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六经皆史与艺术史料

中国古代艺术的含义需要分开理解,文言文是单字词,艺术二字分别具有独立的含义。《后汉书·伏湛传附伏无忌》:“永和二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匠、方、卜、筮。”书、数、射、御属于《周礼》六艺。匠、方、卜、筮属于工匠技术、堪舆方术、占卜方术、巫师筮术。

汉以后,确立了儒家六艺的经学地位,乐归于经,书为《尚书》,数为《易经》,射、御地位被《诗经》、《春秋》取代,术之匠、方、卜、筮,即工匠、堪舆、卜筮地位发生变化,不能够与五经并立,《晋书·艺术传序》:“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六艺上升为经,匠、方、卜、筮众术归于艺术传,不入经部。

冯天瑜先生说:“一个民族首次系统而非零碎地、深刻而非肤浅地、辩证而非刻板地表达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并且用典籍的形式将这种思考加以定型,即为元典。”中国元典包括六艺、诸子百家等典籍著作。中国古代文献的元典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约在东周时期,所以说东周是中华元典时代,即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典籍由混沌整一,走向具体分工。

从六艺到十三经列表

《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曰:“六艺,六经也。”《乐经》久佚,故为五经。后世六艺其实只有五经。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是儒学的五部经典著作。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整理《诗》、《书》、《礼》、《周易》、《春秋》,述而不作,形成儒学经典文献的文本。六经之学主要是礼、乐、诗、书、易、春秋,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礼之学(1),《乐记》之学,《诗经》之学,《尚书》之学,《周易》之学,《春秋》之学。《宋书·乐志》:“秦焚典籍,乐经用亡。”六经成为五经。礼为乐之用,“礼乐”合一,成为通论。

汉儒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前,是六经皆史的“有史无经”时期。《尚书》、《春秋》皆是史书。(2)经与史的关系是“经史不分”,“经即史”,“五经皆史”、“六经皆史”。明代学者王世贞《艺苑卮言》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三皇之世,若泯若没,五帝之世,若存若亡。”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经史一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以借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经之所自出。”清代章学诚也认为“六经皆史”,六经皆可以归于史。

秦始皇焚书坑儒(3),汉室萧何收集六国文书,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图书分为六类,即《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艺是经学,包括小学,即汉文字学;诸子是诸子关于哲学政治的学术,称为诸子学;诗赋是文学;兵书是军事学;数术包括天文历法;方技是医学;艺术包含在诸子学、诗学之中。此时六艺还没有被尊为经,诸子、诗赋、数术、方技与六艺并立,六经独尊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随着六艺上升为经典,诸子、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并列子部,即诸子百家之学,不能够与儒家经典并立,诸子学术地位下降。经史分离。清《四库全书》图书分类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部经学,史部是史学,子部包涵了诸子、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以及道释典籍;集部为文学。四部分类法中子部文献最为复杂,包含内容最多,兵家军事学、农家农艺学、医家医学、天文历法、艺术、宗教等全部合为子部,其特点是强调了经学,重视了史学,忽视了自然、军事等学科地位,独尊儒术,重道轻技,造成中国忽视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的重大缺陷(4),这是现代科学技术未能产生在中国的根本原因。

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五经独尊地位(5),开始了中国文化的“五经”时期,由此延续到隋唐。宋代朱熹从《礼记》中分出《大学》、《中庸》两篇,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对孔孟言论汇集著作《论语》、《孟子》,四种著作合并成为《四书》。朱熹又作《四书集注》,开创“四书”时代。《大学》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通过修身使人恢复善良的本性,亲民即新民,通过道德教化为新民。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清代,经学笼罩了一切,尊经厚古成为学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