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对于世界的文化贡献可谓不胜枚举。这其中,陶瓷艺术无疑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璀璨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始,制陶业便已成为度量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后,中国人不仅在陶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出成熟的瓷器制作工艺,在技术层面达到了其他文化区域未曾企及的高度;而且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征的陶瓷艺术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宋以后随着制瓷业的兴盛和深远影响,瓷器在一定意义上更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瓷器的兴盛直接导致了陶器制品地位的下降。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宋元以降的陶瓷史基本上是以瓷器为演进逻辑的。在这一历史逻辑线索之下,紫砂陶器能够自明中叶之后占据一席之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的特殊魅力。而说到紫砂陶艺,无疑又以江苏宜兴为代表。本书对于紫砂艺术和文化的探讨,便是将宜兴紫砂作为主要讨论对象的。紫砂陶艺得以在明清两代走向繁荣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并且至今仍受关注,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立足于相对宏观的历史语境,至少可以围绕其社会文化属性的三个方面对此加以必要的说明。

其一是手工技术属性。中国手工制业自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等制作技术开始出现以来,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分工细致、规模庞大的手工业系统。尽管这一系统长期依附于农耕文明,只能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却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必不可少的重要社会构件之一。其中陶器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日用器具,很早便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作技术和经营形态更随着时代状况而不断改进和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规范及制作工艺的《考工记》中,便涉及了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六大类30个手工业工种。其中“抟埴”意为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即指制陶手工业。(1)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更详尽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具体形态,陶瓷同样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紫砂既属于陶瓷生产中的一个特定类属,尽管明中叶之后才真正兴起,但仍然需要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系统的整体结构之中来认识和理解。确切地说,紫砂陶艺在本质上首先应归属于这一系统中因特定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手工技术及生产部门,它得以兴起的动因,既得益于制陶技术的经验积累和不断进步,更缘起于社会性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无论其蕴含多么复杂的社会文化面向,都必须放置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一般规律之中予以探讨。

其二是造型艺术属性。紫砂陶艺与诸多其他类型的陶瓷工艺一样,属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艺术史视野之下,它无疑可以归入造型艺术这一常见美术类别当中。纵观中国古代美术史,除了绘画、雕塑之外,工艺美术同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时期尚未严格区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即便是绘画和雕塑也在很长时间被认为是一种工匠性的活动。比如雕塑这种在中国古代明显缺乏独立地位的造型艺术种类,长时间是被作为一种手工技艺看待的。至于陶瓷、玉器、青铜器这类更具实用性的工艺美术,更无法与现实功用脱离干系。但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这些又都是构成造型艺术历史叙事逻辑的重要内容。比如李霖灿的名著《中国美术史讲座》,便专章讨论了画像石、雕塑、玉器、青铜器和陶瓷艺术等。在“陶瓷王国·华夏之光”一章中,他曾指出:“古代的中国人先发展了陶器,又由陶器发展出了瓷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特色,所以我们称之为陶瓷王国、华夏之光。”(2)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性,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透过陶瓷工艺——在本教材中当然主要是紫砂陶艺,中国古人借助造型艺术所反映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审美需求,都能得到必要的揭示和说明。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由“有意味的形式”议题入手,对原始社会的陶器纹饰进行了观念史意义上的美学分析。(3)陶器所蕴含的丰富审美意味及其背后的社会观念,在此得到了深刻揭示。对于紫砂陶艺演进历程的考察,同样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历史逻辑之中,从美学的角度予以必要的剖析。

其三是文化遗产属性。在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下,紫砂陶艺又可以被看作中国古代社会留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无论作为手工业系统中的某种技术能力,还是美术史中的特定艺术形态,紫砂陶艺都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紫砂陶艺那里所反映出来的工艺精神、审美追求和文化底蕴,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也令其足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遗产,在现时代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尤其是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于紫砂陶艺的传承和保护,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无疑也是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包括紫砂陶艺在内的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2018年11月,中国教育部组织申报并最终确定了高校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紫砂作为55个传承项目之一,将由南京大学负责建设。这也反映了高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仍具有时代活力的文化遗产,紫砂陶艺的当代传承和建设既意义重大,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所有这些问题,都理应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充分的考量。

总之,以紫砂艺术与文化为题所展开的讨论,涉及极为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内容。同时,作为一本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紫砂传承基地课程建设的配套教材,它的讲授对象主要是高等学校选修紫砂课程的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授如此丰富的紫砂陶艺知识,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为此,本教材首先对紫砂陶艺的发展过程予以了历时性的梳理,这不仅是帮助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其发展源头、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因素,也为全书其他章节的讨论提供了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现实依据。其次逐一探讨了紫砂陶的制作流程、器型种类、诗书画印、品鉴收藏以及文化意蕴等一系列重要议题。其中,对紫砂陶工艺流程和器型种类的介绍,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层面对具体的制作环节、要领及器型设计等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对紫砂陶艺中诗书画印的剖析,既是对其创作实践与其他艺术形态之间复杂关系的揭示,又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紫砂陶的艺术性和审美内涵;对紫砂陶的鉴赏以及收藏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则有助于学生在更开阔的视野中理解紫砂的艺术价值;对紫砂陶艺的文化意蕴进行必要的说明,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文化传承意义。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所形成的六个章节,相互勾连、彼此印证,最终将紫砂艺术与文化的面貌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1) 参见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3)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