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改革开放的历程

1978年至2012年,西安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推进到综合配套,全面实施,重点突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展开、创新攻坚、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化解和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探索起步阶段(1978年12月—1982年8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西安市委领导全市人民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和启动改革开放。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迅速改变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全面推进国营企业改革,企业活力明显增强。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相继展开。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图1 西安市长安县韩家湾生产队社员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二)全面展开阶段(1982年9月—1992年9月)

这一时期,党中央召开了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西安市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全面推进国营企业改革,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和完善以承包制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和经济组织,成立村民委员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开展多种经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机构分设;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整顿党的作风,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图2 1985年,西安炭市街副食交易市场

(三)创新攻坚阶段(1992年10月—2002年11月)

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中共西安市委按照中央、省委决策精神,立足西安实际,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出并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西安市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全国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西安市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紧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深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五大以后,西安市制定了一系列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西安市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促使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科技、教育、法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八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1993年6月15日,江泽民同志为西安题词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12月—2012年11月)

这一时期,西安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并把“四化”理念具体为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奋斗目标,确立了逐步把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和“四区一港两基地”四区一港两基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发展重点,形成了新旧分治、优化布局、彰显古城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城市建设思路。西安进入一个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