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

【概况】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简称材料学院),于2002年6月由原化工与材料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及学校材料研究中心组建而成。2015年,学校环境学科并入材料学院。

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5个系。学院所属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设材料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已建成(或参与)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火安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学院有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0人,教授38人,副教授53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105人。

学院毕业生287人,其中,研究生131人(博士生39人、硕士生92人),本科生156人。招生383人,其中,研究生310人(博士生58人、硕士生152人),本科生173人。在校生1014人,其中,研究生641人(博士生253人、硕士生388人),本科生373人。

(刘艳)

【党建工作】2015年,学院党委(党总支)共有23个党支部,其中,教师党支部7个、学生党支部16个。党员共457人,其中,在职党员75人,学生党员382人。入党积极分子193人,发展党员44人。学院召开材料学院第五届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学院党委。学院党委按照要求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各项工作,开展三个专题的学习研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梳理出学院班子在践行“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认真组织“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学院党委、学生党建工作组制定《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将学院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主线,将每名党员发展考核等工作分为五个阶段,并细化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考核标准。为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建立个人档案,由党支部按照《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要求,定期对每一名积极分子进行考核,并完善个人档案。

(张舰月)

【学科建设】2015年,学院发表SCI 论文253篇(其中SCI 一区文章69篇),完成著作共计223.7万字,105项专利获得授权。材料学科申报2017年国际评估,并于2015年完成国内相关调研。为迎接“十二五”末的学科评估工作,初步完成学院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归纳,制定学院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并通过学校审定。学院导师队伍进一步优化,3人申报院士,其中2人进入最后一轮。引进“青年千人计划”1人,学校特聘教授2人。4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 2人晋升为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数从36人增至40人。

(张加涛)

【本科教学】2015年,学院组织专业责任教授和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开展2016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完成170总学分的教学培养方案初稿。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学校“实培计划”和教务处教材立项的申报工作,申报编写校级教材5本,获批编写国家规划教材1本。开展“工程材料基础”和“高分子化学”MOOC 建设工作。完成了2015级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北京市“双培计划”工作,组建虚拟教研室,规划与北方工业大学建立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联合实验室。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专业报备工作,编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报备方案。

(李树奎)

【研究生教学】2015年,学院举办第四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材料”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夏令营人数达到99人,全部来自于“211”“985”学校。硕士研究生生源来自“211”“985”学校比例达到82%。研究生教学教改取得持续进展,学院申请获批研究生培养与课程建设项目和教改项目9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授予国内博士学位38人、国内硕士学位109人,授予外籍留学生博士学位5人。申报学校首个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应用型军工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基地”,由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吴川)

【科研工作】2015年,学院科研经费共计12176.89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为7229.61万元,自然基金为753.5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为2874.21万元,科技合作科研经费为1116.67万元。在“十二五”结题年,完成各纵向项目结题工作,参与“强基工程”“中国制造2025”“086”重大专项等“十三五”论证与项目征集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作为第一单位获省部级科研特等奖1项(为我校首次获得国防科技特等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二单位获省部级科研三等奖1项。作为牵头学院组织进行某国防基础产品的二期条件保障建设论证,通过现场考察和评审,获批经费在1亿元以上。两个领域通过武器装备生产质量体系认证复审。

(马壮)

【实验室建设】2015年,学院获批“国家阻燃材料与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北京市“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与绿色应用”重点实验室。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定并由学院与系(部)负责人和课题组负责人签署《材料学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加强对学院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组织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培训,开展材料学院安全生产月活动。定期对学院安全隐患、危险点进行自查,进行实验室安全生产检查及整改,对部分安全生产隐患点进行安全改造。

(刘艳)

【学生工作】2015年,学院实施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培训、党员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等活动,以“主旋律”和“三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加强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完成“德学理工”三期项目一项,推进“育材微讲堂”线上线下融合式德育讲堂的开展。开展“京工情·延安颂”“四进四信,争做四可青年”主题团日活动。本科生上研率60%,本科生签约率87.18%,就业率98.08%,研究生签约率99.24%,就业率99.24%。设立“AMS”“大光”“红宇”“周发岐”等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总计近20万元。举办“育材微讲堂”、“学术下午茶”、“材来材往”、“材满今宵”晚会、材料文化节、研究生学术论坛、“材料文化月”系列活动和“I运动”阳光健身季等品牌活动。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1人获得徐特立奖学金一等奖, 1人获得二等奖;“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团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张舰月)

【交流与合作】2015年,学院共接待9个国家20人次来访,派出到国外参观访问交流26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参加国际材料相关会议15人次,提交论文3篇,签署合作意向3项,在电子电气环保纳米阻燃材料关键技术合作以及金属/半导体核壳纳米晶的热电子注入表征和荧光量子点的荧光聚集效应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合作进展。以北京理工大学—奥克兰大学表面工程联合实验室,北理工—昆士兰能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三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在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学术交流、联合组织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其中,与都灵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科技合作专项“电子电气环保纳米阻燃材料关键技术合作研究”继续开展,双方就2016年联合中欧科技合作项目启动准备工作;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就共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达成初步意向。邀请如德国科学院院士Dieter Fenske教授,意大利国家纳米中心Davide Cozzoli 教授,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孙玉刚研究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Jim Schuck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华教授等国际及港澳台著名学者、专家20人次来校交流,举办近30场学术讲座。组织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国际研讨会、第一届亚奥火安全材料与技术研讨会等4个国际学术会议。共派出6名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9名博士研究生在美国等知名大学联合培养;1名博士后在都灵大学参与交流访问;材料学院共有攻读学位留学生15人,其中,博士生13人,硕士生2人。

(张加涛)

【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取得多项荣誉】2015年7月26—30日,学院在第三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与首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标乐”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中获多项荣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林瑶、蔡峰成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王毓华分别获金相大赛一、二、三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郭丹获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王琳和程焕武两名教师分别获得金相大赛和综合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0月9—11日,在“徕卡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贺静怡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王毓华分别获得二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陈梦灵获得三等奖。王琳和冯新娅两名教师分别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杨宝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