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课堂中使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式学习的60种课堂活动
- (英)麦克·格尔森
- 1363字
- 2020-11-21 19:55:49
策略15:确定讨论的目的
确定讨论的目的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有根据地进行问题指导,判断活动成功与否。如果无法明确讨论的目的,那么就要通过辩论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思考课程的计划。
原因可能是教师在进行讨论活动时,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也不知道讨论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师可能会很幸运,也很天才,在外人看来,他们使用的讨论就像是一个妙招。然而,如果教师无法解释使用讨论的原因或者讨论的终极目的,那么很可能他们只是碰巧实现了这一壮举而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他们不是讨论的熟练用户,也不能将使用讨论连续成功的机会最大化(我说“成功机会最大化”是因为讨论可能也会失败)。
确定讨论的目的并不复杂,通常一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教师需要考虑讨论在课程中的用途,以及它对于学生学习的好处。以下是关于讨论目的的一些案例:
- ● 让学生了解关于主题的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 ● 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
- ● 分析一个特定的概念。
- ● 探究命题。
- ● 就某一论点的各种论述进行预演。
- ●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 ● 帮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积极参与讨论。
- ● 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想法的空间。
- ● 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教学)。
- ● 鼓励学生参与特定的话题。
有些目的非常普遍,而有些则更加具体。在任何一个讨论中,都有多种目的,其中一个是主要的,而其他的目的虽然重要,但仍然是次要的。
在确定课程中使用讨论的目的之后,教师可以更好地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讨论(一般的双人组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或是基于讨论的特定活动),以及如何组织讨论。讨论的规划要有明确的推动力,否则就不会有讨论活动。明确的推动力也必然可以促进更好、更集中的讨论规划,并最终会使学生学得更好,收获更多。
唯一的风险是在明确讨论的目的之后,由于想要确保达到期望的结果,教师可能会过度规划讨论。这也是所有计划中都存在的一个潜在缺陷。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这样做,过度的规划会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会导致讨论缺乏灵活性,教师也可能不会关注课堂上正在进行的讨论——不论是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还是学生为此付出的心力——因为他们会更关注讨论的规划以及规划的完成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与学生分享讨论的目的是有益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清晰,并让活动更有意义,还会帮助学生对讨论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此外,如果在讨论中,学生偏离主题或者心不在焉,教师还可以利用讨论的目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理解讨论中使用的语言,并认可其相关性,因为教师已经提前花费时间讲过了。
要分享讨论的目的,需要简短思考一下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你用的解释术语可能与你跟同事使用的完全不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观点。最好在上课前就考虑清楚这一点,完成从专业语言到学生语言的转换,因为学生在教室里仰望你,聆听你讲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提前做好这一点(也并不会浪费很长时间)确实是个好主意。
当然也有不宜与学生分享讨论的目的或者至少其中的某些目的的时候。例如,你想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估,那么告知讨论目的必将导致他们闭口不言或者采取与通常情况相反的方式。同样,如果讨论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那么就顺其自然最好,有时候学生在得知需要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反而会限制他们的原创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