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回报

不思回报是相对“恩”而言的,有两层意思:其一,施恩于人,不思回报;其二,受恩于人,不思回报。

先说前者。做人离不开德行,德之一便是恩,即恩德。有恩德之心,才谈得上有施恩之举。施恩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一定实力,譬如财力、智力,还包括力所能及之力,甚至举手之力,如指路,如善言,如顺水推舟等。自古道“大恩不言谢”,很有道理。恩大如天,恩重如山,言谢何用?如生育之恩,如救命之恩,如人生再造之恩等,不言谢是因为一个“谢”字轻如鸿毛。

施恩于人,何以就该“不思回报”?其一,“思”也白思!譬如慈善捐款,若非面对面,谁受益,天知道。其二,“思”也多半“单相思”,遇着第二种“不思回报”之人,没辙!其三,“思”更多的时候没有意义,相对施恩者言,受恩之人多半属于弱势群体,即使常揣回报之心,也是力不从心。常人知之不能,也就索性不思。一般而言,施恩并非割肉,顶多也就相当于拔一根头发,思如何?不思又如何?同样是慈善,捐一百元和一百万元都是捐,但捐和捐必有不同的感受。对工薪阶层来说,捐一百元并非微不足道,但对一些富人来说,捐一百万元却如同九牛一毛。如此说来,不思回报,也有不思的道理。

但不思回报,不等于永远得不到回报,即便不能直接得到,也可能间接得到。施恩之人不管有无施舍之心,实际上行的就是施舍之举,此举乃善举。自古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这句话,我宁愿作如此理解:人的善恶,报是必然,感觉不到,不等于就没有“报”。“善报”是春风化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善报”是修桥补路,自铺锦绣,到头来坐享美誉,落个有口皆碑;“善报”是心安理得,“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不但不做亏心事,还尽做些好事、善事、美事,半夜敲门,必是好事上门,笑都来不及呢!至于恶报,且按下不提。

再说后者。既已受恩于人,焉能不思回报?古人云:“将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但普天之下,谁是君子?有多少人是君子?君子、小人,脸上都无标签,思与不思,报与不报,天知道,鬼知道,还有就是自己知道。世间有寡恩之人,必有薄情之辈。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思回报还是好的,恩将仇报的例子,人间比比皆是。譬如街头,好心人上前扶助,反而遭遇讹诈,这不就是恩将仇报吗?天地良心,唯有自我拷问,自己明白。借钱为何要打借条?先君子,后小人,免得遇到昧心的主儿,百口莫辩,打官司都没得证据。

其实不思回报,很难,很难,多半人都做不到,做到的也多半要打折扣,不打折扣的也经不住推敲。譬如养育之恩,乃是大恩,不思回报可乎?自古道:“养儿防老。”抚养幼与赡养老,一脉相承,天经地义,所以被写进法律。人有生老病死之忧,必生养老送终之望。并非奢望,却是悬望,甚至念念不忘,才合天理人道。中国讲孝道,孝排斥的就是“不思回报”。又如男女,越是恩爱,越思回报。所谓爱情,说白了就是一报还一报:你给我一束玫瑰,我给你一个热吻;你给我一份真诚,我给你一份信任;你给我一个矢志不渝的承诺,我给你一个永不变心的坚守。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厢情愿只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单相思多半是自讨苦吃,甚至自讨无趣。其实亲情、友情,莫不如此!越是亲密无间,越是斤斤计较;越是不分你我,越是不能马虎。不思回报,说说而已,谁若当真,谁脑子就进了水。俗话说:“亲兄弟,勤算账。”不算不行呀,厘清了你的、我的,才能廓清什么是恩情,什么是恩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该争多论少了,不争便是德,不论便是恩,不争不论还舍弃,那就是恩德!

有恩而不思回报,不是恩德,也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