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助手

秦有德有好久没有这样喝酒了。

自从退下来之后,他怕原来在岗的大脑满负荷工作,甚至超负荷工作状态难以一时刹闸,就给自己留足了一个缓冲的机会。

他在临退前,和子女商量着开了一家书店。

这个商业设计与思考,是他的子女根据他的专业爱好完成的。

他们紧锣密鼓,加班加点,东跑西颠,奔忙了几个月才安顿下来。

本来他们就居住在火车站不远的一个省直居民小区,因此,他们就带着父亲秦有德在火车站广场东边租下了一间门店。

他刚退下来的时候,子女们考虑到不能让他一下子闲下来,就让他自己在店里忙活着。

因为开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他店里的图书期刊价廉物美。因此,开店不久就招揽了不少生意,门店越来越红火。

平时除了秦有德经营,子女们也都抽空来帮帮忙,或者在节假日替换父亲,让他调整一下,休息一下。

子女们认为,既不能让父亲闲下来健康和精神出问题,也不能忙的累坏了他,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

本来娘走得就早,父亲退下来之后,白天里百无聊赖,半夜里又没有一个伴,万一一时想不开,思想出了问题,那可是子女们的沉重负担啊,再说了,那样也对不起死去的母亲啊!

半年后父亲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实现了从邮电局局长到一个书店经经理的平稳过度和身份转换,子女们为此也就放下心来。

现在的问题又来了。

半年下来,父亲不仅把书店里打理的有声有色,而且,迎来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父亲一时有些招架不住了。

子女们总不能眼看着把父亲再累得趴下了,于是就开始和父亲张罗着一个助手。

刚开始子女们给父亲找的这个助手,主要方向是面向年龄和父亲适当的中老年丧偶妇女,这样以来,及解决了父亲的助手问题,又解决了父亲的生活帮手。

结果花费了很长时间,宣传了大半个城市,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后来就把方向定位在年轻人身上,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处于非常缓慢的初级阶段,城里人都在想办法擦亮自己的眼睛,跃跃欲试,大干一场,对于一个小小的书店店员职位,没有几个是感兴趣的,时间又折腾了几个月,还是没有任何进展。

最后,秦有德想起了老家,想起了老家里的侄子侄女们,于是又一次把目标转向了农村。

他哥哥的孩子都大一些,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又都是家里的骨干劳动力,家里也承包了土地,所以,没有人愿意过来帮忙。

大兄弟秦有寿家,先后生养了四哥儿子和两个女孩。

大儿子已经结婚,二儿子也在本村招了胥,大闺女嫁给了邻村,二女闺女马上就要出嫁了,最小的四儿子正在上学,此时的三儿子秦贵友刚刚初中毕业,是最好的人选。

二弟秦有福那里,两个孩子也都在上学。

最后把刚上完初中的侄子三嘎子秦贵友叫到了省会,充当了秦有德的助手。

有了亲侄子帮忙,秦有德一下子轻松多了,不太忙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到处走走转转,和同事一起散散步,和朋友一起吃吃饭喝喝茶,和家人一起到景区观赏一下野外的大自然风光,或者去名胜古迹欣赏一番中国文化的魅力等等。

秦有德的角色在侄子秦贵友到来之后,又一次进行了身份转换——又从书店经理转变为自由达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退下来的生活。

他开始热衷于散步、喝茶、聊天、旅行等等,很快他基本就要脱离这个书店了。

大约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他的书店主人要翻盖新房子,他一时寻不找租房,因为侄子的到来,就在火车站广场附近摆了书摊。

经营一个室内书店相对容易的多,而要经营了室外的书摊,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

主要是需要人手,外边的人非常复杂,常常会有丢书的现象。

于是,他又一次开始寻找书摊助手。

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工厂企业逐步开始下马。

秦有德的女儿秦桂芝所在了省会造纸厂首先下马,他的女儿一夜之间失业了。

很多朋友都劝秦有德找一找熟人,通一通关系,给女儿再另外安排一份工作。

但是思想作风过硬,坚信理想信念的几十年的老党员老干部,硬是顶住了亲朋好友各方面的压力,让女儿坚持走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道路。

因为女儿最初参与了父亲书店的设计与经营,对书店生意了如指掌。

现在又是图书销售的黄金时代,于是女儿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也选择了做书摊生意。

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文化逐渐繁荣起来,各类报纸、图书、期刊,特别是文学艺术类图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女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很快进入了正常的经营状态。

不久,秦有德接到了自己的同乡战友郎鬼子的请求,希望能为自己刚念完初中的二闺女郎菲春找一份工作。

于是,秦有德答应了老战友的请求,把菲春接到了省会城市,让三嘎子秦贵友把战友的姑娘郎菲春接到了他的书摊上,开始了新的正常的工作,并成了三嘎子的得力助手。

有了二闺女菲春帮忙,他们家开的两个书摊一下子红火了起来。

二闺女尽管长得一般,有点像她娘的雏形——大胸大嘴,皮肤微黑,宽脸宽肩,长眼长臂,苗条中略带着翘翘臀。

这姑娘最大的优点是眼里有活,干活卖力,说话精巧,特别容易吸引购书者。

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得秦有德女儿和秦贵友的喜欢,尤其是在省城里干了五六年的三嘎子的喜欢。

从十六七岁来到省城,到郎菲春的到来,三嘎子已经从一个愣头青,变成了一个二十二三岁的成熟青年。

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让他对爱情的渴望,婚姻的期盼,成为生活的主要构成。

前些年在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走了过来。

他现在回想起来,处在省城还没有处在乡下好。

这里都是花花绿绿的世界,都是玩世不恭的女孩,他更觉得自己出身农村,根本就无法跟人家女孩交流,更谈不上处对象谈恋爱了,甚至就连接近人家的机会都没有。

要是这样下去,自己这辈子非打光棍不可。

令人巧合的是,上帝从来都不会亏待一个无辜的男孩,眼下观音菩萨为他安排了一个年轻的少女,他觉得自己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