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源年鉴.2018
- 渭源县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 8190字
- 2021-04-02 16:06:31
县情概况
【地理位置】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介于北纬34°53″至35°25″,东经103° 44″至104°20″之间,北靠安定、临洮,东接陇西,南连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毗邻。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6公里,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7万亩,草地面积81.2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2.45亩,人口密度159.18人/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29.96万亩,森林面积48.3万亩,森林覆盖率15.66%。辖16个乡镇、3个社区居委会、217个村民委员会、1584个村民小组。
【建置沿革】据《尚书·禹贡》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夏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足迹就遍及渭源。当时全国版图分为九州,渭源即属雍州。周时,渭源为西部戎族领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献公兵临渭首(今陇西、渭源、临洮一带),灭狄、二戎,设狄道(今临洮一带)、道(今陇西一带),渭源境属道辖地。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在狄道,渭源为陇西郡之辖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郡设立首阳县(今渭源)。首阳县因其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秦汉首阳县境与今渭源县大体相当,这是历史上渭源设县之始。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分全国为十三郡,首阳属凉州陇西郡。王莽篡汉后,改陇西郡为厌戎郡,首阳归属未变。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为其中一郡,渭源仍为陇西郡所辖。三国曹魏,首阳属秦州陇西郡,后陇西郡改隶凉州。西晋陇西郡隶属秦州,首阳仍属秦州陇西郡。十六国时的前后赵时期,秦州陇西郡首阳县相继归前后赵统治。前秦苻坚于公元351年灭后赵,首阳于其时为前秦所辖。苻坚建元七年(371年)置河州,治枹罕(今临夏),首阳改隶河州陇西郡。后秦沿袭前秦建置。北魏时期首阳隶渭州陇西。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始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设渭源郡。县治由原首阳旧县迁到今渭源县城东北一公里的老龙亭。渭源县隶属于渭州(州治襄武)渭源郡(辖二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制,废渭源郡,渭源县属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行郡县制,渭源县属陇西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除郡制,渭源属渭州,隶属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源县属陇右道(道治鄯州,即今青海乐都县)渭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复设首阳县,与渭源县并立。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又废除首阳县,并入渭源县。唐代宗广德初年(763—764年),陇右道所属州县尽被吐蕃所占。渭源县境属吐蕃武胜军领地。至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一度收复陇右并恢复渭州陇西郡及属县建置,但不久仍为吐蕃所据。北宋改道为路,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王韶筑渭源堡。同年十月,王韶收复熙州(临洮),置熙河路,渭源属熙河路熙州,这时渭源先置通远寨,后置通远军,再后降县为堡,称渭源堡。南宋高宗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金大将宗弼及陕西都统洛索攻克熙州各地,渭源堡为金属地。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改熙州为临洮府,并设立熙秦路(路治临洮府,后改临洮路),渭源堡属熙秦路临洮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临洮府,府治狄道。至此,渭源从县降堡历时204年之久。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置甘肃行中书省,驻甘州,渭源县仍属陕西行中书省临洮府。明太祖洪武初,克复县城,渭源属明陕西省临洮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甘肃又为陕西布政使司所辖,渭源县为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治狄道)所属。清初,沿用明制。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省临洮府。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迁至兰州,改称兰州府,渭源县属兰州府管辖。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为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新设兰山道,治兰州,渭源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省、县两级,渭源直属甘肃行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渭源县属第一区专员公署(署驻地临洮)管辖。1938年,专署驻地迁至岷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地临洮县,渭源县划拨第九区专员公署。1949年8月14日、15日,渭源、会川相继解放后,两县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岷县专区撤销,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渭源县,合并于陇西县,将原会川县区域分别划归临洮、漳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1963年12月撤销临洮专区后,渭源县仍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民族人口】2017年,全县户籍总人口34.86万人,常住人口33.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20万人,占52.21%;女性人口16.66万人,占47.79%。全县出生率14.56‰,死亡率7.72‰,人口自然增长率6.84‰,城镇化率25.82%。
【历史人文】分布着首阳山、鸟鼠山、灞陵桥、战国秦长城遗址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首阳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因儒家先贤伯夷、叔齐采薇隐居、抱节守志于此而名贯古今,成为善、德、仁、义、清廉、爱国、爱民等德源文化的发源地。首阳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宗教胜地,自汉魏以来,僧侣信众开凿修建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宝库。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又名莲峰山。渭河源景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的渭源县,距县城西南30公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大禹导渭始祖文化的源起之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占地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动植物种类达750种之多。文化内涵厚重,《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灞陵桥,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渭源县城渭河之上,是千里渭河第一桥,素有“长虹卧波”之美誉,现为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座古典式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桥身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桥身建有廊房13间,由14排吊柱构成,每排4柱,计56柱。战国秦长城,渭源境内的秦长城,修筑于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长城在渭源境内,蜿蜒起伏经过4个乡镇14个村37公里而进入陇西县境,全长39.2公里。
【自然资源】渭源是渭河的源头,渭源县因此得名。境内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最高海拔3941米,最低海拔1930米,平均海拔2910米,县城海拔2080米。年总降雨量507毫米,平均气温6.1℃,日照时间2348.9小时,无霜期157天。境内渭河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48公里,年径流量781万立方米。盛产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中药材。
【产业开发】201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40770亩,比上年增长700亩,同比增长0.21%;马铃薯产量95153.21吨(折粮产量),比上年增加4561.96吨,同比增长5.04%。2017年,共发展马铃薯合作社336家,带动农户4.82万户,其中贫困户1.62万户。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一分田”工程1000亩,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系)18个,全县良种化程度90%,年贮藏能力60万吨,产值6.4亿元。中药材面积306221亩,比上年减少428亩,同比下降0.14%,其中党参115642亩,比上年减少2445亩;当归105961亩,比上年增加972亩;黄芪80352亩,比上年增加1020亩;其他药材3906亩,比上年增加15亩。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全县中药材加工企业65家,通过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9家,通过GMP认证企业28家,发展中药材个体加工户1200户,中药材年加工能力7万吨。大牲畜存栏6.05万头,比上年增加3.22%,其中:牛存栏4.52万头,同比增长8.57%。羊存栏7.77万只,同比增长0.23%;猪存栏10.74万头,同比下降2.79%;家禽存栏34.75万只。肉类总产量9164.08吨,禽蛋产量1042.5吨。种植牧草6.46万亩,全株青贮玉米5.01万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牧草种植户554户,推广秸秆微贮0.84万吨,发展家庭养殖场13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示范户1450户,新建养殖专业合作社16个,培育省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1个,养殖专业村11个,搭建菌草育苗棚2100平方米,移栽面积200亩。
【经济综述】2017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15591万元,较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13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43149万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029万元,同比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3.95∶13.90∶52.15调整为32.8∶13.7∶5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9565元,比上年净增236元,同比增长2.53%。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52亿元,同比下降16.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亿元,同比下降20.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4亿元,同比增长6.6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2236万元,同比增长3.9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50390万元,同比增长10.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1275万元,同比下降0.75%,存贷比为82.45%。
【农业与农村经济】2017年,争取国开行项目贷款4.2亿元,努力补齐基础设施欠账和短板。投资6113.7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灌溉和村级饮水安全巩固。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0.05万亩,其中保灌面积6.63万亩,全年新修梯田2000亩。自来水供水保证率95%,自来水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9.9%,完成自来水新入户825户,自来水普及率97.6%,安全饮水率100%。改造提升农村电网86.5公里,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7%,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100%,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6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100%。投资13.9亿元实施交通道路建设项目建设总里程2122公里,其中,投资7230万元硬化撤并建制村通村道路36条145.2公里;投资600万元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组道路工程20公里;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212公里;建设砂化路265公里,巷道硬化路148公里。2017年计划完成的145户640人建档立卡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主体建设;2017年,签订赴疆转移就业安置协议519户1879人,兵团向农户发放准迁证447张,迁出271户922人,落户123户398人。拨付补助资金2679万元,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任务4181户。4G网络覆盖率100%,216个村接通有线宽带,贫困村有线宽带覆盖率100%,3万户农户接入互联网。
全县共输出各类劳务人员7.05万人,其中组织输出4.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97亿元,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0.96万人,引导性培训1.04万人。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6%,累计入户达到7.19万户。
全县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08655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70241亩,比上年减少122亩,同比下降0.03%。全县粮食总产量144792.17吨,比上年增加6279.67吨,同比增长4.5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09214亩,比上年减少248亩,同比下降0.08%,其中,中药材面积306221亩,比上年减少428亩,同比下降0.14%。经济作物总产量70623.12吨,比上年增加5475.48吨,同比增长8.4%。其中:中药材产量70116.97吨,比上年增加5413.03吨,同比增长8.37%。油料面积2993亩,比上年增加180亩,同比增长6.4%。油料产量506.16吨,比上年增加62.45吨,同比增长14.07%。蔬菜种植面积32200亩,比上年增加370亩,同比增长1.16%。蔬菜产量29965吨,同比增长11.68%。
【工业经济】2017年,全县小微企业达458家,工业企业达176家,规模以上企业达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44亿元,同比增长6.0%。工业增加值2.17亿元。重点推进集中区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建设了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开发面积达3.04平方千米,引进广印堂、佛慈等6家企业入驻园区,企业项目总投资26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6亿元,上缴税金430.9万元,实现外贸进出口贸易总值119万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同比下降0.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户,共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亿元。全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17.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1%,万元GDP能耗0.58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846.8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2.5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328.9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02%;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7172.6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3.65%。全县工业用电量2346.58万千瓦时。
【精准扶贫】成立了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制订了全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办法,2017年,用于脱贫攻坚资金14.4亿元。争取资金100万元建设元古堆村百合气调库。帮助香卜路村建成300千瓦光复电站+大棚建设项目1个。建设2个巨菌草试验基地,向福州市组织输转劳动力669人次。兑现2016年稳定脱贫户脱贫攻坚奖励资金109.65万元。精准识别,剔除不符合条件的4242户18107人,重新识别5141户15320人,通过验收认定3456户15101人达到脱贫验收标准,仍有13460户51047人没有脱贫,贫困面由20.3%下降到15.7%。组织34名县级干部对109个贫困村和108个非贫困村全覆盖联系。选拔163人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22人担任村(居)委会主任,选派74名大学生村官和162名机关党员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217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组织6个省级帮扶单位663名干部、17个市直帮扶单位541名干部、县直125个帮扶单位3260名干部结对帮扶全县16902户建档立卡户。衔接捐赠价值180万元爱心包裹6000件,协调百年职校招收贫困家庭学生39名。建立服务中心、服务点240个。
【项目建设】2017年,实施各类重大项目120项,总投资143.6亿元,开工建设108项,完成投资6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42亿元,同比下降40.7%。其中:项目投资完成35.56亿元,同比下降43.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亿元,同比增长19.8%。集中开工项目5次47项,甘肃佛慈药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万吨中药饮片加工生产基地等13个市列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富硒马铃薯产品生产线建成投资。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4项,落实到位资金33.94亿元。第二十三届“兰洽会”共签约项目11项,签约资金21.5亿元,开工项目7项,开工率63.3%。
【城乡建设】2017年,实施总投资57.8亿元的县城重点建设项目18项,开工建设14项,完成投资16.51亿元。完成清源路东段道路拓宽改造,火车站前大桥、环形道路、绿化、广场铺砌、雕塑等工程。实施会川镇污水处理项目、莲峰镇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上湾镇中央财政移民搬迁补助资金项目等小城镇建设项目13项,完成投资25.8亿元,全县城镇化率24.71%。完成县城总规、控规、工业集中区及火车站综合服务区控规、16个乡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会川镇等9个乡镇的控规以及9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完成195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全县21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全县森林覆盖率15.66%,森林面积3.22万公顷,当年造林面积7.38万亩,林地面积86637公顷。
【社会民生】争取项目资金7991万元,实施高中操场、全面改薄、行政村幼儿园、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新建校(园)舍3.03万平方米。全县共有学校332所,在校学生48195人。其中高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8437人,专任教师790人;初级中学24所(含九年制学校),在校学生10286人,专任教师1118人;小学169所(含教学点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8090人,专任教师1613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035人,专任教师132人。全县共有幼儿园133所,在园幼儿10347人,专任教师30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73%,年内本科上线人数1014人,本科上线率35.7%,本科录取率40.4%。新建行政村幼儿园21所,投资2959万元实施改薄项目学校29所。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各类资助金2321万元,救助贫困生34124人次,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209人1990.8万元。接受社会捐助资金630.29万元,资助学生23041人次。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29%,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2.52%以上。
全年组织申报专利25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件,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21件。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项目6项,上报1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科技特派员65人。
进一步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病种县级219种,中心卫生院60种,一般卫生院50种。新农合参合28.17万人,参合率98.1%。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个(不含个体诊所),村卫生室217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36张,卫生技术人员(含工勤等)855人。年内门诊就诊人数524250人(次),住院人数47007人(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8.5%,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
全县共有健身场地362个,场地面积27.04万平方米,人均0.77平方米。承办国家级体育活动1次(中国国际露营大会),承办省级体育比赛2次(甘肃省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和甘肃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承办市级体育比赛1次(定西市象棋对抗赛)。在训队员15人,向省、市体工队、运动学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8人。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543.9万元,同比增长7.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52430.9万元,同比增长7.0%;乡村实现零售额22113万元,同比增长7.3%。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7532万元,同比增长9.0%;零售业完成55485.9万元,同比增长6.58%;住宿业完成1368万元,同比增长3.95%;餐饮业完成10158万元,同比增长9.0%。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7.6元,比上年净增1743.8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5元,比上年净增539.7元,同比增长8.6%。全县现有农村低保人口23580户7700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270户39895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45亿元。医疗救助1302人55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户82人34.7万元)。全县共资助75174人309万元(其中资助精准扶贫户参合费18505人44万元)。临时救助对象1262户5282人516万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2926人,年内征收基金2772万元。全县共有退休人员1442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35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4907万元;年内住院治疗2172人(次),基金报销住院费用3414万元。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01416人,收缴保险费17877万元,年内住院治疗62672人(次),基金报销住院费用15651万元。
全县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10047人,年内收缴工伤保险费252万元。领取工伤待遇的人员21人,领取工伤补偿金107万元。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9533人,年内收缴失业保险费620万元。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99765人,特殊人群24639人,年内收缴养老保险费789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续保率99.4%,为50092人累计发放养老金5634万元,发放率100%。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补偿13525人次3436.8万元,提高5%补偿238.77万元。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标准由5000元降到3000元,累计补偿332人次107.09万元。
全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17.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1%,万元GDP能耗0.589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7846.8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2.5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328.9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02%;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7172.6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3.65%。全县工业用电量2346.58万千瓦时。
【交通邮电】全社会投入营运的汽车6569辆,其中客运449辆(其中出租车211辆),货运6120辆。全年完成客运量162.84万人,客运周转量10584.65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935.12万吨,货运周转量79484.93万吨公里,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80543.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10%。
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0.8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06万户,4G网络覆盖全县217个行政村。互联网宽带用户4.81万户,同比增长136.95%,有线电视用户1.55万户。
【文化旅游】2017年,全县新建文体广场、表演戏台106处,实现全县21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全覆盖。组建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217个,团队人员2800人。新编大型秦腔剧《渭水医魂》,代表甘肃省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取得圆满成功。全县共有艺术团体(社团)218个,博物馆1个,公用图书馆1个,藏书9.02万册。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5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6%和97.3%。
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为重点,新发展农家乐24户,新增农家乐就业人员149人,带动贫困户2700。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同比增长29.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2%,新增旅游就业人数927人,增长20.04%。
【光伏产业和电子商务】编制完成了《渭源县2017—2019年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在61个贫困村建成总装机规模18.137兆瓦光伏电站,6月底全部并网发电,带动贫困户3601户,户均增收3000元。2017年,规划新建的49个装机规模14.763兆瓦的村级电站,已完成贫困村确定和选址工作,预计受益贫困户2109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
2017年,全县累计建成网店592家(其中贫困村建成网店308家),发展网销企业51家,组建电商企业3家,建成县级行业协会1个,乡镇级电商协会3个。全年实现上线交易17950万元(其中贫困村线上交易额660万元)。
【环境治理】强力推进非煤矿山整治,开展河道生态恢复治理,全面整改生态环境问题,投资3397.73万元,开展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查处城乡违法占违法建设案件85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92处13200平方米。围绕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开展了“十万人清洁渭源”活动。峡口水库、石门水库、满坝河三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淘汰黄标车26辆、老旧车1149辆。查处采砂场37家,8家涉嫌构成犯罪的采砂场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7起,死亡13人,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13人,生产经营性事故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