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西融通的电影形式与风格

尽管当下文化研究已成为电影理论与批评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本体论仍然是电影学的逻辑起点,电影性也是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如电影理论家巴赞所认为的,“理解影片所表达的是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就许鞍华电影的影像语言与美学风格来看,既有《疯劫》的凌厉诡异,又有《桃姐》的温和平淡;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电影的气息,又有东方古典美学的内蕴,很难以某种统一的风格一言以蔽之。然而,作为具有典型香港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文化精神的角度来进行切入。

关于香港文化和城市精神,最为大家认同的特质便是其中西合璧、兼容并蓄。香港文化在历史上属于广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延伸,构成香港社会基础的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开埠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香港又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殖民统治者推行的西方教育,使香港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共存、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性和格局。如洛枫所言,香港的文化特性源自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混杂共处”,“是一种既不属于中国本土又不属于英国传统的产物”。事实上,在一百五十多年的被殖民统治历史里,“透过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香港已发展出一套属于她个人的、唯一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内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亦有西方外来的冲击和养分,结合而成国际性大都会的文化模式”(1)。作为一名地道的香港导演,许鞍华个人的电影创作也体现出鲜明的香港城市文化精神。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许鞍华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迷恋,而在香港所接受的英式教育,又令她对西方文化颇为敏感。这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知识背景反映在许鞍华的电影上就是,其影片既受欧洲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滋养,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技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东方式的美学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