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
- 任乐乐
- 3633字
- 2020-11-18 18:03:13
嵩山 沉睡之中的中原巨龙
泰山→嵩山→恒山→华山→太行山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故事·STORY
大禹治水
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面便几乎没了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孟郊的这首《洛桥晚望》,表面看似写了四个地点的景象,但实际最为突出的,还是最后一句“月明直见嵩山雪”。在那个明净的月夜里,远望嵩山,如一条卧龙一般,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举首灿然夺目,远视浮光闪烁,“龙”身之上,上下通明,一片银白,真是美极了。
中岳嵩山是座文化名山,中国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此交融荟萃,而历代文人也都将嵩山看作游历隐居的胜地,不少人还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宝地”之称。诗人杜牧就曾在此留下“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的千古佳句,而王维也在他的《归嵩山作》中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而嵩山,也的确不负诗人盛赞,它优雅、沉稳,山上奇峰虽不如西岳,但气势磅礴的山形,却给诗人以无限的遐想。古人以太室为嵩山主山,而太室少有奇峰,远远望去,东西起伏如龙眠,故此又有“太室如龙眠,少室如凤舞”的说法。太室、少室的72座山峰,层峦叠嶂,雄浑奇秀,更是峰峰都有典故,都有令人心潮起伏的传说。
记得著名的大禹治水吗?据说,这卧龙一般的嵩山和治水的禹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这还得从嵩山的地理位置说起。嵩山属于伏牛山系,传说4000多年前,伏牛山是尧、舜、禹的活动区域。那个时候,大禹还没有成为禹王。黄河水泛滥,水灾不断,他受命接替父亲鲧治水,开始了辛苦的疏通河道的工作。
但要将黄河的河道从伏牛山一直疏通到大海,这谈何容易。大禹站在高处,看着地形,思前想后,发现要治水,只能先凿开太室山。但这工程实在太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大禹带领人们夜以继日地加班,连饭都顾不得吃。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心疼丈夫,便每日将饭做好送到山上。但山间路难行走,开凿时又有石渣四处飞溅。大禹怕涂山氏在送饭的路上遇到危险,便和她定下暗号,以击鼓为号,妻子在山下听见击鼓声就将饭送来,而其余时间不可轻易上山。
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太室山还是没有凿开。大禹心里很着急,于是,他按照神仙教的口诀,变成了一只大熊。这只大熊力大无比,一掌就能拍碎一大块石头,渐渐地,凿山的速度比人拿斧子凿快了很多,大禹很满意这种进度。但力气用得多了,大禹便会饿,饿的时候,他就恢复成人的样子下山击鼓,吃完饭等妻子把碗收走,他又上山变成大熊继续工作。
有一天,大禹变成的大熊一不小心碰掉了一些石头,这些小石头滚下了山,恰巧碰响了山下的鼓,但他自己全心凿山,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可大禹的妻子听见这个声音,误以为是丈夫在呼唤她,于是,她兴冲冲地提着篮子往山上跑。没想到,到了送饭的地点,涂山氏没有看见丈夫,却看见一只大熊在奋力地凿山,她大惊失色,以为丈夫是熊精变的,顿时羞愧难当,转身便跑。
嵩山山脚
大禹听见身后的动静,转身一看,发现了正在奔跑的妻子,他立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忙追赶。然而,当他追到太室山南麓的时候,却发现涂山氏已经化成了一块巨石立在那里。此时的涂山氏已身怀六甲,很快就要分娩了。正当大禹痛苦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巨石忽然裂开,里面跳出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只见这孩子欢蹦乱跳,跟着大禹回了家。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启,那块大石头,就是嵩山上著名的启母石。至今,太室山下有启母庙,庙前有启母阙,山后有启母石。
嵩山,的确不负它那“中原眠龙”的称号,它是远古时期先民活动的主要地区,是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带。嵩山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正是中原文化的缩影,可以说,嵩山文化圈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启母石的传说正是这悠久文化史的一种体现。
试想,当我们的先祖面对这巍峨的嵩山和林立而又散乱的石头以及那滔滔不绝的洪水时,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期盼便催生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神话。他们由山想到了水,由水想到了人,于是一个个神奇而又生动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但在孩子的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这些千百年盛传不衰的神话传说,往往正是一座山的精魄,是一座名山最能吸引孩子的地方。登山本就有些枯燥无趣,若是没有那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对于自制力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又有何乐趣可言?
教养关键词·KEY WORD
1.让孩子想一想黄河泛滥对黄河流域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利弊关系
正如埃及尼罗河哺育了埃及大地一样,黄河泛滥带给黄河流域的,并不是只有坏处。让孩子开动脑筋,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分析黄河涨水有没有什么好处。
2.游少林寺,感悟生活的哲理
带孩子看少林寺的小和尚练功,告诉孩子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流淌着无数的汗水。让孩子明白努力有几分,获得的成功就会有几分。
提示·TIPS: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在登封市的西北面,它北依黄河,南临颍水,地处九州和五岳之中,古时曾称外方、嵩高、崇高,因雄踞中原,居中国五岳正中,五代后改称中岳嵩山。全山东西绵延约60千米,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中为峻极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两座山各有36峰,合起来共有72峰。
嵩山山形像横卧的巨人,因而有“嵩山如卧”的说法。嵩山离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有100千米的距离,可以驾车前往,也可以乘其他交通工具先到达登封市,再从登封市境内登山。
风景·SCENERY
带着孩子边走边看
登上嵩山的心情与登上泰山的心情并不一样。如果说泰山是帝王之路,庄严而肃穆,那么在嵩山上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空灵、一种自在。在嵩山之上,我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闲庭信步,比起泰山来,它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在这里,千百年来的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这里有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早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石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元代观星台。尤其是站在观星台上,你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于浩瀚宇宙的探索和自然规律的把握,是何等的自信与从容。天地之中,尽在嵩山之上。
嵩山一景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历史古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千米的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该书院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称嵩阳寺,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到五代周代时改建为太室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游嵩阳书院时曾赋此诗以赞。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0.6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下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
这座碑是麒麟浮雕,碑阳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为隶书,共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窟龛,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裆丁字步,或做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市城西北12千米的少室山麓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在丛林茂密的少室山阴,以此得名。它的历史久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
嵩阳书院
1.《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2.嵩山少林寺
不仅如此,少林寺还保存了唐代以来的碑碣石刻,共计300多块,其中的一块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了少林寺13僧人勇救唐王李世民的史迹,碑文为唐太宗亲笔书写。而少林寺僧人练武、习拳的情景在寺内白衣殿的壁画之中均有描绘记载。
■诗词延伸
世业嵩山隐,云深无四邻。
药炉烧姹女,酒瓮贮贤人。
晚日华阴雾,秋风函谷尘。
送君从此去,铃阁少谈宾。
——刘禹锡·《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