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家学说、佛教和道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三大核心要义,内蕴丰富,诸如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哲思智慧、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这些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和灵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而且在其发展沿革的进程中有选择地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为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养分,输入新鲜血液,最终内化为我国最深厚也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这一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特质独具的宝贵文化资源,既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伟大创造的结晶,又是维系华夏民族戮力奋进的重要纽带。有效传承和大力弘扬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通常来说,任何事物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特定的过程,或长或短,或直或曲;都要遵循与之相应的特定规律,或严或松,或隐或显,文字的起源亦不例外。可以想见,人类从最初创造出第一个或第一批文字发展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终形成,一定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有时甚至长得难以想象。汉文化意蕴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无疑蕴含着丰赡的文化内涵。这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不过,也正由于汉文化的历史和汉字的历史均极其久远,记录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早期的文献资料极其匮乏,有些甚至根本失载,这就势必造成一个重大的历史尤其是语言文化史的缺憾,那就是相当一部分汉字,尤其是早期汉字,其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已湮灭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无从追溯和稽考。有鉴于此,我们谨选取一部分文化内涵相对丰富且有史料可查有文献可据的古代汉字,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以期管窥洋洋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斑。

全书共计十一章,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架构,主要依托早期汉字,通过梳理文献对其构形和字义的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同时,辅以相关佐证文献,力求充分展示和阐释植根于汉字中的文化血脉。第一章重点论及两个问题,即汉字的起源和形体演变。第二章重点介绍关于汉字构造的重要理论——六书。其余九章,按照文化内涵分类,分别述及祭祀、丧葬、婚姻、服饰、饮食、居寝、刑罚、战争、民俗等方面内容,分别对应第三章至第十一章。为了便于读者对部分汉字的所指有一感性认识,书中酌情加入了一些图片,共计66张。

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高校传统文化类的教材不断涌现,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当然,与此相伴而生的某些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该类教材的同质化问题。既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理论上来说,就不该轻易出现教材高度雷同的现象,而应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同时,有些教材还存在文题不符的问题,即标题写的是汉字与传统文化,但内容却是传统文化占绝大多数,极少有甚或根本就没有关于汉字的介绍。受这一状况启发,我们觉得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厘清二者的关系,或者说有必要找准二者的定位,并力求将二者有机融合。于是便有了这本教材。本书将努力做到不空谈文化,不游离于汉字之外;努力使汉字和传统文化二者互为表里、收放有度、彼此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