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吴启富 范永升 叶志中
- 10578字
- 2021-03-31 13:43:32
第四章 系统性硬皮病
一、概述
(一)西医对系统性硬皮病的认识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内脏系统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SSc除皮肤病变外,还可有雷诺征和内脏累及而有别于局限性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c)。SSc包括局限型SSc(limited cutaneous SSc,LcSSc)、弥漫型SSc(diffuse cutaneous SSc,DcSSc)和CREST综合征。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血管、胶原代谢、遗传等方面的异常。世界各地均有发病,美国每百万人中每年约有4~12人发病。我国的发病率未做详细统计。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好发,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4,育龄妇女为发病高峰人群。
(二)中医对系统性硬皮病的认识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尤以皮痹更为接近,但根据本病可有内脏等多系统受累症状,又有风痹、脉痹、皮痹疽、五脏痹等命名,现代多称为“皮痹病”。中医学文献中无硬皮病这一病名,但有许多描述与硬皮病的症状极为相似。早在《素问·痹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本病之形成乃为正气不足,复感风寒湿等六淫邪气,凝于肌腠,滞于经络,久则累及内脏,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有湿困痰凝、血瘀络阻、络息成积等病理机制。本病阳虚寒证多见,但亦可见到外感湿热、湿郁化热、阴虚血热等热证,而在寒热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辨证和络病辨证可更好地把握本病全貌。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1.皮肤
可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3期。
(1)水肿期:
皮肤紧张变厚,皱纹消失,肤色苍白或淡黄,皮温偏低,呈非凹陷性肿胀。LcSSc皮肤肿胀常先从手、足、面部开始,向上肢、颈、肩等处蔓延。在DcSSc中,则往往全身皮肤同时发病。
(2)硬化期:
皮肤变厚变硬,蜡样光泽,难以提起,色素沉着,间有色素脱失,皮肤附件受累,毳毛脱失。根据皮肤受累部位不同,可产生手指伸屈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张口及闭眼困难、胸部紧束感等症状。
(3)萎缩期:
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也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骼,形成木板样硬片,口周出现放射性沟纹,口唇变薄,鼻端变尖,指端及关节伸侧易发生顽固性溃疡,并有患区少汗和毛发脱落现象,少数病例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
2.肌肉
受累并不少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疼痛和萎缩。
3.骨和关节
先有关节的红肿痛者约占12%,在病程中关节改变者占46%,表现自轻度活动受限至关节强直以致挛缩畸形。手的改变最为常见,手指可完全僵硬,或变短和变形。指端骨的吸收可呈截切状表现。
4.内脏
(1)消化系统:
舌的活动可因系带挛缩受限,齿因根尖吸收变疏松,食管受累相当常见(45%~90%),表现为吞咽梗阻感,或烧心、泛酸、胸骨后或上腹部饱胀或灼痛感(因反流性食管炎所致)。胃肠道受累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肝的病变不常见,但重叠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不少见,尤其是LcSSc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泻。
(2)心血管系统:
约6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受累。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均有发生,后期多为心肌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气急、胸闷、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左心或全心衰竭(也可因肺部损害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右心衰竭),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心电图有异常表现。
(3)呼吸系统:
肺部受累时可发生广泛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活量减少,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伴有咳嗽、咳痰。
(4)泌尿系统:
肾受累约占75%,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出现慢性蛋白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严重时可造成急性肾衰竭。
(5)甲状腺:
20%~40%的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与甲状腺纤维化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关,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患者血清中可有抗甲状腺抗体。
(6)神经精神系统:
少数病例有多发性神经炎(包括脑神经)、惊厥、癫痫样发作、性格改变、脑血管硬化、脑出血,以及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和脑电图异常。
5.其他
指端遇冷或情绪变化时出现苍白-青紫-潮红三相变色(雷诺现象),双手指、脚趾、口唇、舌尖、耳垂等部位常见,内脏亦可出现,且雷诺征多为本病尤其是LcSSc患者首发症状;在手指或其他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的软组织内可有钙质沉积;口干、眼干症状在疾病后期很常见,与外分泌腺结构破坏有关,如能满足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可诊断重叠综合征。部分病例在本病活动期有间歇性不规则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钙质沉积、雷诺现象、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称为CRST综合征,同时有食管病变者称为CREST综合征,认为是系统性硬皮病的亚型。近期有学者认为,CREST是LcSSc亚型。一般预后较好,但合并雷诺征及血管炎病变严重者容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则预后不佳。
DcSSc和LcSSc的主要区别为躯干皮肤是否受累,尤其是腹部皮肤。
(二)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血常规可见轻中度贫血,肾损害者可出现蛋白尿或管型尿,消化道吸收障碍时粪便脂肪染色为阳性,合并肌肉病变或重叠多发性肌炎时常有肌酶谱不同程度增高。
2.免疫学检查
硬皮病患者球蛋白增高,血清中可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ANA(抗核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而抗核仁型ANA对SSc的诊断相对特异。在一项纳入419名中国汉族硬皮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中发现,抗拓扑异构酶抗体(抗Scl-70抗体,ATA)阳性率为59.9%,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率为13.4%,抗RNA聚合酶Ⅲ(RNA P3)抗体阳性率为1.3%,抗U1RNP抗体阳性率为18%。美国高加索硬皮病患者的ATA抗体阳性率为18.7%,ACA抗体阳性率为32.4%,RNA P3抗体阳性率为17.4%,U1RNP抗体阳性率为2.8%。比较发现,中国汉族硬皮病患者中dcSSc亚型和ATA及U1RNP抗体阳性率要显著高于美国人。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汉人硬皮病患者ATA的出现和dcSSc显著相关,而中国有较高的dcSSc患者。抗PM/Scl抗体阳性率为1%,多见于SSc重叠多发性肌炎患者,约30%的患者RF(类风湿因子)阳性。
3.其他检查
(1)毛细血管镜检查: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甲皱襞微循环检查有特异性,视野多数模糊,有水肿,血管袢数目明显减少,而异常管袢数增多,血管支明显扩张和弯曲,袢顶增宽,血流速度迟缓,有的瘀滞,有血细胞聚集,有些病例有出血点。
(2)X线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病变,表现为肺弥漫性线条状、网状结节状阴影,以两中下肺为著,晚期呈蜂窝状肺,还可表现为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和右心扩大;有时出现胸膜增厚,少量渗出。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可见食管、胃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下段狭窄,近段增宽,小肠蠕动减少,近侧小肠扩张,结肠袋呈球形改变。骨骼摄片检查,可见早期指(趾)骨显示骨质稀疏,尤以指趾端和邻近指趾关节为著;随着疾病的发展,指(趾)骨末端变得尖细,有不规则骨质缺损,关节间隙变窄,软组织显示有大小不等的钙质沉着斑点。
(3)肺功能测定:
残气量增加,气体弥散功能下降,晚期可发现限制性肺功能障碍。
(4)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左右心肥大和各种心律失常,其中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主要见于硬皮病原发性心肌病变。
(5)病理检查:
早期损害可见胶原纤维束肿胀和均一化,胶原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晚期损坏可见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甚至闭塞。皮脂腺萎缩,汗腺减少。内脏损坏主要为间质及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患者典型的皮肤症状、雷诺征、食管动力下降症状、肺纤维化、指端溃疡瘢痕以及自身抗体、X线检查、甲皱微循环检查,本病诊断并不困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标准是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SSc分类标准,但本标准的敏感性较低,无法对早期的硬皮病作出诊断;2010年,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STAR)提出了“早期硬皮病”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但本早期硬皮病的诊断可能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不易鉴别;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制订了系统性硬皮病最新分类标准,便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且可以将更多真正患有本病的患者正确归类。
1.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
本标准包括以下条件:
(1)主要条件:近端皮肤硬化,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
(2)次要条件:①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②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由于缺血导致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③双肺基底部纤维化:在立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以双肺底为著;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但应除外原发性肺病引起的这种改变。
判定:具备主要条件或2条以上(包括2条)次要条件者,可诊为SSc。此外,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食管蠕动异常、皮肤活检示胶原纤维肿胀和纤维化,以及血清有ANA、抗Scl-70抗体和ACA阳性均有助于诊断。
2.2010年欧洲硬皮病临床试验和研究协作组(EUSTAR)“早期硬皮病”诊断标准
如果存在雷诺现象、手指肿胀、抗核抗体阳性,应高度怀疑早期硬皮病的可能,应做进一步检查。如果存在下列2项中的任何1项就可以确诊为早期硬皮病:①甲床毛细血管镜检查异常;②硬皮病特异性抗体,如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或抗Scl-70抗体阳性。
3.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联合制订的分类标准(表4-1,表4-2)
表4-1 ACR/EULAR联合制订的系统性硬皮病分类标准
续表
这些标准适用于任何一个考虑纳入SSc研究的患者。但本标准不适用于手指皮肤增厚的患者或临床表现能被硬皮病样疾病解释的患者(肾硬化性纤维化、硬斑病、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糖尿病相关的硬肿病、硬化性黏液性水肿、硬化性肌痛、卟啉病、苔藓样变、移植性抗宿主反应、糖尿病性手关节病变)。
总分值由每一个分类中的最高比重(分值)相加而成,总分≥9分的患者被分类为SSc。
这个表格显示了分类SSc的1个充分条件,2个排他性的标准和7个通过合并阈值进行SSc分类的指标。
如果一个患者有双侧手指皮肤增厚并扩展到邻近掌指关节,分类系统给这一指标单独9分,且单凭这个指标就能诊断SSc而无需系统中其他指标的分值累积。此外,这个分值系统将临床症状“阳性”累计计分,指标包括手指皮肤增厚、指端损伤、毛细血管扩张、异常的甲襞毛细血管、肺动脉高压和(或)间质性肺疾病、雷诺现象及SSc相关的自身抗体。而包含2个或2个以上临床表现的指标,则按其中较高的分值进行累计。例如,手指皮肤增厚的项目中,如果患者有2个临床表现,如手指肿胀(2分)和指端硬化(4分),那么这个项目的总分就是4分。评分系统最高分值为19分,当患者评分≥9分时可被分类为SSc。
表4-2 2013年ACR/EULAR SSc分类标准的指标定义
续表
4.活动性判断
SSc的活动性判断主要根据皮肤症状(主要为是否肿胀、光亮、颜色潮红、皮温升高等,一般来说皮肤肿胀期往往炎症明显)、雷诺现象发作次数、肺纤维化症状变化,以及肺功能、肺部X线、肾功能、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同时结合ESR、CRP、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等炎症指标,但是SSc除炎症外尚有明显的胶原增生以及纤维化是其突出特点,因此判断病情活动还应结合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血清层粘连蛋白(LN)、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活化调节趋化因子(PARC)等,虽然这些不是临床常用检查。另外,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LE、RA(以复发-缓解为特征)不同的是,SSc病变逐渐出现并可随时间进展,因此判断其病情严重性要比评估病情活动性更为重要。判断病情严重性主要根据患者的内脏功能损害程度,包括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带来的营养不良。需要指出的是,患者皮肤由肿胀期到硬化期、萎缩期的变化是疾病自然病程,并非代表疾病活动和进展。
5.缓解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SSc缓解标准。患者皮肤肿硬、雷诺征、气短、吞咽梗阻感、肢端溃疡等临床症状减轻,反应炎症和纤维化实验室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内脏功能稳定等,可作为病情缓解参考。
(二)鉴别诊断
1.局限性硬皮病(LSc)
虽然硬皮病呈谱性表现,但是LSc与SSc至少在定义上应明确分开。两者鉴别的根本点在于是否存在内脏受累和血管病变(如雷诺征),也就是说如果有内脏受累,不管其皮肤表现如何均应诊断SSc。一般来讲,LSc患者的皮肤损害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界限(有些泛发型患者,此特点不太明显),而SSc的皮肤病变则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常呈对称性。临床中确实可以见到皮肤病变比较广泛、弥漫的患者,早期无系统受累的依据,发病介于LSc与SSc之间,此时确诊似乎比较困难,那么观察患者有无雷诺现象以及指硬化则对诊断非常有帮助,当然如果出现指腹变薄、指端凹陷性瘢痕以及指端坏疽,那么即使尚无系统受累的依据,亦可诊断为SSc,而且往往为LsSSc。
2.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主要累及部位为筋膜,亦可累及皮肤,但并非主要症状或原发病变部位,一般无雷诺现象和内脏受累。自然病程中应该存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和活组织检查(活检)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临床中未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和嗜酸性粒细胞组织浸润并不能排除本病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和组织浸润多见于疾病早期,随着病程的延长和治疗,可以消失。另外,组织活检取材部位的选择也是能否发现浸润的因素之一。
3.皮肤僵硬综合征
皮肤僵硬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筋膜发育不良,为一罕见的家族性综合征,常为儿童发病。皮肤僵硬部位多为腰臀部以及大腿外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僵硬程度较重,病变皮肤处多毛、多汗,无皮肤明显萎缩。
4.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血液病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硬皮病样皮肤表现是其症状之一,另外靶器官还包括肝和消化道,会出现相应症状。根据患者有基础血液病同时接受过干细胞移植的病史,鉴别并不困难。
5.成人硬肿病
成人硬肿病的皮损一般多从头颈向肩背部和双上肢近端发展,呈弥漫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硬,手足常不受累。其特点为真皮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明显色素沉着,无雷诺现象,无萎缩和毛发脱落表现,无内脏受累(除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部分有自愈倾向。
6.早老症
早老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广泛弥漫的硬皮病样皮肤损害,极易误诊为SSc。其特征性的表现为鸟形或面具形脸、早老现象以及内分泌代谢异常,而不具备SSc消化道、肺受累的临床表现以及雷诺现象、自身抗体阳性等。
7.萎缩硬化性苔藓
萎缩硬化性苔藓(LSA)又称硬皮病样扁平苔藓、白点病、白色苔藓、萎缩性慢性苔藓样皮炎,损害好发于肛门、外生殖器,而发生于颈、胸及躯干部位的LSA与SSc比较难鉴别。LSA典型损害为象牙白色萎缩性斑点,多数斑点聚集成片,质硬。LSA病程呈慢性,但不侵及内脏。临床最终鉴别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诊断强调有高滴度的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和斑点型的抗核抗体(ANA),几乎所有患者均有雷诺现象和指肿胀硬化。系统受累主要包括肺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肌炎和滑膜炎。临床有SSc、多发性肌炎(PM)、SLE和类风湿关节炎4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症状,同时抗SM抗体阴性,也不应存在抗Scl-70抗体阳性。高滴度的U1RNP抗体有助于MCTD的诊断(如果患者有SSc的临床表现,抗Scl-70抗体阳性,同时兼有其他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征,则一般应诊断为重叠综合征)。
9.重叠综合征
从概念上讲,重叠综合征是指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2种或2种以上明确诊断的结缔组织病,多是PM/DM、RA、pSS、SLE和SSc中的2种或2种以上疾病的重叠。
四、治疗
(一)西药治疗
虽然近年来SSc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但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仍然很少。皮肤受累范围及程度、内脏器官受累的情况决定其预后。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阻止新的皮肤和脏器受累,而晚期的目的在于改善已有的症状。治疗措施包括抗炎及免疫调节、针对血管病变的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3个方面。
1.抗炎及免疫调节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对本症效果不显著,通常对于皮肤病变的早期(水肿期)、关节痛、肌肉病变、浆膜炎及间质性肺病的炎症期有一定疗效。剂量为泼尼松30~40mg/d,连用数周,渐减至维持量5~10mg/d。
(2)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有报道,免疫抑制剂对皮肤、关节或肾病变可能有效,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常可提高疗效和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甲氨蝶呤对改善早期皮肤的硬化有效,而对其他脏器受累无效。
2.针对血管病变的治疗
(1)SSc相关的指端血管病变(雷诺现象和指端溃疡):
应戒烟,手足避冷保暖。常用药物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10~20mg,每日3次),可以减少SSc相关的雷诺现象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静脉注射伊洛前列素0.5~3ng/(kg·min),连续使用3~5天,或口服50~150μg,每日2次,可用于治疗SSc相关的严重的雷诺现象和局部缺血。
(2)SSc相关的肺动脉高压:
主要措施包括氧疗、应用利尿剂和强心剂、应用肺动脉血管扩张剂。①氧疗:对低氧血症患者应给予吸氧。②利尿剂和强心剂:地高辛用于治疗收缩功能不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右心室明显扩张,基础心率>100次/min,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等也是应用地高辛的指征。对于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初始治疗应给予利尿剂。但应注意,肺动脉高压患者有低血钾倾向,应积极补钾且需密切监测血钾指标。③肺动脉血管扩张剂: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管扩张剂有钙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及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1)钙通道阻滞剂:
只有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结果阳性的患者才能应用。对这类患者应根据心率情况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基础心率较慢的患者选择二氢吡啶类,基础心率较快的患者则选择地尔硫 。开始应用从小剂量开始。在体循环血压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逐渐递增剂量,争取数周内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然后维持应用。应用1年以上者,还应再次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以重新评估患者是否持续敏感,只有长期敏感者才能继续应用。
2)前列环素类药物:
目前国内只有吸入性伊洛前列素上市。伊洛前列素可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对于大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伊洛前列素可以较明显降低肺血管阻力,提高心排血量。伊洛前列素的半衰期为20~25分钟,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较短;每天吸入治疗次数为6~9次,每次剂量至少在5~20μg。长期应用伊洛前列素可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3)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
内皮素-1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是一种强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剂。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推荐用法是初始剂量62.5mg,每日2次,连用4周,后续剂量125mg,每日2次,维持治疗。本药已经被欧洲和美国指南认为是治疗心功能Ⅲ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首选治疗。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害,治疗期间应至少每月监测1次肝功能。
4)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地那非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在欧洲被推荐用于治疗SSc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推荐初始剂量20mg,每日3次。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部潮红等,但一般能耐受。
5)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血管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调节血管张力、血流、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长期吸入一氧化氮可能对肺动脉高压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SSc相关肾危象:
肾危象是SSc的重症,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控制高血压。即使肾功能不全透析的患者,仍应继续使用ACEI。激素与SSc肾危象风险增加相关,故使用激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3.抗纤维化治疗
纤维化是SSc病理生理的特征性表现,迄今尚无药物(包括D青霉胺)被证实对纤维化有肯定的疗效。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SSc的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TGF-β拮抗剂对SSc纤维化是否有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SSc相关的皮肤受累:
有研究显示,甲氨蝶呤可改善早期弥漫性SSc的皮肤硬化,而对其他脏器受累无效。因此,甲氨蝶呤被推荐用于治疗弥漫性SSc的早期皮肤症状。其他药物如环孢素、他克莫司、松弛素、低剂量青霉胺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皮肤硬化可能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2)SSc的间质性肺病和肺纤维化:
环磷酰胺被推荐用于治疗SSc的间质性肺病。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控制活动性肺泡炎有效。近期的非对照性实验显示,抗胸腺细胞抗体和吗替麦考酚酯对早期弥漫性病变包括间质性肺病可能有一定疗效。另外,乙酰半胱氨酸对肺间质病变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其他脏器受累的治疗
SSc的消化道受累很常见。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溃疡和食管狭窄有效。胃平滑肌萎缩可导致胃轻瘫和小肠运动减弱,而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可用于治疗SSc相关的功能性消化道动力失调,如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饱腹感等。胃胀气和腹泻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治疗可使用抗生素,但需经常变换抗生素种类,以避免耐药。
(二)中药治疗
近20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多报道,采用方法多为辨证选用中成药、中药汤剂、中药熏洗等治疗。
1.中成药
(1)积雪苷片:
主要成分为积雪草总苷,每次2~4片,每日3次。或积雪苷霜软膏外用,每日2~3次。有报道,本品有抑制胶原增生作用。
(2)薄芝片:
本品为多孔菌科灵芝属薄盖灵芝菌经深层培养所得的发酵液制成的浸膏片。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或薄芝糖肽注射液4ml,静脉注射,每日1次。有报道,本品有调节免疫功能和胶原代谢作用。
(3)丹参制剂:
国内有较多丹参制剂,可用于治疗本病有血瘀证者。
(4)大黄 虫丸:
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瘀血阻络较重的患者。
(5)十全大补丸:
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气血双亏的患者。
(6)瘀血痹片:
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一次6片,一日3次。用于本病病情迁延,久病络阻的患者。
2.辨证分型治疗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为益气健脾、温阳散寒、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1)本病病情轻重相差悬殊,症状复杂,不同阶段的病理机制不同,所以不同患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辨证不同。在疾病早期,如果有皮肤肿胀发红,病情进展,此时应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祛痰化湿为主,可选用桑叶、蝉蜕、菊花、连翘、虎杖、生地、牡丹皮、玄参、槐花、地骨皮、海桐皮、大小蓟、半夏、胆南星、竹茹、丝瓜络等药;在硬化期,可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或选用软坚散结药物,如山慈菇、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瓦楞子等;萎缩期多有脏腑受累,此时扶正为主,辅以祛邪,以温阳补肾、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应指出的是,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绝大部分为脾肾阳虚体质,即使临床见到皮肤红肿热等症,也多是由于脾肾阳虚,运化水湿不利,郁而化热,少数存在湿热之邪阻络、血瘀化热、阴虚内热等因素,此时应加用清热化湿、养阴活血之品。
(2)络脉病变贯穿本病始终,主要包括络脉瘀阻、络脉绌急和络息成积3个证型。活血化瘀仅是通络治则之一,还包括温经通络、益气通络、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祛湿通络、养荣通络、理气通络等方法,临床用药加上一些虫类药(如水蛭、土鳖虫、穿山甲、乌梢蛇、蜈蚣、全蝎等)会明显提高疗效。
(3)本病内脏累及较多,应结合脏腑辨证。累及内脏的主要治疗思路是扶正祛邪、调理气机、顾护脏器功能。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肺肾亏虚、痰瘀阻络、肺失宣降,治则为健脾化痰、补肾纳气、宣肺止咳、化瘀软坚;消化道累及的主要病机为阳微浊踞、络气虚滞,治则为温阳益气、软坚散结、理气通络;雷诺征及血管炎的主要病机为虚滞遇寒、脉络绌急,治则为益气养血、温阳散寒、搜风通络、解痉缓急。
(4)皮肤症状和关节挛缩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应用中药外治方法(包括中药药浴、药膏、离子导入等)是更有针对性和直接的治疗方式。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组方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加入中西药透皮吸收药物。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SSc肿胀期往往是免疫炎症明显的阶段,也是疾病早期,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关键。肿胀期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往往决定患者内脏病变严重程度和长期预后,虽然肿胀和炎症并非完全与后期的胶原累积和纤维化成正比。
SSc的3个亚型均可累及内脏。一般认为,DcSSc患者Scl-70阳性率较高,内脏累及和严重程度较高,治疗更应积极。但对患者病情判断还应根据个体情况。
皮肤症状由肿胀到硬化再到萎缩是自然病程,治疗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截断三期转化。皮肤症状的减轻并非完全代表内脏功能的改善。
本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药在控制本病病情进展、改善皮肤代谢、防治肢端溃疡、保护内脏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相对于RA和SLE,SSc缺乏疗效肯定的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西药,而中西医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本病疗效,同时中药的应用可以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疾病全程均可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病情加用西药治疗。
(1)皮肤病变:
肿胀期可以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或甲氨蝶呤加昆仙胶囊,皮肤硬化明显可加用青霉胺和甲氨蝶呤片。
(2)雷诺征和肢端溃疡: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及中药湿热痹片、瘀血痹片等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和扩张血管药物。
(3)肌肉受累或合并肌炎:
肌肉病变明显,肌酶谱明显升高者,可以合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加白芍总苷、瘀血痹片。
(4)肺间质性炎症:
肺纤维化前期也就是间质性炎症期,可试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有满意临床效果。
(5)消化道受累:
可选用抑制胃酸和消化道动力药物,加辨证应用中药。
(6)肾病变:
ACEI类药物对于SSc肾病变治疗有较充分证据。
(7)肺动脉高压: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及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辨证分型应用活血化瘀、益气肃肺中药具有满意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4):256-259.
2.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0-346.
3.[美]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8版.栗占国,唐福林,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93-1428.
4.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88-297.
5.郭刚.硬皮病诊断及分类探讨[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1,6(5):341-343.
6.郭刚,赵永强.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现状及评述[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64-69.
7.杨雪,王久存,吴文育,等.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系统性硬化分类标准评析[J].上海医学,2014,37(2):101-105.
8.Wang J,Assassi S,Guo G,et al. Clinical and serological features of systemic sclerosis in a Chinese cohort[J]. Clin Rheumatol,2013,32(5):6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