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 刘进田
- 4355字
- 2020-12-01 15:08:38
二、“和而不同”的哲学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和”的文化思维和价值。
(一)“和而不同”的哲学精神
“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概念和思想。最早将“和”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提出的是西周末年的史伯和晏婴,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晏婴则提出了“和与同异”的思想。“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在此基础上,孔子总结性地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具有东方文明特质的哲学思想。
把“和”提升到哲学理念高度,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的是先秦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庸》则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与“同”是一对偶范畴。“和”有调和、和谐、和平、和顺、和合之义。“同”有相同、共同、同一之义。儒家主张“和”,反对“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或是在宇宙本体的意义上,或是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给予和肯定“和”的价值。“和”不是纯粹的同一、一律,如“以水济水”“琴瑟之专壹”,而是包含事物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整体。“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和而不同”首先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在此之“和”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一性、共同性中包含着差异性、多样性,差异性、多样性中也包含着同一性,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强调包容、多样并存,实际上是肯定“和”与“同”的统一性。在先秦诸子看来,客观世界千差万别,差异性事物的相互包含、转化,造就了生机勃勃的世界。《中庸》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事物同时生长而彼此不相互妨害,事物存在构成一个“统一体”;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彼此不相违背,不同的发展道路构成人类的“康庄大道”。这是宇宙和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法则。这一思想不但在过去,也必将在今天成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自然、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自习近平任国家主席以来在多种场合、多次阐述的核心理念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新战略之新内容。它是在“和谐”“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的具有世界情怀的外交理念,是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世界政治的体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因此,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对以往“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的超越。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生存和发展,建立了许许多多共同体,比如,希腊时代的提洛联盟、中国上古三代的“炎黄联盟”“圣神同盟”、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冷战时期的“北约”和“华约”组织、“欧共体”等。这些“共同体”的显著特征是“党同伐异”,具有高度的政治化、军事化、意识形态化,一方的利益与另一方的利益具有排斥性、一方的诉求与另一方的诉求具有对抗性。例如,在近来被炒作得越来越热的中国南海问题上,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各个争端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却一而再地渲染问题,要求东盟国家在此问题上“选边站”,欲构建在南海问题上“包围中国”的利益联盟。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共审时度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世界观”和外交新理念以顺应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利益冲突,共度时艰的客观要求。世界局势的基本态势是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合作协调,且以合作协调为主。国家关系更为复杂,因地缘政治因素,国家间利益冲突不断,甚至有激化的可能,同时各国之间要求加强沟通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妥善管控分歧,防止矛盾激化,应通过冲突当事国友好协商、谈判解决矛盾。而由于交往的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任何国家在事关人类利益的问题上都不可能身处事外、独善其身。开放、合作、荣辱与共才是解决人类面临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高治理全球问题能力的客观需要。自冷战结束以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诸多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例如宗教问题、网络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等,由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联系密切,一国的内政问题如果措施不当可能产生“外溢”效应,并对其他国家和全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那种“以邻为壑”、完全排斥其他国家的所谓发展之路已无可能,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度时艰。当前,“共同治理”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因此,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当其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客观需要。它与中华民族崛起的“中国梦”的实现密切相关。因为,中国崛起只有在国际和平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才能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唯一道路。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向世界各国人民昭告,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兴国与国关系,绝不走以往大国崛起必霸的老路。中国崛起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也必然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一切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推动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推进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势必伴随中国崛起之路而越来越为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接受。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十八大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为各国生存的高度依存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共同体”。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彼此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无法在全球化时代孤立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基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相互依存而生活在整体中的历史命运。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为各国利益的共同性。“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人类的地缘政治史昭告了,自古希腊的修昔底德之后,处理国家建立间关系,避免大国之间因为竞争而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国际政治关系学的主题。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是所谓的“零和游戏”、博弈论。也就是说,在国家竞争中,一国之所得,必定是一国之所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因为竞争而必然走上战争道路。比如,现在的中美关系。当今许许多多欧美人士、战略家都以“修昔底德陷阱”比喻中美关系,用“忧郁的语言”叙述着中美关系。甚至有人把今天的“南海问题”作为导致“修昔底德陷阱”的“风暴眼”。然而,形势比人强。因为,今天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新的形势要求世界各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加强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联系,秉承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做到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从而推动更加平等、更加公平、更加均衡的全球化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和富裕的和谐世界。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为包容互鉴性。“和”“和而不同”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价值。“和而不同”的实质就是不同事物存在于统一体之中。它是中国古人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依此原则处理当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利益冲突,就要客观、平等看待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和而不同”哲学观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文明、文化和利益之间要搁置争议、淡化差别,相互包容、互相借鉴、相互促进,增进不同文明、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价值观内涵丰富、蕴含深刻、意义巨大、影响深远。诸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以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奋斗前行,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美好的生活,也必会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胡天祥,男,1963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哲学、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