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唐代历史文化研究
- 王双怀
- 2923字
- 2020-11-18 17:11:14
一、将区位论引入古代都城研究中的前提条件
但凡区位论思想者展开分析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需要预先做出一个假设条件,那就是将研究场所假定为一个内部均一的地理表面。如果不是这样做,用于展开种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将是充满差异性的地表形态,不利于开展具有理论推导意义上的专门分析。再就是社会生产活动本身,如果不是按照较为理想的状态和模式展开,面对“政出多头”、纷繁复杂的经济行为及其表现,势将难以得到运用数学原理那样的一般性分析结果。这样一种旨在寻求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路径,应当理解为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在阐释复杂自然事物演变过程中,运用技术方法所推导出来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
1826年出版的德国经济学家杜能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第一章题为“孤立国的形成”,其第一节即为“假设条件”部分,所包含的全部论述文字如下:
今假设有一个巨大的城市,坐落在沃野平原的中央,那里没有可以通航的自然水流和人工运河。这一平原的土地肥力完全均等,各处都适宜于耕作。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未经开垦的荒野。那里与外界完全隔绝,我把它称作孤立国。
这一平原除一个大城市外,没有别的市镇,亦即是,这个城市必须供应全境一切人工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仰给于四周的土地。
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和盐场,假设就在中央城市附近。我们所写的这个城市是唯一的一个城市,后文中我们直接称它为城市。
这一段文字假设的内容很多,首先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状态的平原,然后是一个被限定存在的“巨大的城市”,以及由城市向全境供应人工制品、全境向城市供应食品的理想运输方式,与农业有别、却为“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和盐场”被假设在了城市附近,而全境的人口在文字中则被隐含在全境的土地上,分布会很均匀。——这就是“孤立国”的形象特征,其设计者为杜能。
在韦伯撰写的《工业区位论》著作中,第二章题目是“简化问题的假设”,第一节的题目为“原料基地、消费基地和劳动力基地的假设”,里面这样论述:
……我们假设,通过我们的分析过程,某些事实确实存在并独立于分析过程。对这种孤立的事实有了理解之后,我们将全面引入因果机制,即着手研究较为透彻的孤立数据,分析数据产生的变化。
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和在下列限制性的假设下,进一步分析工业指向。
1.我们假设原料的地理基础是给定的。……
2.消费层圈的地理属性暂时也看成是给定的现象。……
3.最后,我们不涉及工业劳动力基地的流动。……
其他假设和简化将因需要随时退出,但伴随我们的所有假设只是为了寻求捷径。只有刚才提到的三个简化问题的假设贯穿全文,且构成我们纯理论建立的根源。
工业相比农业,占地和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减少了,所涉及的事项却多而复杂,原料、生产和销售三大基本要件牵扯了更多的社会要素,人员、原料和产品的流动加大了整个社会的搅动状态,若与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的情形相比,韦伯创立工业区位论的技巧却更成熟了,因之做出的是“简化问题的假设”,指导着他本人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业区位论的论证分析。
在前人不断深化探讨的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的克里斯塔勒孜孜以求,终于对“具有城市职能的聚落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做出了独到的研究结果,在论证中他对“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体系给出了解析几何学为依据的完满解释:
……如果一个地区由一个完全均等的中心地网络提供服务,从而使这类中心地的存在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不存在未供应到的部分,那么,相邻的中心地必定相互等距分布,并且只有当这些中心地位于由6个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六边形顶点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形。……
被克氏观察到的“完全均等的中心地”,实为六边形体系存在的基础,一旦被作为模式认识以后,对于实际工作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对此,一个极为清楚简洁的评价意见就是:“中心地理论提供了一套综合方法去理解人类居住的空间组织,尤其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场所”。这套空间组织原本就是存在的,结果却被自然地理的差异性和纷繁的社会现象所笼罩,在地图上和地面上都不容易察觉出来,幸而有克氏的独到眼光而被辨识出来,可见区位论学说在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之处。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位论呢?按照区位论的词义来源,在德文中为“location”,英文中为“location Theory”,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日文译为“立地论”,中文则译为“区位论”。随着人们的认识加深,早已给出了有关“区位论”的定义,其中之一为:“区位论(location Theory)或称区位经济学、地理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作为区位论的核心内容,这个定义表达得很清楚,即地球表面展开的各种人类活动都可以应用区位论思想和方法。
如前所述,区位论思想者展开分析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需要预先做出一个假设条件,那就是将研究场所假定为一个内部均一的地理表面。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无这样的思想表露呢?有的,先秦时期里问世的《尚书·禹贡》著作中,就有五服区域的划分,这被研究者称之为“五服结构”。《禹贡》原文云: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五服结构图是以“王城”为中心,按照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顺序呈正方形层层环绕着“王城”,每一服一边的地面宽度为五百里,东西或南北贯通均为千里(不计“王城”面积),此图形故而有“四面方五千里”之谓。本文判断此种五服结构图包含有多个区位论特征:
(1)通过假设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展现出国家管理和治理模型。以“王城”为中心,五服的划分整齐划一、功能清楚、地面宽度相等,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理想的情况,只能是撰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产生。这样的结果,表明其假设前提为四面的地理条件均一,也包括《孤立国》所述的“土地肥力完全均等”这样的内容。
(2)首先划出专供“王城”所需物质的农业地带。甸服为第一个方形圈层,清人胡渭《禹贡锥指》所释:“五千里之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而甸服则主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甸服之内的五个带(每带宽度一百里),规划由近及远分别为“王城”提供收割下来的庄稼(禾,人畜皆用)、禾之穗(供人食用)、禾之秸(牲畜饲用)、粟(谷子)、米(稻谷),考虑到了受路程和运输能力因素影响的成本及效益问题。
(3)供给“王城”农业地带之外其他功能地带的划分,共同构成国家职能的运作空间。甸服之外的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虽非“王城”粮食、饲料等物质的供应地,却是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国家安全的政治保障,这些地方分别为诸王男爵食采、诸侯享国的地带,掌管教化、警戒防御的地带,边远蛮夷居住及迁移的地带,还有流放犯人的地方。
五服制度及其结构图有其现实生活中的依据或来源,这套图式本身却是一个假设模型,而且是围绕着政治中心——“王城”来假设的,说明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政治实践活动很早就开始了,内涵也相当丰富,曾被许多很有见识的人所关注,并加以概括总结书写和遗留给后世。《禹贡》的著作时代及作者的问题,说法较多,采用战国时代成书这一较晚的说法,时限已比较接近秦统一全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