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一笔画春归——高杰伟《平水流韵》序

王生才


高杰伟先生的《平水流韵》即将出版发行,嘱我作序,我欣然答应。因为,这本诗集所收作品是杰伟先生多年潜心创作的精品之作,也是杰伟先生创作历程的展示之作,这对于杰伟先生是莫大的欣慰;对于和杰伟先生一起耘耕于诗海词田的诗词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欣赏学习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平水流韵》的出版发行,将有力地促进子洲的诗词创作,将助推子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草芽破土路边肥,桃蕾枝头欲敞扉。雨湿千丝三月柳,东风一笔画春归。”(《春归》)“草芽破土”“桃蕾枝头”“雨湿千丝”,这是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高杰伟先生的诗词创作确如东风一笔画归的春天,满目青山,五彩缤纷。杰伟先生人生经历丰富,文化功底扎实,对我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从不惑之年开始,于工作之余进行诗词创作。二十多年来他孜孜不倦,潜心创作,同时广泛涉猎创作理论,注重以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渐次步入诗词创作佳境,尤其是近年来创作的一些作品,深受方家好评。他的不少作品发表于县、市、省、国家级专业杂志,部分作品入选《榆林历代诗词全集》《陕西诗林撷秀》《中国共产党之歌》《中华当代好诗词》《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全国获奖诗词作品集》等诗词专辑。在参与省市、国家级大赛中多有斩获。这些成就使杰伟先生声名鹊起,成为陕西诗词界有一定影响的作者之一。

杰伟先生的诗作题材广泛,清新自然。祖国的山川大地、家乡的风土人情、世间的亲情友谊等等,在他的胸中都可以萌发为勃勃诗情,华丽绽放。“天河借道峡中流,缎绕铜城桃正幽。不见青绦系船泊,只因越堑已无忧。”(《春游吴堡见黄河》)秦晋峡谷中的黄河如“缎”,绕城而流。被人们称为天堑的黄河岸边无船可系,原因何在?自然是桥横两岸,天堑变通途了。吴堡古城的崛起,黄河交通的巨变,尽在诗中。“临过年关辞古城,乡音一片耳边萦。秦川虽好无家味,明月常悬故里情。”(《返乡》)十三朝古都西安,虽繁华却难比家乡小邑的“乡音”“家味”“故里情”。一首七绝,写尽了久“萦”“常悬”的浓浓乡愁。“驱车直上白云间,杏雪氤氲十里烟。岭草初晴皆不语,春风为我展华笺。”(《踏春觅诗》)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中觅取诗材,这是杰伟先生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首诗巧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意象清丽鲜活,富有蕴致,把诗人热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觅取诗材的喜悦情绪宣泄无遗,全诗淡雅清和,且不失感染力。“六秩仍存泥土味,一生只品墨书香。”(《七律·自题曲》)“客居莫问红尘事,但遇闲暇且举杯。”(《七律·自题曲》)“逢盛世,写华章,灞桥渭水入诗囊。”(《鹧鸪天·贺〈陕西诗林撷秀〉出版》)“墨海一生求索苦,书山两鬓登攀白。”(《满江红·献给教师节》)这些诗句清新典雅,恰如其分地抒写了杰伟先生高雅的志趣和闲适的心境。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与主旋律相左的物事,杰伟先生的诗作也时有触及。但他很少怒骂,而是以诙谐的笔墨“轻描淡写”。“摇身一变美猴王,对民只是打官腔。”(《[仙吕·游四门]为某些人画像》)“眉低两眼高高上,处处讲华章。芳,寻花问柳不思量。”(《[仙吕·游四门]步韵史高座偶思》)这些曲句看上去平淡无奇,然而穿透力却很强,“讽喻”效果十分明显。纵观杰伟先生的诗词作品,可以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调。诗品即人品。这既是诗家的品行,更是诗家的责任,可以说,二者在杰伟的诗作中得到完美的结合。

杰伟先生由一个诗词爱好者华丽转身为陕西诗词界一位有影响的诗作者,他的诗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以上陈述只能就其主要方面概括而言。就我所知,杰伟先生能有此诸多成就,首先,得之于他的执着。中华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光芒四射,充满魅力。近二十年来,杰伟先生放弃许多爱好,沉心静气,致力于中华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现在,杰伟先生醉心于写诗、填词、谱曲,从不懈怠。“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执着一念,使他由一个忠实的赏读者逐渐转变为一个锲而不舍的创作实践者。这也正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其次,得之于他的勤奋。有其志并得其勤,方可有成。杰伟先生创作十分勤奋,差不多时时刻刻沉浸在创作之中。2016年创作诗、词、曲等作品一百八十三首;2017年达到二百九十四首,的确数量惊人。诗词创作是苦差事。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如此数量的作品,其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可想而知的。洒脱一点说,也是以苦为乐吧。“如烟岁月几蹉跎,伏案低吟细琢磨。”(《自嘲》)这应该就是杰伟先生诗词创作的自我写照。再次,得之于他的认真。杰伟先生思维敏捷,但从不草率为诗。他的诗作,无不经过反复推敲而成。他曾告诉我,他诗作草成,一般不急于面世,而是搁之案头,经反复琢磨修改之后,方才示人。他的这种认真精神,深得诗友嘉许。此外,乐于参与采风及有关活动,乐于与诗友交流,等等,都是杰伟先生取得诗词创作成就的重要原因。

“莫谓千年平水韵,依然任尔画新帷。”(《听刘炜平教授诗词讲座有感》)《平水流韵》无疑是杰伟先生的高标之作,这既是对前一阶段创作成果的检阅,更是对今后创作的砥砺。“谁知两鬓已萦霜,词曲犹闻唐宋香。岁月莫嫌人渐老,额纹深浅尽诗行。”(《人老岁月诗不老》)相信杰伟先生今后的诗词创作将如平水一样恣意奔流,悠然而沧桑。

2018年6月于子洲

(作者系榆林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子洲县诗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