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明朝以前

金承安五年(1200)绥德州儒学学宫新建于城东嵯峨山南。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米脂县儒学学宫于旧上城文宣王庙旁建成。


明朝


洪武五年(1373)青涧(清涧)城庙学西侧建儒学署。

洪武十四年(1381)府谷儒学学宫建成。

洪武十五年(1382)佳州庙学举行祭孔大典。

正统八年(1443)神木儒学学宫建成。

成化八年(1472)巡抚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向礼部呈送了“开设学校疏”,建议设立榆林卫学,包括儒学、阴阳学、医学各一所。

弘治八年(1495)榆阳书院创建于榆林城内新明楼西边。

隆庆年间(约1570)龙图书院创建于靖边所新城堡北山上。


清朝


康熙二十年(1681)神木希文书院创建。

康熙五十八年(1719)米脂城内绅士联名上告请求减低试卷价格,知县不准,考生罢考,后将18名控告者收监。

雍正九年(1731)榆林设府,榆林府绅士捐资在府城新明楼西边修建督学行署,建立起榆林地区一级最早的教育领导机构。

乾隆二年(1737)榆林始建考棚,地址在新明楼巷榆阳书院东侧,棚宇宽大,可容2000人。

乾隆十一年(1746)怀远(横山)知县苏其照募捐创建怀远书院。

乾隆四十九年(1784)绥德知州吴忠诰用绅士捐资置田800余垧,用地租作为书院义学师生的津贴费用。

道光九年(1829)吴堡知县刘涵刚整修兴文书院。

同治九年(1870)知县李殿爵捐俸在定边城内购房一所,题名“定阳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1902)绥德知州孔繁朴将雕山书院改为中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榆林知府光昭,改建榆阳书院为榆阳中学堂,这是当时全国419所中学堂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榆林知县李炳麟在城内南街买民房建立高等小学堂一所。

榆林县牛家梁村富户关虎高,自筹资金建瓦房六间,办起牛家梁私立初等小学堂。因办学有方,不少外地及城里富户子弟投亲就读,学生多达40人。

宣统元年(1909)榆林城内李学士中巷孝廉郭瑞西,耗家资创建私立“榆林府中等农业学堂”,并自任堂长。地址在榆阳桥南三义庙附近,后迁至普惠泉、梅花楼处。


中华民国


元年(1912)榆林县创设女子小学堂一所,地址在新明楼巷殖边学堂(原榆阳书院西院),由私塾教习窦桂芬(窦馨山)任校长兼教员。

六年(1917)榆林道立单级师范学校创立,地址在新明楼巷高等小学校(现一完小)东院,校长郭守训。

十年(1921)吴堡王秀生等女子带头入学,开了吴堡女子上学先例,入学女子都佩戴“女子入学纪念章”。

十二年(1923)陕西省教育厅派督学高竹轩到绥德筹备成立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

十二年(1923)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成立,刘志丹被选为第一任主席。主要成员还有王子宜、李力果。自治会在学生中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青年文学研究会”等进步团体。

十三年(1924)定边县在城内创办女子国民小学一所。

安边地方绅士刘文卿、李伯义发起并筹建起安边县立工业职业小学校,学制六年,实行半工半读。

十三年(1924)4月 榆中师生在红石峡举行欢送丁级学生毕业仪式,杜斌丞校长决定在红石峡悬崖绝壁上的“大漠金汤”四个字的下方刻上“力挽狂澜”四个字,由榆中督学崔焕九书写。杜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

十五年(1926)绥德留法学生白友三创办陕西省第四职业传习所,当年招生80名。

十五年(1926)6月19日 万佛楼庙会期间,井岳秀的护兵打了与井龙文一起逛庙会的榆中学生苗从权(共产党员)引起全校学生罢课,校方将井龙文开除出榆中。

十六年(1927)2月 榆林道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李楷任校长,向陕北23县招生36人。3月正式开学。这是陕北第一所女子中等学校。

十九年(1930)共产党员郭步荣、李士刚、郭步斗以教书为掩护,在子洲学三眼泉、楼儿砭、叶家圪崂等学校组织学生搞“提灯会”,晚上学生手提灯笼,集会游行,高呼“打倒张作霖!打倒阎锡山!放起冯玉祥!”等口号。

二十一年(1932)7月 佳县通镇乡绅士刘应天捐地6亩,挪威国传教士金安新来和瑞典国传教士恩森倪尔逊捐银洋100元,建成通镇小学,凡入教者可以免费入学。

二十三年(1934)爱国将领高桂滋给安边工业补习学校捐助银洋3000元,修建礼堂、教室,另资助一台德国造制鞋机,安边各界立碑纪念。

二十四年(1935)绥德城外苏维埃政府在后峁、王梁川村办起“列宁小学”,免费招收工农子弟入学。

二十五年(1936)7月10日 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首届(师秋二五级和简秋二五级)学生举行毕业典礼,驻军八十六师二五八旅旅长刘润民将军(他的三个女儿都在女师上学)以家长身份讲话祝贺。大会收到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题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的题词:“女师始基”,省教育厅长周学昌的题词:“勿忘母校,努力前途”和驻军八十六师师长高双成的题词:“济济多士后学楷模,复兴民族此为前驱”。

二十五年(1936)9月至12月 中共中央党校在定边办学三个月,校长董必武,教务主任成仿吾,总务主任李登赢。

二十五年(1936)4月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给榆林中学捐助银洋1000元,用作贫寒学生的助学金。

二十七年(1938)冬 国民革命军二十二军军事教官郭泰,在课前课后让师生齐呼“打败日本,中华必胜”,被前来视察的国民革命军上将汤恩伯所赞赏,推广全国各地。

二十七年(1938)绥师学生会组织起战地服务团分别到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等地河防前线和榆林、横山、米脂城乡,宣传抗日,支援前线。群众中流传这样一首歌谣:“绥师学生真能干,背上铺盖下乡搞宣传,住冷窑、爬高山,钱钱饭、山药蛋,鞋磨绽、手冻烂……只有大家这样干,才能驱逐日本强盗快滚蛋。”

三十年(1941)8月14日 毛泽东在延安边区政府接见绥米学生参观团代表十余人,毛泽东询问绥米民情,人民呼声,像家人会聚一堂,问话及解答问题达两小时。该代表团给毛泽东主席献旗一幅,题文“你是我们的光辉旗帜”。

三十一年(1942)春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定边县城西关新创一所伊斯兰小学。同年,解放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大生产(勤工俭学)运动,学校经费一半以上由生产得来,学生自己生产供给自己的零用,如毛巾、肥皂、鞋袜、毛衣等物品。米脂中学开设的盘龙商店远近闻名。

三十二年(1943)1月 抗大总校第八期学员与第二、三分校合并,校址迁到绥德城郊西山寺(1946年迁往山西)。

这年,府谷县哈镇驻军马占山将军捐款10万元(国币),于哈镇兴建中正小学。

三十三年(1944)中央民族学院从延安迁到定边与“三师”合并,称“三边公学”(1945年从“三公”分出,迁往内蒙古)。

三十三年(1944)吴堡县千余农民的教师任逢华,光荣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6月5日,中共榆林地委书记刘长亮,在榆师大礼堂给榆师、榆中、职中三校师生及城内各小学教员共500人讲话,指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榆林解放后第一次中等学校师生大会。新二旅旅长张达志号召榆林中学、榆林师范学生踊跃报名入伍。

6月18口,榆中、榆师、职中三校学生联合会,以及北小、新小所组织的秧歌队走上街头庆祝榆林解放。学生联合会的壁报贴在钟楼墙上,引人注目。

6月27日,绥师文工团“文艺班”在榆林莲花池畔演出大秧歌《歌唱毛主席》《越捞越深》《和平宝衣》等节目,使群众耳目一新,散场不舍离去。

7月8日,榆林军管会主任曹力如对榆林各中学学生及中小学教员集会讲话,题为《教职学员的任务》。讲了形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及本市教职员的任务。

10月28日,《榆林报》头版头条报道:“分区各县教育事业大部恢复,横山县政务会根据专署办冬学指示,举办冬学43处;府谷二区办2处;神木四区三乡团员办起冬学7处。”


1950年


4月7日,榆林分区地方干部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到会教职员170多人,地委书记朱侠夫参加,韩丰副校长报告学习目的及期限。

9月8日,分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正式开学,学员150多名(党员77名),分高、中、初三个年级上课,开国语、算术课。

9月,原吴堡县任家沟教师,当年边区政府授予“农民识字运动家”称号的任逢华,以西北区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1月13日至17日,榆林专署举行全区首次社教会议,布置讨论工农业余教育任务。要求本年18000人(占总人口3%)参加冬学。专员李子川出席会议并讲话。


1951年


9月,榆林专署召开农民教育会议,表彰奖励了六位教育先进工作者。


1952年


春,榆、绥两署抽调千名干部任扫盲专职教员,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机关、厂矿、农村大规模的开展扫盲运动。

6月21日,专署卫生科召集榆中学生代表和校方负责人,专区人民卫生院和医防分队全体医务人员开会,检讨因学校“官僚主义”、卫生院不认真诊断耽误致死的刘成旺事件。专员李子川亲自主持会议。

10月5日,专署发《速成识字法教学法》《速成识字法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等文件,派马俊升、郭仆到各县开展速成识字。


1953年


5月9日,《榆林报》批评榆林三区鱼河堡中心小学校长错误执行“教师责任制”,停止19名学生学籍,造成学生闹、家长告的事情。榆林县人民政府接受批评,责成“县小学教育考核小组”调查处理,向群众检讨,收回19名学生。鱼河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陈发启代表学校登报检讨。


1954年


7月29日,定边县文教科召集76名高小毕业生听专署文教科副科长张风翔、定边县宣传部部长曹仁德的动员报告,15名干部参加大会并深入小组参加讨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12月9日,榆中、榆师、农校全体师生1800多人在榆中操场举行纪念“一二·九”联欢晚会。团地委学生部部长、专署文教科长参加联欢晚会并讲了话。


1955年


7月20日,《榆林报》发表榆林县补兔寨子小学全体毕业生给全区高小学毕业生的一封信,决心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愿在工农业生产劳动战线与全区高小毕业生共勉。

12月21日,榆中、榆师、农校、定中四个中等学校师生开展了“为农村青年赠一本书”活动。四校师生共赠通俗图书5860本,平均每人2本。


1956年


3月3日至6日,榆林县人民委员会和青年团榆林县委召开第一次全县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参加大会的积极分子102人。24名扫盲模范教师上“光荣榜”,29名优秀业余教师和学习模范受到奖状、日记本和字典等奖励。

8月30日,陕西省榆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成立,9月5日正式开学。第一期学员200名,多为农业社主任、会计、技术员、饲养员和兽医。分编农作物、畜牧兽医、财政会计四个班,学习期限半年。

10月27日,农校500名师生集会纪念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诞辰101周年,农科教师讲了米丘林生平及成就,晚上举行了文艺晚会。

10月26日至11月1日,榆林县集中训练扫盲教师,同时总结扫盲工作,参加训练的210人。会上公布全县已成立72个扫盲协会,有会员3100多人,其中1164人担任扫盲教师。


1957年


3月中旬,榆林专署发出通报,表扬吴堡县领导重视,扫盲工作搞得好。全县13个乡,247个村,46262人,14至50岁文盲半文盲16686人,入学10127人,占应入学人数的64.3%,村村有学校,户户有学员。

4月20日至27日,榆林专署召开中学教育工作会议。各县中学的校长、教导主任、部分优秀教师和县教育科长42人参加会议。重点讨论如何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5月1日,《榆林报》发表中共榆林地委文教部《关于中学毕业生升学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提纲》。《提纲》分四部分,谈了教育形势,端正认识及明确教师、家长的责任等问题。

7月2日,榆中师生开大会热烈欢送首批毕业生自愿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副专员王彦成到会祝贺并讲话。

11月24日,榆林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立,有12至14岁学员60名,分体操、足球两个班,各30名,修业期限三年。截至年底,全区有136名教育工作者被划为“右派分子”,有的被开除公职,有的劳动教养,有的逮捕判刑。


1958年


2月22日《榆林报》载文《吴堡县受陕西省扫盲先进县奖励》, 《榆林报》发表社论《向吴堡县看齐,掀起扫盲新高潮》。

2月28日至3月8日,专区召开1958年教育行政会议,各县教育科长,各中学师范学校校长51人参加。讨论制订了全区教育事业跃进任务:教育事业大变革,群众办学,勤俭办学,勤工俭学。

3月13日、14日两天,经省农业厅2月9日批准劳动锻炼的农校师生394人,分两批八个队出发,到定边白泥井区、榆林巴拉素、马合、孟家湾区、神木耳林兔、瑶镇、孙家岔区八个地方劳动锻炼一年。

5月5日,子洲县老君殿小学,因修建引起一窑洞教室倒塌,30名学生被压死。

5月15日到17日,专区在吴堡县辛家沟乡召开了全区扫盲现场会,提出“学习吴堡县经验,促进扫盲大跃进”, “以生产为中心,把扫盲大抓起来,两年实现无盲专区”。

6月25日至7月4日,榆林地区第一届中等学校运动会在榆林举行。

8月,专区决定开展教育大普及运动,要求“苦战一个月,彻底普及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

9月2日《榆林报》载文《日打生产战,夜攻文化山——我区青年基本无盲》。团省委电贺短期内使全区81.7%的青年脱盲,树立了我省第一面青年基本无盲专区的红旗。

10月9日到13日,专署在绥德召开文化革命现场会,总结评比奖励先进单位,提出打好文化革命第二个战役,确定从10月下旬开始,到1959年1月底,连续掀起三个高潮,全面彻底实现省专文教工作12条奋斗目标。

10月,榆林行署决定成立的绥德师范专修科、榆林农林专修科和机械专修科并招生开学。


1959年


5月18日至21日,专区在神木县召开函授教育现场会,省教育厅给大会寄来贺信,并派两人前来指导。

9月,陕西省高教局批准成立绥德师范学院和榆林农林学院,机械专修科合并到绥德师院专修科。

10月20日,地委和行署发出联合指示:大搞以扫盲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

11月20日,以地委书记处书记卫献征同志和专署副专员霍仲年同志为首的文化革命检查团,分三组到各县检查扫盲、工农业余教育等工作。


1960年


2月25日至3月10日,地区扫盲业余教育检查团到全区六个县对扫盲业余教育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大验收。检查结果64个公社、339个生产队、90个厂矿实现无盲。脱盲人数393,200个,占青壮年人数的80%。

4月13日至30日,榆林专区业余教育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民文化大考试。考试对象是22万脱盲青壮年和参加扫盲的9万青年共31万人。考试内容和标准是:识字(1500个),阅读(200至300字通俗文章),写作(100至200字短文或书信)。

5月17日,绥德城郊一中自建天文台。自制“地面日晷”、“大距式日晷”、“测极仪”和“测太阳仪”,结合教学测定太阳高度、北极距。

6月27日,由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代表组成的省全国群英会传达团榆林分团的部分同志,在省教育厅副厅长、全国文教群英大会陕西代表团副团长吴江声同志带领下乘飞机到达榆林。传达团代表17人,榆林代表12人。

7月6日,神木中学153名学生食物中毒(亚硫酸盐);省、地、县18个医疗单位参与抢救,省卫生厅派直升机送来急救药品。经过12个昼夜的紧张抢救,全体学生安全脱险。

7月上旬,榆林地区盲聋哑学校成立,招收12—14岁盲聋哑儿童30名,编一个班,有教职工五人。

8月19日,榆林地委、专署举办地区自办大学(绥德师院、榆林农林学院)“首届毕业生联欢会,庆祝地区自办大学毕业生参加祖国建设。联欢活动连续三天,地委、专署主要领导同志参加。


1961年


12月6日至9日,地委宣传部、地区文教局联合召开师范学校协作会议。会议由榆林师范主持,榆师、绥师、靖中、定中、神中、佳芦中学和榆林一中等校师范部参加,研究提高师范教育质量问题。

是年,国家经济困难,精兵简政,同时对教育队伍存在的原国民党在职人员进行清退。截至年底,精减中小学教师2729人,其中中教636人,小教1988人,其他职员105人。


1962年


绥德精减中小学教师1344人。


1963年


5月1日,绥德师范举行建校40周年校庆。校友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送来毛主席1947年给佳县县委的题字“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条幅,表示祝贺;曾在学校开办时担任过教育主任的《光明日报》社社长杨明轩,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白如冰,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张汉民也分别写来贺信。地委常委、绥德县委书记杨达、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锡五到会并讲话。

在校庆活动中举办校史、教学仪器、工艺和图书展览,举行游艺晚会。


1964年


4月13日,榆林专区政治学校开学。第一期学员54人,来自工商、知识界,学习时间四个月。中共榆林地委副书记王怀仁同志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

10月中旬,专区文教局召开业余教育工作座谈会,研究业余教育开展情况,部署今冬明春农村业余教育工作。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城市应办“工读中学”的精神,决定在地区业余总校开办“工读中学”,年度招生,学校由郭超同志负责。


1965年


4月7日,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栾醒民同志逝世,是年58岁。4月9日在绥师礼堂举行公祭。栾醒民治丧委员会由杨在清、杨达、曹廷玉、马俊升、白云腾等18位同志组成。

5月1日至7日,榆林地区举行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女运动员917名,比赛项目有田径、射击、排球、乒乓球、无线电收发报和体操。有22名运动员打破33项专区纪录,涌现出21名等级运动员。


1966年


6月24日,中共榆林地委决定撤销绥德县城郊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贺登选的一切职务。该校的“文化大革命”由绥德县委城郊一中工作组直接领导。

8月上旬,榆林地区各县先后召开教师集训会,各县县委派的工作组进校到会捉“牛鬼蛇神”。

8月23日,榆林2万人集会庆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闭幕,会上榆中、榆师、农校、榆林县一中300余名学生戴“红卫兵”袖章,宣布本地区“红卫兵”组织成立。此后以破“四旧”为名,四处出动,破旧立新,捣毁很多神殿庙宇壁画塑像,龙头兽眷,损毁不少居民家中的古玩器皿、书籍字画。

11月26日,榆林农校16名师生接受榆林地委摸索徒步串联经验的委托,踏上全程徒步串联的征途。


1967年


12月26日,全区笫一个革命委员会——米脂中学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各县及各县中学“造反司令部”到会或致电祝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


1968年


4月,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各县中小学驻进了工宣队、军宣队和贫管会,学校在工宣队或贫管会的领导下“复课闹革命”,继续斗批改。

8月,榆林县一中和农校的66、67、68届毕业生首批奔赴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救育。欢送仪式隆重,气氛热烈,学校给毕业生赠送《毛主席语录》或生产工具。

秋,恢复初中招生,改为二年制。


1969年


3月,榆林专区各县响应“侯、王”二同志“所有小学都下放大队来办”的倡议,公办小学变为民办,大批外籍教师借机返回原籍工作。全区千余名外籍教师返原籍或改行搞其他工作。

8月,学制改革,小学6年制改为5年制。


1970年


3月,绥德师范学校下放绥德县管理,绥德县将其改为普通中学。

7月,神木县实现政治夜校和小学教育大普及,参加政治夜校学习的达5万多人,占青壮年总数的80%;入学儿童3500多人,入学率达94%。

秋,恢复高中招生,改为二年制。


1971年


3月下旬,地区革委会在神木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五七指示”为指针,突出路线教育,总结交流经验,讨论如何进一步开展无产阶级教育革命。


1972年


当时学校使用的陕西省中学“试用课本”已经授完,改为春季始业的初一、初二,高一年级无课本,各县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选编过渡期急需的各科教材,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采取各年级延长半年学习时间、一次过渡的办法,仅高中72届不再延长,按时毕业。

下半年,招收大批公办教师,条件是1960年至1963年精减的国家教师,现任民请教师或代课教师,政审、年龄符合要求,全区招转2200名。


1973年


4月,地区教研室创办《教育革命》杂志。

6月30日至7月4日,地区体委同地区文教局联合举办“三小球”选拔赛。选拔赛分三个赛区:篮球,神木;排球,子洲;足球,定边。340名运动员参赛,最大的12岁,最小的10岁,这是地区首届儿童运动会。


1974年


3月3日,《榆林报》发表横中高二六名学生《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向应该批判》的大字报,并加编者按和调查附记,在全区大反复辟回潮,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又一次受到打击。

4月,定边贺圈公社白尔庄学校学生余小林,发扬反潮流精神,批判“师道尊严”,被称作榆林地区的“黄帅”。


1975年


1月5日至10日,中共榆林地委召开了全区学校工宣队、贫管会工作会议。

4月19日至23日,地区教育局在子洲周硷中学召开中小学学农支农座谈会。会议讨论了贯彻“五七指示”,深入“批林批孔”,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意见。

7月,榆林地区邮电局、运输公司、大修厂、毛纺厂和榆林县五一化工厂先后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随之各县掀起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8月16日《榆林报》发表靖边县文教局、地区文教局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生产劳动和教育早期结合的典型——靖边县乔沟湾大队红卫农林学校的调查》。报告分五部分,近万字以红卫农林学校边劳动、边识字学习,来阐述马克思“生产劳动和教育早期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论断的实践。

11月20日,《榆林报》载文称:“在毛主席光辉的‘6·26’指示的指引下,我区县县都办起了半农半读卫生学校,这些卫生学校已举办为期半年的学习班48期,培训赤脚医生2100多人”。


1976年


5月7日,榆林地区五七干校在靖边杨桥畔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地委书记余明出席了大会并讲话。地委副书记、军分区司令员樊培山也出席了大会。

7月30口,榆林地区邮电局“七二一工人大学”首届14名学员完成一年的学习任务,回到原班组工作。


1977年


1月22日,西北农学院榆林教学基地和榆林地区林业大学诞生,首次从农村、基层招收学员80名,大部分学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

7月1日至12日,陕西省少年运动会排球赛在被誉为“排球之乡”的子洲县举行。

11月21日,榆林地区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会议在地区革委会礼堂隆重开幕。371名代表受到榆林城内近万名师生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管弦同奏,载歌载舞,彩旗飘扬,气氛热烈。地区党政军负责人参加大会并讲话祝贺。


1978年


6月4日,绥德师范学院举行复学典礼,名称改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

6月22日,地区革委会在米脂县召开扫盲工作经验交流会。

10月中旬,中共榆林地委通报处理佳县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营私舞弊,破坏招生制度的严重问题。11名干部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

12月14日,《榆林报》发表地区及横山联合调查组《为横中语文教研组恢复名誉——关于大字报<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向应该批判>的调查》的调查报告,并加编者按,表明地委向为这一问题受迫害的同志深表歉意。决定公开发表调查报告,消除影响,肃清流毒,为受害者恢复名誉。《榆林报》通过“编者按”致歉。

12月中旬,地区计委、地区教育局联合招收一批公办教师。对象是任教八年以上的现任民办教师、“社来社去”的师范学校毕业生及大专院校进修一年以上的现任民办教师。


1979年


4月上旬,榆林恢复函授教育,并成立榆林地区函授部。与此同时,各县也成立了函授教育辅导站。


1980年


6月2口,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榆林中学校长、数学教师宗秀愧、榆林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师张克继为特级教师,榆林专署代省政府举行了千名教师代表参加的颁发证书大会。

7月中旬,榆林地区电视大学工作站成立,附设在地区函授部。

10月25日至27日,榆林县召开首次“三好学生代表会”。496名“三好学生”受到了表彰。


1981年


5月2日,地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开学,279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期一年半,地委行署负责同志杨在清、霍世仁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5月30日,团地委、地区教育局组织召开千余名教职工干部大会,表彰优秀少先队、少先队员及辅导员,13个少先队、100名队员,40名辅导员受到奖励。

8月,工交系统大抓职工文化素质提高工作,全系统办起小学、初中、高中和各种业务培训班120多个,4300多人参加学习。计划两年内使职工普遍提高到初中文化程度或四级工水平。


1982年


1月10日,地委、行署举行春节前夕慰问教师大会,副专员贺长光到会讲话,祝贺大家春节愉快,愿与教师同乐共勉。

2月,西安市支援陕北教育的18名教师先后分别到达靖边、横山、子洲、清涧四县,举办生物教师培训班。之后,又有10名教师在靖边工作一年,受到靖边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8月26日,榆林地区农业广播刊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50名学员代表参加大会,全区3200人参加刊授学习。


1983年


5月,地区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教育工作流动大检查,地、县教育局长、重点中小学校长、“文办”负责同志共60多人参加。边参观、边讨论,重点参观检查了定边、靖边、绥德、神木、榆林等县八所中小学。讨论提高教育质量问题。

10月2日,榆林中学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千余名师生和70多名校友参加庆祝活动。地区党政领导同志及兄弟学校代表参加大会,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为校庆题词。


1984年


3月25日至27日,地区教育局,团地委联合召开全区普通中小学及农(职)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三好学生、红花少年、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大会奖励了三好学生198人,红花少年50人,优秀学生干部69人,先进集体51个。

4月18日至22日,榆林地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制订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划,全区12县分三批于1990年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任务。省教育厅副厅长权剑琴同志参加大会并讲话。

9月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榆林电视大学工作站改为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榆林分校,9月8日举行开学典礼。同年各县成立电大教学辅导站。

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定名为陕西省榆林师范专科学校,9月29日举行成立典礼。

11月6日至10日,行署召开集资办学流动现场会,参观了群众集资办学成绩突出的子洲三眼泉乡、靖边红墩界乡、定边安边镇的22所小学。地区及各县乡(镇)56名教育干部参加现场会,大会为集资办学成绩突出的三个乡(镇)颁发了锦旗。


1985年


4月,榆林县教育局接收已故离休老教师胡颖民和夫人张少华为发展教育事业捐献的2900元人民币。横山县教育局接收“勤俭办”副主任费文高捐献的1000元人民币。

9月10日,各县人民政府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0月5日至7日,行署召开山区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暨集资办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个先进集体和223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1986年


9月23日至25日,地区教育局在府谷召开全区职业教育现场会。推广府谷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半工半读的经验。省教育厅顾问左嘉酋参加会议,省教育厅邀请八个地市(缺西安市)的代表列席会议。

是年秋,吴堡县薛下村乡胡家山村农民王常德捐款1400元人民币支持办学。定边县堆子粱乡寨子村农民王效捐款2000元用于办学。


1987年


8月27日至29日,米脂中学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地委、行署领导同志到校致贺,各地校友代表张俊贤、申孝增、秋石等200余人参加校庆活动,同时建立起米脂中学校友奖学基金会。

是年,大、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全区任命高级教师职务195名,中级3320名,初级9383名。审批民办教师中级教师任职资格212名。

截至年底,从1977年落实党对知识分子政策以来,全区教育界529人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


1988年


1月,榆师附小创办了“家长学校”,教育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6日下午,60多名家长参加了开学典礼。

2月16日,榆林籍旅居香港爱国同胞胡星元先生捐资建校。他在给榆林县人民政府和县政协来信中表示:“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奖掖家乡儿童上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星元拟捐资人民币50万元,在家乡榆林新建一所完全小学,以表示我之又一心愿”。(后又追加40万元)榆林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西沙长乐路县中医院以北新建一所完全小学,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星元小学”。

5月中旬,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榆林分校成立。开设种植、养殖、加工、乡镇企业4个系,21个专业,学制1年。

6月1日,神木县乡镇企业供销公司杨正国捐款12万元,资助创办神木第一幼儿园。神木县妇联、教育局、工会、团委赠“资助幼教”、“资助幼教楷模”两块大匾,表示赞誉。

10月1日,12个县建立12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建筑、安装、调试工作结束,正式开通使用。

10月11日,榆林中学北京校友会在中央统战部召开了成立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刘澜涛、阎揆要、张秀山、王兆相、高登榜,高景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教育家;还有来自各条战线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专家和党政部门负责人,以及就读于北大、清华、北航等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等新老校友70多人。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和已故王森然之子也参加了座谈会。

是年,两次抢救落水儿童被省教育厅、团省委命名为“见义勇为的好青年”,后被授予“中国小英雄”的榆林中学学生崔涛,被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破格录取;榆林市职业学校学生罗仲平在11省(市、区)参加的北方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技能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1989年


5月中旬及下旬,少数延大学生来榆林鼓动大中学生响应省城及北京学潮,榆林师专、农专、榆中、榆师、农校、技校、工业学校及榆林市部分中学生上街游行,然将起即逝,未形成动乱局面。


1990年


6月8日至10日,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行署专员刘壮民做了题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为发展我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榆林地区1990—1992年教育发展和改革实施方案》。地委书记李凤扬在会议结束时讲了话。

6月8日,行署副专员赵兴国在全区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从严治考”,重申从1991年开始,全区初中专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7月,全区督导工作会议在榆林举行,会议要求还没有成立督导机构的四个县尽快健全机构,以便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9月,榆林市镇川中学成立艾润兰奖学基金会。将已故镇川籍实业家艾润兰先生的五个儿子捐赠的善款13.3万元作为本金,用利息奖励优秀师生。

10月,榆林中学北京校友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秋团聚会。会议由榆中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主持,老校友阎揆要、郭洪涛在会上发言,行署副专员赵兴国到会祝贺,榆中校长黄振国讲话。


1991年


7月31日至8月1日,副省长孙达人在副专员赵兴国陪同下,先后来到榆中、市第一中学、榆林师专和吴堡县宋川中学看望教职员工,在与师专教师座谈时,孙达人指出,榆林地区正处在大开发、大起步和经济腾飞的前夜,开发榆林,必须充分重视教育,培养多方面的专业人才。

10月12日,榆林师范一千多名师生以及各地校友,举行建校65周年庆祝大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杜瑞兰,榆林地委副书记施润芝,行署副专员贺长光,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澳门妇女联合会主席杜岚女士等出席。


1992年


5月9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鉄映来榆林视察时,反复强调: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首要的问题是振兴教育,自始至终把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并拨款100万元,用于改善榆林中学的办学条件)。

8月,榆林行署从全区高考学生中选送65名成绩在465分以上者,分别到西北大学化工专业、西安石油学院化工专业、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西安矿业学院煤矿建制专业和工业电气化专业学习三年,毕业后计划外进行专业对口安排,以解决榆林天然气和煤田开发建设中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11月,由华能精煤神府公司与神木县共同投资407万元新建的神木职业中学开学,首批11个班的500多名学生入学。


1993年


2月,榆林地区首届青少年科技冬令营在榆林举行,12所中小学校的104名优秀学生、10名优秀科技辅导员和8名校外科技辅导员参加。

3月28至31日,副省长姜信真视察榆林地区教育工作时强调,榆林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教育。

8月,绥德县在第二批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中,共评定、晋升农民技术人员766人,全县共有1093人评定了技术职称,数量居全区之首。

9月,榆林地委、行署下发《关于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地委政法委,地区公、检、法、司,地区教委联合下发《关于严厉打击侮辱、殴打、伤害教师的犯罪活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紧急通知》。在9月6日庆祝教师节的座谈会上,行署专员施润芝强调,各地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

9月16日,已故台湾侨胞陆万森先生奖励资助贫寒优秀学生基金会在榆林成立。陆先生将生前积蓄的5万美元捐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1994年


5月24至25日,地区教委在榆林举办了全区中学生歌手比赛,地委、行署领导刘兆年、吴秀峰为20名获奖选手和三名获奖团体颁奖。

9月,为解决城镇教师住房困难,地区教委从1992年起,统一规划,集中安排建设教师住宅660套,总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交付使用250套,在建410套。

10月18日,佳县县委、县政府在张家庄村隆重举行东方红小学落成典礼,这是全区开展希望工程以来建成的第五所小学,还有七所希望小学在建。

12月,子洲县22个乡镇全部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从1991年至1994年共用了四年时间,提前两年实现了普六目标。


1995年


9月,教师节前夕,榆林地委行署发出通知,集中表彰了110名优秀教师和14名优秀教育工作者。

9月7日至8日,地区教委在米脂县召开全区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推广米脂县经验。经过省级验收,米脂县成为全区第一个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

11月23日,榆林中学举行杜斌丞、李子洲、王森然、张季鸾奖学金和本校校友基金会首届颁奖大会。地委副书记黄文选、宣传部长王效佑、教育局长刘建胜、榆中校长艾建国等向郭明焕、李海军等28名学生颁发了奖金。

12月,由毛泽东女儿女婿李讷王景清夫妇筹资68万元新建的神木县马镇乡盘塘小学落成。


1996年


6月21至23日,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榆林举行。会议的宗旨是:狠抓“两基”,落实“两全”,全面完成“九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榆林地委行署发出通知,对米脂县教育局等10个发展教育事业先进集体,和曹士亮等19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9月,神木县在总计投入2500万元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出台振兴教育的新措施,推行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奖金制,规定民办教师的月工资不得少于150元。府谷县在一年一度的庙会期间,社会各界一次为“普九”捐款251万元。

10月,陕西省榆林天然气化工厂和榆林供电局在《榆林报》刊登299人名单,热烈祝贺榆林中学在1996年度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前录取院校6名,重点院校53名,本科院校56名,专科院校14名,地市院校5名,榆林高专20名;中专学校(大中专)9名,省财校15名,省警察学校5名,省商贸学校19名;委托培养学生81(其中榆林高专46)名;自费生9名,电视大学7名。

12月18日,全区督导室主任会议在榆林结束。会议宣布:神木、佳县、定边三县26个乡镇顺利通过“普六”验收。至此,全区如期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1997年


3月16日是“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这项活动在榆林市内一小、二小、三小、六小和榆林师范附小等五所小学同时展开。这五所小学都有与自己结对的贫困地区的小学和常年救助的学童。

4月11日,榆林市千名中小学生在莲花池公园参加未成年人签名仪式,表示不再进入三厅(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

6月1日,全区第一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在神木县城关小学落成。神木县政府为该校少年英雄高鹏塑像,行署副专员李涛出席。

6月,榆林中学2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清华等8所大学免费录取。榆中与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2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大学每年优先接收榆中的保送生与推荐生。

8月25日,地区教育局和榆林中学联合举行表彰奖励九七年度高考状元大会,全区文理外三科前三名考生得到现金和实物奖励。

12月19日,全区由社会力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榆林医学专修学院在榆林成立。陕西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冯怀亮、地区老促会会长刘壮民、地委副书记卢智德、行署副专员李涛等出席成立大会。


1998年


4月28日至30日,榆林农校3000多名新老校友欢聚一堂,隆重庆贺建校70周年。陕西省省长程安东题写校名“榆林农业学校”,地委书记高仰秀为学校题词:“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生态农业”。

8月27日,地区慈善协会举行资助农村优秀特困大学生仪式,对杜丽丽等10名在高考中被一类大学录取的农村优秀特困大学生,每年每人资助3000元,四年共1.2万元。

8月31日,榆林市苏州中学落成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地委书记高仰秀、行署专员马铁山等出席。

10月,神木县“两基”达标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区继榆林市之后第二个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


1999年


6月,榆林市一中高三(六班)学生贺佳榆发明的“实用新型快速水果削皮刀”获得国家专利。

8月,神木中学高考名列全区同级重点中学前茅。该校参加文理外体四类考生共722人,总共上线608人,占考生总数的84.21%;榆林市一中文理外三科考生共524人,有499人进入建档线,占考生总数的85.7%。地区教育局继续表彰全区文理外三科高考前三名。

9月,榆林市华栋中学挂牌开学,地区及榆林市领导卢智德、黄文选等出席,延安大学党委书记申佩昌应邀出席并讲话。

9月20日,定边中学新老校友2000多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建校60周年。


2000年


6月,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中,神木县职教中心与横山县职教中心榜上有名。

10月,市委书记马铁山在榆林市区调研检查时指出:调整教育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切实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2001年


3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榆林农业学校为省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5月,市委书记郭永平在榆林城区中小学校调研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组织都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着力解决好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9月,西安文理学院免去10万元学费录取佳县第一职业中学毕业生马志远到该校上学。此前,这位农村姑娘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在白云山下摆起瓜摊,《榆林日报》为此发表特约通讯《一笔善资救穷女,鱼跃龙门弃瓜摊》。


2002年


2月,榆林市委批准成立榆林老年大学。

3月2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神木县姚镇乡黄土庙村初级小学。

6月,副省长陈德铭视察榆林市苏州中学。

8月27日,市长王登记、副市长刘建胜视察新成立的榆林市第八中学。


2003年


3月,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副市长刘建胜出席并讲话。会上公布了首批通过复查评估的榆林市第一中学等六所学校为市级重点高中,神木县耳林兔等八所中学为市级示范中学。

4月,经教育部批准,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定为榆林学院,并且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10月3日至10日,榆林中学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活动。陕西省教育厅,榆林市委、市政府,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0多个单位致信致电,同贺榆中百年华诞。

11月,绥德、定边两县通过省级验收,进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的行列。

12月,全市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土建项目基本完工。2001—2003年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校舍20.8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403万元。


2004年


6月,全省“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省长贾治邦、副省长朱静芝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朱静芝在市委书记周一波、副市长刘建胜及市教育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对榆林一中、榆林职中、榆林农校的高中阶段教育状况进行调研。

7月,“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启动,榆林市横山、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等8县的136所学校列入项目,核定中央投资专项资金15600万元。

8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米脂职教中心为“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基地”。

12月,榆林学院隆重举行挂牌仪式,省委常委、省教育工委书记郭永平,副省长朱静芝为“榆林学院”揭牌。


2005年


2月,榆林市体育运动学校在5日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6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一行,在市委书记周一波、副市长刘建胜陪同下,视察了榆林学院。

9月,全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在榆林举行,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副厅长曹普选和榆林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路志强出席。

10月,神木县在全市率先通过了陕西省教育强县验收,成为陕北第一个省级教育强县。


2006年


2月,榆林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7月,由定边县安边小学学生组成的“定边娃娃腰鼓队”赴京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少年绿色使者艺术节”,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演出。

8月,榆林市第四小学12名同学赴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届“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

11月,谢子长夫人尤祥斋女士将生前全部积蓄20万元,捐赠给米脂中学,设立助学基金。


2007年


4月,榆林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实施。

5月,历时十年攻坚的全市“两基”达标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6月,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全面启动。

8月,榆林中学迁建工程全面完成。

10月,“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共免书本费2973万元,免杂费11985万元,补助贫困生生活费5575万元,受益学生分别达到258658人、528484人,142721人。


2008年


5月,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踊跃为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截至5月20日共捐款561.9万元。

6月30日至7月2日,神木第四中学发生群体性出疹性疾病,累计发病64人,收住入院53人,市长胡志强赴现场指导救治。

9月,市教育局在子洲县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为农服务及勤工俭学基地建设现场会,全市勤工俭学创收达1700万元。

12月2日,定边县堆子梁九年制学校发生了12名四年级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1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事发后,市区县组织80多个检查组,再次开展冬季学校安全大检查。


2009年


3月,市教育局制订了《榆林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中考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

6月,市委书记李金柱视察榆林城区教育工作时强调“教育是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榆林城区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八所中学的基础上,再投资3.5亿元,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

9月,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蛋奶工程”,各级财政按每生每天补助2元的标准,使全市560所中小学的16.16万名寄宿生能够每天食用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或相当营养价值的食品。


2010年


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职业教育座谈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九位代表畅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稿的意见、建议。榆林农校教师强建才作为西部地区的唯一代表,与温总理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温总理说:“你提出的这些方面都值得重视。”

4月12日,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会议。并与市监察局一起制定了对中小学违规办学问题处理的暂行规定。

5月6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视察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副厅长卢力群检查榆林校园安全工作。13日上午,市长胡志强在检查榆林城区幼儿园、中小学安全工作时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关爱孩子成长。18日,榆林市政府召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副市长刘建胜讲话,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

6月27日,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公布高考成绩,榆林市一本、二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0359人,上线率为28.7%,比上年增长6.85%。

7月,靖边县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省级教育强县。

8月,榆林市教研室副主任石凯林等20人被评为陕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

9月10日,市委书记李金柱、市长胡志强在榆林中学、实验小学、开发区一小等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暨神木能源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副市长兰新哲揭牌。下旬,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校园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素质教育展示现场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远刚、副市长兰新哲出席并讲话。


2011年


1月,省教育厅命名了39所“科研兴教明星学校”,榆林中学、榆林市第八中学、子洲县第二中学、清涧县城关小学榜上有名。

3月,陕西省教育厅向榆林市颁发了“陕西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市合格证”,标志着全市12区县已经全部通过省教育厅中小学普及实验教学县区评估验收。

6月7日,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6月17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市长胡志强、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梁宝林、副市长兰新哲分别讲话,市委副书记陆治原主持会议。会议贯彻落实中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凝聚全社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教育优先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7月,府谷县大昌汗镇、米脂县石沟镇、定边县樊学乡等三个乡镇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育强乡(镇)”称号。

10月14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陆治原主持召开榆林城区教育工作专题会,近年来,市区两级通过新建和改制扩建新增了14所中小学,五年内投入4.1亿元,使榆林城区上学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12年


2月9日,榆林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榆林城区学校建设工作。

4月19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榆林城区20个学校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了15所新建学校和5个改扩建项目,占地面积796亩,建筑总面积28.3万平方米,概算投资11.89亿元。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宣布项目开工,副省长李金柱、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出席开工仪式。榆林市市长陆治原讲话。

5月,榆林市中小学内涵发展暨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流动现场总结会在绥德召开。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

8月,在全省统一招聘新任教师中,榆林市一次性为市直学校和7个县区选聘教师564人,是全省选聘人数最多的市;同时为横山等6县共招聘特岗教师253名,有效缓解了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9月,市教育局下发《榆林市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文件要求各中小学校要依据《指导意见》,做到地方课程教材、课时、教师“三落实”。并将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和督学责任区工作范畴,加强对学校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榆林实验小学、榆林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榆林市第二中学、榆林市第七中学、榆林市第六小学、榆林市星元小学、榆林市逸夫小学、府谷县第一小学、府谷县第三小学、府谷县第二幼儿园等十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10月18日,榆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签署仪式举行。市政府与省教育厅和各县区分别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11月21日,榆林市举办全市教育系统道德讲堂。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宁出席活动并讲话,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发言,市直教育系统主要负责人、榆林实验小学部分教师、家长、学生共260人参加活动,全校2000余名同学在教室观看了道德讲堂现场直播。


2013年


1月,“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学校”活动深入开展,共有11398名学生家长走近学校听课、评课并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

3月,榆林市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成为陕西省第一个施行15年免费教育的地级市。省、市、县区共落实经费4.16亿元,惠及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52.56万名学生。

3月下旬,榆林市50多名教育管理干部赴山东潍坊对口单位挂职“取经”。榆林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率领全市13个县区教育局长和部分校长组成的18人考察团,对西安市灞桥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考察学习。

4月,榆林市与潍坊市签署教育协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共同为两市基础教育搭建交流平台,为潍坊榆林两市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直属单位及市县区教育局结对交流牵线搭桥。双方将积极协调辖区学校、市县区及教育直属单位建立结对关系,构建对口交流长效机制。

5月,市教育局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修订了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和幼儿园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6月,在高考报考人数和高考招生计划人数“双减少”的情况下,2013年全市高考文、理两科一、二本上线人数达到10911人,其中文理两科应届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597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增加474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居全省第五位,万人比居全省第四位,有两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7月,府谷县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教育强县称号。市教育局编制出台了《榆林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榆林市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平台建成投用,教育系统电子公文流转OA系统全面开通运行。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榆林市有15件课例获奖。圆满完成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系统全国联网工作。

8月24日,市教育局、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在市委会议中心举办了第二期“榆林教育大讲堂”。上午,山东省潍坊市高等教育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曹红旗等作了专题报告。

9月,榆林市第一小学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靖边中学贺建勋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榆林中学童桦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榆林市星元小学郑焕珍被教育部、人社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

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145名教师为陕西省第九批特级教师,榆林市16名教师名列其中。他们是吴堡中学宋秦瑞,绥德县第一中学崔身强,横山中学胡培斌,榆林市教研室冷永良,绥德江德小学贺渊,子洲县教研室吴瑞高,神木中学梁芳,榆林中学童桦、马骁,米脂县南关小学艾娟,榆林市第二实验中学马瑞,靖边县第一小学徐未云,榆林市第十中学叶治林,榆林实验中学王中刚,榆林市苏州中学张轶芳,定边中学张浩。榆林中学常如正老师获“陕西省师德楷模”荣誉称号。全市83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连同2012年,全市共有215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其中榆林市教科所马琼、榆林中学马欣、府谷县第一小学刘霞、定边县第四中学程海东、米脂中学何娜等五名教师荣获“2013年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称号。

10月,榆林第二实验中学尚品山、绥德中学崔身强、绥德中学刘永春、神木中学曹敏、榆林中学常如正、靖边中学贺建勋、育才中学石凯林、榆林市第一中学赵毅斌、榆林市苏州中学张轶芳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授予正高级教师职称。

市教育局选派30名普通高中校长赴苏州参加为期19天的校长管理能力提高培训,该培训是苏州榆林教育对口支援协作的第七期培训,培训形式为挂职实践,分别担任苏州市相关高中学校的校长助理,全程参与所在挂职学校的日常工作及各类会议、听课评课、教研教改等,通过深入学习管理经验,使参训校长的管理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得以整体提高。榆林市教育局、人力与社会保障局、总工会联合举办榆林市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有22所中职院校,412名学生参加了9大类25个赛项的竞技,共评出个人赛一等奖29人,二等奖57人,三等奖93人,促进了榆林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有109名学生获奖,竞赛成绩居历年之首。

11月,榆林城区新开工学校建设项目18个,其中新建中学3所、小学10所、幼儿园3所,改扩建2所,项目总占地面积979.38亩,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概算投资14.9亿元。截至11月底,榆林城区累计开工学校建设项目43个,比原计划新增建设项目1个,已经建成投用19个,占项目总数的42%。城区学校上学难、大班额的问题得到缓解。

12月,市教育局统计数字出炉: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16所,其中幼儿园674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小学490所,职业中学20所,普通中学213所;在校学生607,729名,其中幼儿150,141名,特殊教育482名,小学217,077名,职业中学28874名,普通中学181,979;教职工51444名(专任教师44080名),其中幼儿园8508名(专任教师5636名),特殊教育学校134名(专任教师117名),小学17731名(专任教师16721名),职业中学2244名(专任教师1704名),普通中学20830名(专任教师18444名)。


2014年


2月,榆林市政府出台《榆林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计划在五年内投资25.1亿元,通过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装备等项目,力争义务教育阶段780所学校达到标准化水平,促进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已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建设等项目128个,完工70个,在建58个,使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3月,榆林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榆林市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意见》,要求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八礼、四仪”(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良好品格和习惯。下旬,市教育局组织市教科所所长高建雄等17位专家赴绥德、清涧、子洲三县开展“名师大篷车”科研送教下乡活动,受惠教师达3000余人。

4月8日,榆林市委组织部、榆林市教育局、编办、人社局、财政局五单位联合发文,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轮岗的范围、比例、形式以及保障机制,为推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秋季开学,全市有29名校长、297名教师通过“办学联合体”等形式交流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任教,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11—12日,榆林市在山西省晋中市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察学习暨工作推进会。会议由榆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世书主持,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作经验介绍,榆林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讲话。会议印发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榆林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讨论稿)和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政策保障。各县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各县区教育局长、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近80人参加了会议。根据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荐评选2014年度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的通知》(榆组发〔2014〕22号)精神,市教育局于4月22日,推荐刘志华、王守文、孙文明、马随成、叶治林、马骁、马瑞、崔子龙八位同志为2014年度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5月,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933所,新增259所;在园幼儿达到163,702,比去年增加13561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到达95%以上。市教育局制订了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计划在2014—2016年投资5.6亿元,新建改扩建97所幼儿园。通过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力争使全市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到5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50%,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上旬,定边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过程性督导。

6月,榆林教育大讲坛活动启动,首次安排47位初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就学校管理、师德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交流发言。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试点改革启动。榆阳区在城区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实行了试点改革;高新区所有学校都实行了校长职级制;子洲县对27名新任校长、副校长实行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通过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为实现专家型校长办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市共计321所小学、115所初中实行了免试、划片、就近招生,使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榆阳城区范围内(涵盖市直学校)小学招生统一核定班额,统一划定入学片区,实行“网上报名、分段录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的方法确定入学对象,未录取的适龄儿童,合理调配到报名人数少于招生计划的学校,从根本上消除了“择校生”、“条子生”现象。中旬,神木、靖边两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了国家评估认定。

7月,榆林市教育局下发《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的指导意见》,并将其纳入对各县校的年度考核。“三个一”工程以“一个项目、一个活动、一个特色”为主要内容,“一个项目(2211)”,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特长(其中一项为榆林本土特色的艺术技能),分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至少有一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和获得一次班级以上奖励的荣誉;一个活动,即要求小学每周星期五下午组织学生“无课日”活动,每一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一个特色,即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全市有191所学校确定了322项特色体育建设项目,确定校园足球试点学校63所、学生智力运动项目学校19所。榆林一中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横山四中通过省级标准化高中验收。全市高考文、理两科(不含体育、艺术考生)一、二本上线人数达11045人,比上年增加134人;市内应届生二本线以上比率持续增长,全市文、理两科应届生报考人数比去年减少187人,一、二本上线人数分别比去年增加268人和167人,全市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万人比由去年的全省第四晋升到第三。

8月,神木职教中心通过第二批国家中等示范校项目建设验收,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靖边县职教中心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

9月,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榆林市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利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改善全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改造义务教育学校492所。

市教育局积极回应广大家长诉求,合理调整了中小学寒暑假时间,保证了九年级、高三年级在校时间,从根本上杜绝了“乱补课”问题。7月1日至9月30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升学宴”和“谢师宴”专项治理行动,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的蔓延。

10月,榆阳区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得分309分,居全省通过验收的县区之首,成功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区。

12月8日,榆林市人民政府印发《榆林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通过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规划、中小学校体育运动“腾飞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仪器设备与图书装备等项目,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15日,榆林市人民政府印发《榆林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计划从2014年到2016年,全市集中完成97所幼儿园的建设任务。


2015年


2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推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划片范围、报名条件、招生程序、录取结果、教师配备、编班情况“八公开”,并邀请家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参与电脑随机派位和均衡编班工作,有效化解了择校热、择班热,促进了教育公平。制定《全市教育局长、校长和教研员听课带课制度》,要求教育局长每学年至少要听10节课;副局长每学年至少要听20节课。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书记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00节。教研人员每学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不少于100天,每周至少有2天时间深入到学校指导教学。启动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全体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读、写、作、说、教、评等六个系列活动。

3月,继续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零收费”、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等惠民政策,中、省、市共落实补助资金2.45亿元,惠及全市学前至高中阶段59.4万名学生幼儿。其中,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标准由原来每生每年900元提高到1500元,进一步加大了惠民力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32630人,约占在园幼儿总数的2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项目惠及75662人,基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覆盖学校662所,约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2.3%,惠及学生13.6万人。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23202人,约占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30%;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11591人次。

4月,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工作,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建立了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咨询指导专家库,组织开展了“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和课改视导工作。

5月4日,举办了全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高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议,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普通高中校长外出考察学习了“选课走班”、“分层走班”工作,引导全市普通高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必修课、选修课“分层走班、选课走班”模式试点和特色项目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年”活动,全面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高效课堂建设,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启动了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要求共同体内学校开展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四共同”捆绑式发展,实现发展共同体成员学校间的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四共享”,最终达到“办学理念明显更新、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评价明显好转”的“四明显”目标。定边县将全县53所中小学组建成14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共同体为依托的校际交流已成为工作常态;榆阳区在城乡小学一对一,城乡初中一对三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模式,将榆林市第七中学和青云中学组建为发展共同体,两所学校实行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师生交流和督导考核五个“一体化”,实现学校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学生共育、携手共进;绥德县将全县34所学校组建了10个共同体,同时将优质学校江德小学与薄弱学校绥德第一小学推行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实行一个校长管理,实现两校间的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特色办学共享和发展成果共享。米脂县按照“名校领跑,片区结盟”的策略,将37所义务段学校,由城区6所优质学校与多所薄弱学校组建了六大学校发展共同体。

6月18日,榆林市委、市政府在绥德县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宁主持会议,市政府副市长马秀岚出席会议。马秀岚肯定了近年来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要始终坚持德智并重、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点抓好德育内容、德育资源、德育载体、德育评价和德育科研五方面工作。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对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了重点安排,提出“1155”德育模式(突出“一个主题”,完善“一个体系”、推进“五育工程”、深化“五项活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姬跃飞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了详细解读。陈宁常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阐述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要求各县区、各部门抓紧安排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着力构建大教育工作格局,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市文明办领导,各县区(高新区)分管教育副县区长(管委会副主任)、教育局长、分管业务副局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代表及市教育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110多人参加了会议。

6月28日至7月3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组织专家组对陕西省2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其中包括榆林市的定边县和米脂县。7月4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西安召开反馈会,宣布这29个县(市、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标准,将报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予以认定公布。

7月13日至22日,榆林市中学生运动会在榆阳区举办,本届运动会是1991年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之后,时隔24年再度举办的中学生体育盛会。这次运动会由榆林市教育局、市体育局主办,榆阳区教育局、榆阳区体育中心承办。本届运动会设田径、篮球、乒乓球、健美操和校园足球5个大项,57个小项,14个代表团参加,1629名运动员参赛,代表团总部成员、领队、教练356人,裁判员180人,志愿者100人,大赛历时10天,赛事9天圆满完成,规模空前。市上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开幕式,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志强宣布大会开幕,市区教育部门为大会筹备了精彩的大型团体舞蹈表演、花式篮球操、陕北腰鼓表演,榆阳区教育局、榆林市第一中学为大会提供了高端便捷的竞赛条件,大赛规格空前。大会组委会成立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报名审查、学籍库核查、赛前“二证”(二代身份证和参赛证)验证、赛中照相、赛后追查等程序,坚决杜绝超龄和冒名顶替现象,保证符合条件的市内在籍学生参赛,做到了“我们的运动会、我们的运动员”,严肃了赛风赛纪。运动会表彰了代表团团体总分前六名,一个代表团和五个运动队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三名田径运动员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五十六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篮球、乒乓球、校园足球等项目队员技术娴熟,团队水平高超;大会还组织了学校体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5篇。

8月,全市新增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730台,计算机2169台,生机比达到6.5∶1,师机比达到1.4∶1;基本达到了“宽带网络进校园、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进教室、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课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737所中小学,25431名教师参加了优课评选,促进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大赛和首届“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大赛”,有效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9月,市教育局进一步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截至秋季开学,全市已有52名校长,996名教师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交流任教,促进了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加快推进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启动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44个,其中竣工4所,投用2所,累计落实中省市专项资金1.4亿元。全市幼儿园和在园幼儿总数分别由2010年的363所、7.9万人增加到1026所、17.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提前实现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加强学前教育骨干体系建设,评估认定市级一类园15所,定边县幼儿园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横山二幼、子洲一幼、米脂二幼等五所幼儿园接受了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验收。

10月,榆林城区学校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市三中和横山六小竣工,市四中、市十六小、市十八小、高新七小、高新二幼五所新建学校和市十二中宿办楼项目建成投用。截至年底,规划建设的45所学校中已建成42所,投用40所,新增学位53520个。与“十一五”末期相比,榆林城区新增公办幼儿园11所,小学18所,中学6所,学校总数翻了一番,布局日趋合理,“上学难”、“大班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0月30日全市高中教育工作座谈会和2015年高考工作会议在榆林召开。各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区)长、教育局长、普通高中校长参观学习了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先进经验。全市高考在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双减少的情况下,文、理两科(不含体育、艺术考生)一、二本录取人数达10419人,高考万人比保持在全省第三。普通高中骨干体系建设,榆林市一中、神木四中建成省示范高中,横山四中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分别达到4所、25所,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

11月15日至11月20日,市教育局组织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观摩活动。市、县区教育局业务主管局长、基教科(股)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研室主任74人组成的观摩团队,分别由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春明、副调研员贺靖带队,分组深入到全市68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对学校开展的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八礼四仪、六大创建等德育工作,师生全员读书活动、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六项技能大练兵等实施情况进行了观摩。

12月7日至9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考核组来米脂县对“双高双普”暨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进行了督导考核。米脂县委书记杨志先就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述职,县长高寒作了“双高双普”工作汇报,省督导团发放了满意度测评表。12月8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一行分为五组,深入米脂县教育、财政、督导等部门和县教直单位及中小学、幼儿园,从教育管理、教育经费、布局调整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并与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区居民代表及城镇各界代表进行座谈。12月9日上午,召开了陕西省评估验收米脂县“双高双普”总结大会。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和副市长马秀岚、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米脂县委书记杨志先、县长高寒,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总督学王恒斌代表省督导团做《陕西省评估验收米脂县“双高双普”暨督导考核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工作报告》,授予米脂县“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的称号。

12月底,榆林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659所,其中幼儿园1026所,普通中小学596所(小学384所,初级中学8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1所,完全中学16所,高级中学22所),特殊教育学校8所,职中20所,中专7所,高等学校2所。另有299个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608,885人,其中在园幼儿175,776人,小学生245,876人,中学生168,623人(初中生96600人,高中生72023人),特殊教育学生417人,职中学生13802人,中专学生4391人。专任教师46808人,其中幼儿教师10764人,小学教师15761人,中学教师17904人(初中11039人,高中6865人),特殊教育教师106人,职中教师1677人,中专教师596人。按照“高中教育学苏州、义务教育学晋中、学前教育学关中”的总体思路,全年培训教师2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