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的觉醒
- (美)沙法丽·萨巴瑞
- 6285字
- 2020-11-18 17:47:38
第3章 看不见的反应触发点
“但是要成为一个更加觉醒的父母,养育出一个觉醒的孩子,我该从哪里开始呢?”这是家长们常问的问题。他们都想知道:“我需要觉醒些什么?究竟我怎样才能觉醒?”
你说你想改变、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这是一回事,但具体怎么实施,又是另一回事了。问题在于,觉醒的过程是内在发生的,为它定下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非常有挑战性,因而很多家长都努力想知道有没有具体步骤可以照着做。
因为觉悟的旅程是复杂的、独特的,我总会这样建议:“从观察这一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始,仔细观察每个时刻你真正看到的事情。”
为此,我经常跟家长们做的一个练习是找到他们的反应触发点。我让他们将最让自己感到厌烦的事情列举出来。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我问的是他们的孩子是如何激怒他们的,于是他们会写下类似下面这样长长的清单:
● “当我女儿不打扫自己弄脏的地方,我就会发怒。”
● “当我儿子打他弟弟的时候,我就会很心烦。”
● “当我看到女儿到哪里都无法融入时,我感到很担心。”
家长们这些共同的抱怨反映出,我们总会自动地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我们对他们做出负面反应的原因。所以我反过来问他们:“你发现了吗?当我问‘你的’反应触发点是什么时,你首先将矛头指向孩子。你看到自己是多么迫不及待地将你自己行为的责任推给了孩子吗?”
家长们常常会反驳说:“难道我该假装我的孩子没有激怒我吗?”
家长们混淆概念,我并不责怪。传统的子女教养模式早已让家长们习惯性地认为,当他们被孩子激怒时,那一定是孩子的错。然而,每当与家长们谈到这个话题,我从不让步。如果一个家长拒绝承认我问及的关于他自身的问题,而将其转嫁到孩子头上,他便无法成为一名觉醒的家长,因为这个问题触碰到了觉醒式教养的基础。
自我们童年时,我们的家庭和文化传统就引导我们用机械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我甚至会说,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激怒我们。我们的反应触发点一直在我们身上,根植于我们过去受过的伤害以及幼年时期的痛苦当中。孩子的行为,不过是一阵风,把我们内心那些情绪的余烬煽成了火焰。
听到我这样说,家长们几乎都坐不住了:“你是说孩子们不曾激怒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孩子生来就知道惹父母生气!”我能理解家长们的愤愤不平。毕竟,每一本育儿书都在灌输孩子最懂得惹父母生气的观念。就在不久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但经过更加深入的思考之后,我才看清了自己是如何让自己陷入“相信孩子故意设计他们的行为来刺激我们”这个隐蔽而又影响深远的误区。
我给家长们解释说:“我们的孩子都只不过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并没有兴趣来惹我们生气,让我们感到羞愧或焦虑。恰恰相反,他们依照自己的内心行事,根本和我们没多大关系。然而,由于我们背负了许多情绪上的痛苦,内心的火焰难免偶尔会被他们点燃。这完全是出于无意的,但这是我们内心不健全的结果。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摒弃“孩子总是恶意地激怒我们”这个错觉,是觉醒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当我们敢于抛弃“孩子是故意惹我们生气的”这一主流思想,我们便会觉察到自身的成熟程度。现在没有他们为我们承担任何责任,我们只能被迫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健全,并且发掘它存在的根源。
我们的文化盲目地设定“家长情绪被触发是孩子的责任”,这给予了家长“修理”孩子、控制孩子的权力,直到他们再也不能用这种方式激怒家长。很简单的观念是:“如果你改变孩子的行为,家长就不会被惹恼。”
而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只关注改造孩子——或其他任何人,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最终只会发现,这好比试图用勺子舀空大海的水。因为我们相信就该这样教养孩子,我们便盲目地重复着这样的行为。但是,正如大海的浪涛接连不息,孩子也会一再惹我们生气。问题不在孩子的行为上,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惹怒我们。只有去检视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促使我们做出负面的反应,才可以改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一点对任何亲密关系都适用。
我的客户莲娜因为与其16岁的女儿的关系来找我,她很恼火:“我很生气,因为她太无礼了,我就是不喜欢她说话的语气。”
我反过来问她,让她详细说明一下是什么样的“语气”。
她解释说:“你也清楚现在的孩子是怎么说话的。那种命令式的语气真的能立马惹我发火。”
我又进一步逼问:“我需要知道激怒你的具体字眼。如果你不能辨别出究竟是哪些外部刺激引发了你内心的反应,你也无法找到你的负面行为的真正源头。”
最后,莲娜说:“每次当她命令我为她做事,却不表现出丝毫感激之情时,我就感觉她把我当作她的佣人。”
最终,莲娜找到了她与女儿之间矛盾的根源。我向她解释说:“问题不在于你女儿的语气。是你内心觉得在某程度上你被迫要服侍她。每次你女儿说话带有类似的语气,你内心的‘佣人’就被启动,并且展开反击。也许你女儿根本没有把你当成佣人使唤的意思,而只是单纯表达她内心的需要和感觉?如果你可以挖掘你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许你不会把她的语气当作你情绪的触发点。”
没过多久,莲娜的眼眶湿润了。“这的确说得通。我在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身边长大,所以我对任何形式的控制或霸道都很反感。我会立刻反击,正如我青少年时期反抗我的妈妈那样。”当莲娜找到她的反应触发点后,她意识到不应该把错误归咎到女儿身上,这才平静下来。
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些痛苦,我们不会如此盲目地做出反应。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某些事情变得敏感了,我们的情绪才会被外界的某些刺激调动起来。因此,我向莲娜解释道:“你心里仿佛有一个剧本,告诉你要做一个控制者,正如你妈妈那样。这个剧本已经变成了你的咒语。每次你感觉到女儿比你更有控制权时,你就会反击。当你开始觉悟到事情的真相时,便会开始意识到你的女儿只是反映出了你的某一方面。”
孩子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映照出我们的内心。我们把目光投向内心的意愿,会给我们改变外部关系创造动能。觉醒式教养促使我们将孩子的行为当作敲醒我们走进内心的警钟。从此,我们不再让情绪建立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并宣泄给孩子,而是选择包容自己的情绪,让其正确地反应当下的情境。这样的反省使我们可以逃离盲目反应的强大诱惑,而不再被过去控制,从而完全投入到孩子的需求中去。
触发情绪的根源
为了找到触发我们情绪的根源,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解释,例如“当时我很累了”或“老板对我的工作要求太多,于是我将挫败感发泄到孩子身上”,或者就简单说“我有容易发怒的毛病,得治治了”,是不够的。
“我该怎么做?”每个家长都会问,“我该如何开始?”
我们应该从觉悟开始,这正是觉醒式教养围绕的核心。觉悟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事实上,我们带进孩子生命每分每秒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去觉悟。
觉悟要求我们安装一块双面镜,一面观照内心,一面观照外界。我们许多人的成长只带着观照外界的镜子,因此我们的关注点总是在“做事”(doing)上。本书将为我们的“做事”注入“存在”(being)的优雅与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做事”与“存在”,行为及其背后的觉悟,行动及其背后的智慧。真正的觉醒是在两方面的汇合中产生的。
通往觉醒式教养之路,是由强烈和坚定的好奇心所发掘出来的生活经验,没有人能把另一个人变得更觉醒。这是一次安静深沉的个人修炼,修行者懂得“唯有学会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以及自己倾向于如何表达情感,才能让自己恢复平衡和平静”。毕竟,许多东西都产生于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所以,我们的心——在如此大的程度上主宰着我们的想法和感觉的、我们赖以生存的信仰——才是改变真正开始发生的地方。
直到我开始检视我过去信奉的育儿方法,我才得以将我生活中的关注点转移。起初,我甚至觉得很难发现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我以为那只是每个人的想法,或者至少是应该有的想法。当我开始独处静坐,只是简单地呼吸——进入一种冥想状态时,我开始慢慢地从我的思绪中分离出来,看清自己是如何错误地用它们来定义自己的。我仍然记得我的第一次顿悟,那是在我参加的一次冥想静修中,当时我想学习更多关于如何让自己内心平静的知识。我对室友说:“难以相信,原来我心里的想法和信条都不是真正的我!”
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相信的东西不过都是构建出来的,我的实际生活被“自我”构建出来的理想生活深深影响着,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某种意义上的微型死亡。我好像一盘被打散的拼图。每一件我珍视的东西、每一根我赖以支撑生命的支柱,每一个我认为真实的界限,现在都在我日益增长的觉醒意识的审视下分崩离析。
当我深入研究我关于养育孩子的信条时,我震惊地发现它们是多么的死板、过时又有害。这些信条的设计不仅扼杀了我作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成长机会,更严重的是,它们的目的就是要一点一点地磨灭我的孩子保持自我和创新的能力。后来我发现,我的每一位客户都是如此。
我们的想法本来是中性的。让我们看一些日常的例子:“下雨了”和“现在是早上7点”。这些都是事实陈述,因此它们本身是中性的。然而,它们一旦与其他念头关联在一起,就开始被充入积极或消极的色彩了。例如,“下雨了”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有的计划安排都泡汤了”,再联想到“我们将度过一段痛苦的时光”,你可以看到一个中性的想法是如何迅速引起某种心情或情绪的。再例如“现在是早上7点”,本身也是中立客观的。然而,要是和一连串其他念头牵连起来,即使这样一个温和的想法也可以带来冲击。“我累了,筋疲力尽”“我还有太多的家务活要做,简直不堪重负”……诸如此类的念头,都可以很快把一个中立的想法带入消极情绪的领域。
通往觉醒式教养之路,是由强烈和坚定的好奇心所发掘出来的生活经验,没有人能把另一个人变得更觉醒。
因此,由于我们的信念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想改变什么,就要从这里开始。正是从这里,我开始了揭开心中育儿迷思的旅程,并用觉醒式教养取而代之。我希望不再受到过去几代人过时、刻板的教育模式的支配。我踏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由我自己决定怎样生活,怎样育儿。我手握画笔,自主创作着人生的图画。我的命运由我做主,我的今天也由我来设计。虽然一开始我感到害怕,但这条路自有方法可以毫不费力地不断照亮自己。我们只需拿着正确的地图,便很快发现它其实一直在我们手上。带着一个指导性的问题——“对于我和孩子而言,在这一刻,什么才是真实的?”——这幅地图直指我们真实的自我。
家长的“酷爱”迷汤
我们所有关于育儿的信条都来自一个源头,即大量消费一种强心剂,我将其称之为“家长的‘酷爱’迷汤”(Kool-Aid,一种著名饮料品牌)。这种“酷爱”迷汤表现为我们文化中关于如何有效教养孩子的“七大迷思”。你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每当你的情绪被触发时,你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被这“七大迷思”中的一条或几条控制了。
这些迷思非常流行,已经深深融入一些社会认可的处事方式中,以致大家都忘记了去质疑它们。这些迷思潜在的危害在于,每当我们想运用它们和孩子建立联系时,它们其实是把我们的努力引向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有没有可能,我们被训练而去认可的育儿方法其实正是我们经历过的、失败的亲子关系的罪魁祸首?那些我们听过了无数遍、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是错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敢不敢对这些教条抽丝剥茧,并把所有有害的、无谓的东西彻底清除掉?
尽管我们可能会对改变我们养育孩子的信念产生抵触,但仍然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每个家长都与这些文化迷思有着深远的关系。这些迷思定义了我们的孩子“应该有的模样”,而这些模样通常都与孩子的真实自我大相径庭。正是这种社会理想和孩子个体之间的差距导致了父母与子女间出现了那么多裂痕。这个鸿沟助长了我们的恐惧,担心孩子达不到社会的期望,甚至会成为一个失败的人,因此导致我们对孩子施加大量压力。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迷思不仅从社会官方渠道,例如政府、宗教团体和教育系统,而且从那些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人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每个人都像喝了“家长的‘酷爱’迷汤”——我们的亲戚、朋友、老师、牧师,以及几乎整个亲子教育行业。
这些迷思,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强化,在“孩子应该被如何抚养”和“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引诱着我们向社会的主流指令屈服。事实上,导致这种父母集体心理形成的,其实是一种我们都身陷其中的恍惚状态。我曾到过世界各地进行讲座,发现无论在印度或加拿大,墨西哥或美国,父母都被这些文化指令的魔咒所控制。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我们都依照社会教条行事,而不去仔细检验它们。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么做。
如果我们偶尔瞥见了这些教条里的错误,我们会觉得恐慌。我们害怕如果和别人做得不一样,我们就会被排斥。不仅偏离主流的念头使我们害怕,而且正如我之前提过的,我们还担心孩子的未来。我们知道,身处在有无数种方法惩罚异类的社会里,孩子会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们来谈谈成为异类的代价,由于害怕被排斥和孤立,我们跟随主流——在这里,指的是关于如何成为“好”父母的迷思。如果我们认为当异类的代价太高,我们无法承受,就表明我们无法觉悟到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富足,这样一来,这些代价可能的确使人感到过于沉重。然而,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时,我们会意识到,如果盲目跟随主流,我们实际上付出了最高的代价:失去真我。
我发现,大部分家长虽然心里恐惧,却依然非常渴望找到新的教养之道。世界渴望变革,而家就是变革开始的最好地方。因为家是孩子学习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地方,学习如何解决争执,如何关心身边世界的地方。家是未来一切的播种场。如果土地上没有播下正确的种子,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将会碰壁。
要想改变我们为人父母的方式,我们必须大胆。我们将要扔掉那些过时的育儿方法,它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健全的人。
有时别人会问我:“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培养出某种错觉,以为我们可以控制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好像没有问题,但它燃起了家长们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的欲望,想把孩子变成他们制造的产品。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总是一样的:“身为家长,我的目标是把我的孩子抚养成这样一个人,坚定地根植于自身,明确自己的内在价值,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并与我保持着稳固的关系。”换句话说,只要她真诚对待自己,我一点都不关心她选择哪种职业或她的生活方式如何。社会尝试让她变成不同的模样的动机,丝毫不能影响到我。
成长为真实自己的孩子,将自然而然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因为他们会感到有必要去照顾他们的同伴和他们所居住的星球,正如他们对待自己的内心、思想和身体一样。一个珍惜和重视自己存在的人,也同样会关心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当我们从家长的集体心理催眠中觉醒过来,看清社会的育儿迷思时,我们就打开了看到孩子本来面目的大门。这将带来巨大的突破。我们开始和“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社会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联系。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跟他们联系时,我们发现自己是基于他们独特的气质、需求、问题和欲望来理解他们的,而过去我们却无法做到,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真实的一面。但是我们首先必须认清这些迷思,以便打破它们。
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觉醒者
我曾幻想,我要把你抚养成为完整的、圆满的、有价值的、有教养的、善良的、睿智的、
拥有权力和自由的领导者。
我曾被自己的年龄和力量所迷惑,
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以为自己万事俱备,
只待去教导你,启发你,改变你。
直到现在,在与你相处了那么多个时刻以后,
我才意识到过去的想法是多么愚昧无知,
毫无根据,不切实际。
如今,我明白了……
是你,来教导我,
指引、带领、转变和提升,
改变、唤醒和启发我。
我现在意识到,过去我搞错了,
自上至下、由里及外地错了,
正是你,这个精心设计,清澈响亮的号角,
唤醒了我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