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书院

榆林地区所属各县书院的建立较晚。除榆林卫的“榆阳书院”、靖边所的“龙图书院”建于明代,神木道的“希文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外,其余各县书院都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以后建立的。书院到了明清,已不再是藏书讲学的地方,而成了准备科举的场所。建立书院的地方官吏和绅士又不乏“沽名钓誉”者,因此,大部分书院有名无实,积弊很多。现仅据旧志书有关资料,分述于后。

榆林 榆阳书院 明弘治八年(1495),榆林巡抚熊绣创建,原址在榆林城内新楼(星明楼)西,今榆林市第一小学所在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张惠重修并改名“颐员书院”,后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巡抚涂宗浚在文庙西边(原榆林地区体委所在地)改建“兴文书院”,后又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屠用中倡导,地方官绅捐资赞助,又在原址重修“榆阳书院”,恢复原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榆林知县陈俊儒,道光四年(1824)延榆绥道台颜伯焘,同治七年(1868)延榆绥总兵官刘厚基都曾倡议并捐俸扩建。榆林名医郭绣川还请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书院题写了“北学其先”四字,刻成大匾悬挂在讲堂中。刘总兵在任期间,聘任刘增泰(字境川)为“榆阳书院”山长,榆林清光绪朝进士张楚林(张季鸾之父),高枫、胡鼎彝、张立仁弟兄等均为学生,,后人称他为“刘山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后,榆林知府光昭将“榆阳书院”改为中学堂。

靖边 龙图书院 明隆庆年间(大约1570),兵备副使杨锦创建,原址在靖边所新城堡城北的山上,相传是宋代范仲淹屯兵的地方,俗称“范老关”。明万历九年(1581),观察使余之祯、总督徐三畏捐俸重修,移址于新城堡内山上。但这一次是“略仿州邑学宫之制”修建的。虽然名为“新城书院”,但实际上是儒学学宫。到了清代,这里每年约有八名生员就读。清同治八年(1869)回民起义,县治新城堡毁于战火。此后,移治镇靖堡,将原镇靖堡义学改为“崇正书院”。光绪元年(1875),知县孔广晋,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丁锡奎,都曾动用库银重修。

神木 希文书院 清康熙二十年(1690)陕西按察司参议、分巡榆林东路(神木)道张衡捐俸创建,地址在县署西。张衡在《修希文书院碑序》中说:“是役也,起于庚子春暮,不数旬而报竣。颜其额曰‘希文书院’。闻之,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百川学海之意也。”雍正元年(1723),神木道署改为驻神木理事司员衙署,另建新址。而将原神木道署书房改设书院,名为“麟城书院”。乾隆五十八年(1793)理事司员嵩英,知县王文奎等倡同地方官绅共同捐资,在县署西南新修“兴文书院”,而将“麟城书院”改为义学。

绥德 雕山书院 创建于清雍正年间,院址在州城东北疏属山山腰。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舒元烺用地方绅士捐银购得前州官叶馨的皆山亭旧居(原绥德师范学校院内)做校舍,更名为“文屏书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吴忠诰用绅士捐银,购置学田,扩建书院,更名为“重文书院”。道光四年(1824),知州陈元煦又恢复原名“雕山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将书院整修一新【参见绥德雕山书院图】,讲堂正中悬“乐育英才”匾,下置楹联:“学问务高深秀发文山理水,科名期显达祥呈凤岭龙湾”。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知州汤敏用地方捐资重建书院。光绪二年(1876),书院开设诗赋课,并注重义理、道德教育,清涧县(今子洲)老君殿镇张家坪村人张瑚树(光绪甲午科解元)曾注讲于雕山书院。

除雕山书院外,绥德州城南关还有一所“龙文书院”,始末情况不详。道光年间知州江士松曾为书院题写门联一副:“龙得方亨群才乐育,文明有象多士欢玩”。同治十三年(1874)在绥德城东辛店村新建了一处书院,知州汤敏题写的“龙潭书院”四字至今犹存。

府谷 荣河书院 清乾隆初年,县署在文庙内学宫旁拼建书房,将在元帝庙内办的义学迁到这里,并改名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张克明及绅士苏遇龙等捐银补修。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郑居中又会同全城绅士捐银,建书院于府州城南门外。因书院濒临黄河,山朗气清,再加上府州在宋政和五年(1115)被赐名“荣河郡”,所以取名“荣河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何绍衣又募捐作本生息,用作书院经费。荣河书院的山长兼注讲有阎延林(举人)、阎发阁(举人)、阎亮阁(进士)、阎煜阁(贡生)、杨嘉德(进士)、阎道川(举人)、苏廷(贡生)。

米脂 圁川书院 清乾隆年间,知县叶永林将儒学学宫改名为“成德书院”。道光四年(1824)知县王鹄捐募扩修,改名为“圁川书院”(无定河古称圁水,寓意人才代出,有如无定河水,川流不息)。据旧志书记载,同治元年(1862),知县李锦江曾任书院注讲,同治末年(1874)举人高照耀曾任注讲。光绪元年(1875)知县焦云龙、光绪十年(1884)知县骆仁,都曾集资扩修。圁川书院生员,中举人数,名列榆林地区各书院之首。

清涧 笔峰书院 乾隆十年(1745),知县沈逢舜将县城西门外旧察院改建而成,名为“笔峰书院”, “取地灵人杰之意”。当时这种书院兼做公馆,因此赴学生员很少。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杨永泽请来名师授课,使书院振兴。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余继昌在县城西门外购买民房十几间,分做讲堂、学舍,仍沿用笔峰书院。道光七年(1827)重修正厅三间做讲堂,东西学舍各十四间,供生员食宿,清涧人(今子洲)张瑚树曾注讲于笔峰书院。

横山 怀阳书院 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苏其照等募捐创建,地址在县城东门内。乾隆十四年(1749)训导张元臣为此写下了《创建怀阳书院碑记》。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后改名为“圁阴书院”(因当时的怀远县,地处无定河南岸而得名)。同治七年(1868)毁于战乱。光绪七年(1881)知县李正心重修并改名为“岩绿书院”。第二年聘请户县贡生万恒印任山长,榆林孝廉高子润任注讲。陕甘总督左宗棠曾赠给书院官版十三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张子馥曾捐资为书院购置经史子集、四库提要及小学性理百余种,复兴了“岩绿书院”,使之成为榆林境内藏书较多的书院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张春芳将“岩绿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

佳县 真乡书院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州郑仔在儒学学宫西边修建。大门进去为东西斋房,中间是讲堂,讲堂后有石窑一孔、瓦房二间供生员食宿,郑仔曾在书院注讲多年。

吴堡 兴文书院 清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张履程在县城内南街着手修建,但只修起墙壁即解任而去。嘉庆二十三年(1818)新任知县陈元杰续修,两年后完工。他在道光元年(1821)《创修兴文书院记》中说:“国朝文运光昌,自首府以逮州、县,莫不建书院,延名师,兴起人文,备他年栋梁之用。”道光九年(1829)知县刘丞刚劝捐,贡生薛瑾与监生张仲魁捐地,将所得银两用作书院经费。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破坏,书院不振。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张振声注重文教,亲自给生员上课。“兴文书院”最后一任山长霍九徴注讲二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霍山长与知县桂严,执行朝廷“废科举,兴新学”的诏令,将书院改为吴堡县高等小学堂。

定边 定阳书院 清同治九年(1870)知县李殿爵捐俸在城内购房一所,题名“定阳书院”(后改作师范传习所)。光绪元年(1875)知县李世瑛呈报求得府库银子500两,聘请先生授课。张刘文(四川重庆人)捐钱购置“见墙书屋”一所,捐入书院(后改为高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