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恒山悬空寺

我国有五岳名山。北岳恒山因交通不便,不及泰山、华山那样为人所知。然而,偏是深山藏宝。随着交通开发、旅游业的兴起,这一地区的恒山风光、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灿烂的文化明珠都光彩熠熠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尤以恒山十八景之一的悬空寺,以其悬空结楼的惊绝艺术,使人既增长历史知识,又享受到独特的旅游情趣。

南出浑源县城八里,就是恒山。山之西有翠屏山。两山对峙,中隔峡谷千丈,洪流奔突。翠屏山一侧是万仞绝壁,就在半壁岩上悬着一座古寺。我们来到山下,仰首一望,只见一个建筑群红绿相映,玲珑剔透,像是一幅彩画贴在石壁上,又像无形的线把几座小房系在半空。正如当地民谣说的:“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陪同的同志说:“请登寺吧。”只见一线小路曲曲弯弯向空中升去,飞鸟在半山腰翱翔。过一会儿我们就要进入这个空中楼阁了,我的心倒先悬了起来。

这寺按山的走势院门南向,四十间大小殿宇台阁,紧贴岩壁一字排开,南北长如蟠龙,东西窄如衣带。进得寺门,穿过小院便登楼。楼梯既陡且窄,仅容一人。我们紧跟向导,手扶冰冷的岩石,忽上忽下,忽而又折回,像在石回路转的山洞中慢慢探行。若无人导引,断不知所向,就是到了眼前的殿宇,也无路可近。大家攀梯绕廊,在半空中迂回,兴致盎然。先看三官殿。这是道教的天地,几座泥塑像都是乌眉黑须,衣袖带风,有一种飘尘出世的无为之感。继而是三圣殿。这里则是佛家的世界。看那佛像,丰臂润面,端坐莲席,目光微启,大概雷鸣电闪也不能惊动他的一丝禅心。最后是三教殿。这里集中国封建文化之大成。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右边是圣人孔子,左边是道教祖宗老子;他们神态各异,竭力表现出所主宗教的雍容大度。当然,沿途的神龛、小殿里还有许多阿难、护法、韦驮、关公、四大天王等栩栩如生的人物。我聚精会神地欣赏着。一回头,见外面白云线绕,那雾气已乘人不备,潜入殿门,托住众神。好一个仙境神界嘛。妙的是寺院依山砌屋并无后墙,塑像与山石浑然一体;有的借岩石的突悬,如隐山洞;有的背靠坚壁,更显得端庄大度。还有那衣带、云彩,随风舒展,极为精巧。我奇怪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塑成的,竟与山石共垂千古而又毫未破损。凑到跟前细看,已有好事者剥开一点“伤口”,像泥、像沙、像灰、像石。向导说,这是特选的泥土、细沙,再加上好的棉花、麻纸,按一定配方调制而成。这可真是我们祖先最早的“钢筋水泥”了。

我们一个殿一个殿地看完后已走到尽头。回首一望,这才看清寺的全貌。原来这条窄窄的衣带,却打了三个结,即全寺精细地分成三个建筑群,每组都有上下左右的殿宇,成为三足鼎立之势,虽是水磨青砖,琉璃彩瓦,但并不落入俗套。同中有异,虚实相生,错落而不零乱,庄严而又精致,布局甚是巧妙。第一组与第二组以小院相通,第二组与第三组则靠一条仅容一人的栈道相接。就在这条悬空栈道上,依石又筑着一个重檐式的二层阁。游人到此,提心吊胆,缘壁而行,如履薄冰。如果大着胆子向下望,但见流云飞鸟,真是身悬半空了。我们退回身来,贴着石壁向上看,这才发现在山下看来像刀切一样的石壁,原来微呈弧形,整座寺就躲在这个弧凹里。向导说,要是遇到下雨,任你头上飞瀑直泻,屋瓦却滴水不沾,所有楼台殿阁都被遮在水帘中。那时遥望恒山,更是云遮雾障,山色有无了。

寺之曰悬空,并不是夸大的命名。整座建筑是在半壁上凿石为基,但这地基又只有一条石坎,并不能承担全部殿堂。这么多危楼耸立,只在岩基上挂了一个边。老人之登山,攀藤附葛,一只脚踏住岩石,一只脚却悬空着。原来修寺时先在石壁上横向凿洞,打入一排木桩作“地基”,再在木地基上铺石为面,砌墙造屋,偌大的一座寺院就这样悬空而起了。为减轻殿宇对木桩的压力,寺下安了几根木柱支撑。但这木柱只有一握之粗却有丈把长,支于崖上的缝隙中,既无础石,也无钉楔,远看就如几根小棍挑着一个木偶戏台,游人见此,无不惊绝。不但殿基下的木柱如此,就是殿内的木柱也同样纤细修长。原来那横梁也是插入石壁的,木柱只不过是个样子。怪不得民间传说,悬空寺的柱子是假的,用手一推就可以来回摆动。

这寺始建于北魏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还是这样结结实实。聪明的祖先,力学规律在他们手中已运用自如了。

当年这里是晋冀二省相通的要道,至今半山腰上还残存着栈道的痕迹。那时人来人往,香火不绝。虔诚的善男信女远道来烧香许愿,在半空中求神拜佛。过往的诗人墨客也多题咏,就是“诗仙”李白也在这里留下“壮观”两个大字。你看那石壁上还有这样一首明人题诗:

石壁何年结梵宫,

悬崖细路小溪通。

山川缭绕苍冥外,

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

疏风幽籁动禅空。

停车欲向山僧问,

安得山僧是远公。

人要成佛升天,当然不可能。但人为地创造这样的悬空佛地,却大可以加强宣传气氛。你看,“梵宫”“苍冥”“碧落”“残月淡烟”“疏风幽籁”……总之,你踩着“悬崖细路”到此一游,或再烧上三炷高香,不就觉得已是飘尘出世、顿悟佛法了吗?这大概是悬空寺所以这样建造、这样命名的用意吧。

我继续寻访石上的题咏,在一个亭子里发现了一块清同治年间的重修寺碑。碑文详述了这寺到清咸丰九年已多处坍塌,绅士们计议重修,但苦不得其法。这时,有一个叫刘山玉的木匠自告奋勇,说可以扎架整修,但还未实施就突然病故。直到同治三年春,又有一个木匠张庭秀,毛遂自荐。他更有绝招,并不扎架,而在悬崖上结绳为圈,腰缠脚踩,次第更换松木。现在我们看到的寺院就是经这位大师润色后的杰作。

千百年来,不管佛也好,道也好,总是在追求空中的天堂。但事实证明,神并不能给人以天堂,倒是人们靠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神话般的伟大文明。我抚着碑文临窗远眺,对面恒山蔽空,背后翠屏接日,谷底一线流水绕山而去。这时阳光给古寺的琉璃瓦上镀了一层鎏金,整座建筑,在这深山幽谷中放着异彩。啊,悬空寺,你这颗空中明珠,光照祖国河山,历阅人间沧桑,你仍将继续高悬在历史的长河中,和众多的星汉一起发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