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迄今所能见到的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使用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可以推断,汉字产生的实际年代应该比甲骨文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也就是说,与世界上其他几种早期文字一样,汉字也应该是在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不断衍进,不断完善,才最终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那么,从这个角度和这个意义上看,这里所说的汉字的起源问题,事实上包含了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汉字从原始文字阶段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完整的文字体系,其动因和机理何在?其二,标志汉字这一文字体系形成的起始点在哪儿?终结点又在哪儿?诚然,要科学回答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离不开丰富的文献资料,特别是离不开足量的关于原始汉字的文献资料的有力支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所需的这些文献资料又恰恰是极为匮乏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便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或可靠或无稽的史料,甚至是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定需求,拟测出多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不同说法。这里选取其中长期来较为流行的五个说法加以简要介绍。
一、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是迄今关于汉字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君守篇》。原文如下: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这里所谓的“作书”,就是造字的意思,“作书”的说法缘于古人称文字为“书”。虽然没有提供更多的佐证信息(也或许作者有文献证据,但认为没必要明确交代),“仓颉作书”的说法从此广受认同,并定格于对汉字起源的探求之路上。如《广韵》鱼韵“沮”条引《世本》云:“沮诵、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载:“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心雕龙·练字》:“仓颉造之,鬼哭粟飞;皇帝用之,官治民察。”秦相李斯所编《仓颉篇》,其得名也缘于其首句为“仓颉作书”。
从以上零星的史料记载可见,仓颉作书的传说至迟在战国晚期即已较为流行,因此,这一传说本身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传说?很长时期以来,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汉字不是个别人的创造,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过,在汉字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某个人或某个小的群体很可能发挥过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如进行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而仓颉或许就是这样的人,或者是这群人的一个代表。《荀子·解薮》:“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因用心专一而取得成就最大的一个,这一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同样令后世学者困惑的是,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文献中未见有关于仓颉的只言片语,即便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生活时代及其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而汉代之所以有人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或许仅仅由于《尚书·序》孔颖达正义有如下记载:“司马迁、班固、韦诞、宋衷、傅玄等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正因为缺乏史料记载,使得魏晋以后,人们又传说仓颉是比黄帝更早的远古帝王,主观臆测的成分就更多了。据此,我们不妨作以下推测:仓颉只是古人为汉字造字说而虚拟出来的文化英雄,或是被古人神化了的知识分子,如《仓颉庙碑》和《论衡·骨相》均记载有“仓颉四目”,言其长相十分神异。亦有言其事之神异者,如《水经注·洛水注》引《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二、结绳记事说
结绳记事是有关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且从几种早期文字的起源来看,结绳记事也是远古人类普遍采用的记事方法之一,如古代的埃及、波斯、非洲等地都有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所谓“结绳记事”,大致指的是原始人类用给绳子打结的办法来记录日期、数目、事项、物品种类,甚或性别等。《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意思是在尚没有产生文字的上古时期,结绳记事是人们治理部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演进,后世的圣贤们创制了文字,结绳记事才被文字取代。孔疏则进一步指明结绳记事的具体情况,即按照事项的大小打成相应大小的绳结,而大小不等的绳结就表示相应不等的事项。
其他文献有关结绳记事的记载,大致内容亦如此。如“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说文解字叙》)“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三国魏王弼《周易注》)“(北朝魏之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北史·魏本纪》),以及“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等;《庄子·胠箧篇》亦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文心雕龙·练字》:“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这些记载大致能够反映出古人对于上古时期汉字产生前夜或初生时的大致状况。
不可否认,结绳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记忆,是远古人类传递消息的重要方式,也是与远古人类的智力发育水平和思维水平相适应的方式,因而被远古人类广泛使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文字直接起源于结绳记事。因为,文字是符号,而结绳则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陈梦家先生对此有一个形象而恰当的例说:“同是一个结,可以表示生了一个小孩,也可以表示死了一条母牛;但是在文字上,画一个女人腹下一个倒形的子,子上有血,就是甲骨文的毓(育)字。”(1)当然,虽然结绳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但也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毫无任何关联。综合各种史料来看,把结绳记事看作是文字创制的可能前奏、可贵探索或必要预演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三、八卦说
与“仓颉造字说”相比,“八卦说”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如前所述,更早之前,古人还认为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也发挥过类似于文字的作用。结绳记事之后便产生了“八卦说”。《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序言中的这段话表明,八卦、书契是用来取代结绳记事的,这一方面说明八卦、书契出现的时间晚于结绳,另一方面也说明八卦、书契与文籍的产生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尽管尚未将其直接与文字的产生联系起来。更进一步指出八卦和文字间关系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易经·说卦传》:“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孔颖达疏:“此一节说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诸身也。”又:“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孔颖达疏:“此一节说八卦畜兽之象,略明远取诸物也。”而真正将八卦与文字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的文献证据,则见于《易纬·干凿度》:“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当然,认为“干、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象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物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如宋代学者那样,便据此认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字源自相应的卦象,显系主观臆测,是不可信的。
四、书契说
关于书契与文籍的关系,最早的文献亦见于《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陆德明认为,“书契”就是把文字写在特制木料上,即木刻。另据汉末郑玄注,“书契”指的是写有文字的木质契券。不管是特制的木料还是木质的契券,都指明了书契与文籍之间有着紧密关联。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以上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勾勒出汉字起源的背景和脉络,并明确指出书契的创造者也是仓颉。
以下是《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许慎对于《易经》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许氏认同“八卦说”的存在及其与文字起源的关联;另一方面,许氏还宏观梳理了文字产生的轨迹和动因,并将汉字的创始人定格于仓颉。“这一改动,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说文字发生的次序,先有庖羲发明八卦,次有神农发明结绳,次有仓颉发明书契,庖羲、神农、仓颉三个圣人是先后相次的,而八卦、结绳、文字三件事是先后相承的。二是说文字是由简单的八卦而结绳,再变到复杂的书契,因为庶业其繁,所以文字由简而繁。”(2)至于有学者认为许慎的这些说法缺乏有力证据,我们认为那是以今律古,苛责古人。事实上,许氏的寥寥数语对于史料文献极其匮乏的汉字起源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有关汉字的起源,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与人类其他早期文字的起源一样,汉字也应起源于图画。正如唐兰先生曾指出的那样:“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3)至于有学者认为“汉字一定经历过跟纳西文相类的、把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阶段”(4),应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所谓“文字跟图画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阶段”,其实就是汉字由原始阶段向成体系阶段演变的过渡时期。
此外,与甲骨文时期的汉字状况相类似,在同为人类早期出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文字里,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也同样存在。这说明远古人类虽然所处地域相异,所属族群不一,环境不同,彼此不通,但对文字的认识却又十分相似,那就是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在原始文字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