学题为难的叹气声有多响,或是心烦意乱时转笔的噪音有多大,父亲一直都在书法的世界里,以一种近乎超脱的形态畅游着。一旦进入那个世界,父亲对冷暖无感,对时间更是没了概念,熬夜至两三点,几乎成了日常。

直至今日,我已很少需要父亲陪伴,但加班至深夜归家时,却还是能看到一个后背微驼、鼻梁架着花镜的身影,不是翻查着篆书大字典,就是手捧着古籍善本,眉头微皱地研究着。不然,就是敞开着一张六尺生宣,临摹碑帖,偶尔打开思路,也会创作一些新的表现形式。然后,在我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和我探讨。当年那个顽皮的小姑娘,如今也能算上父亲半个知己了,另一个知己自然就是母亲了。

父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在外人眼里能言善辩的父亲,对于家人更多时候都是在用行动默默付出。有时,工作上有些烦恼和父亲沟通,他总是微微一笑,让我练练字帖,平平心气。

他总说:“生活中总是有诸多人事,淡然处之,才有自己的天地。”

不论搬多少次家,那个宽厚的背影都未曾变过,虽然两鬓斑白,年过半百,父亲总是用行动在影响着我,用他的“匠人精神”鼓舞着我。这种对书法的“执着”和对事情的“不放弃”,从而淬炼心性,养成自己的一种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无声地诉说着坚持的意义,已经成为父亲赐予我的精神财富。

二〇一八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