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气候变迁与文明跃迁:驱动思维进化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总能看到气候的影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中国,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与历史上的政治地缘轨迹、改朝换代、文明进程有相当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以六百年暖湿和六百年干冷交替,相隔一千两百年左右循环一次,在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全球文明兴衰大势也基本与之吻合,而中国改朝换代中,也常能看到气候寒热变化的影子。

用气候变化解读中华文明五千年,会发现,大尺度的气候变迁与朝代更替有相当的关联关系。总体而言,一般气温降低,长时间的寒冷,农业减产、牧业受灾,造成粮食供应不足,政府税收减少,削弱政权的统治力,中原内乱,北患南侵。而一般气温升高、相对温润的气候,农业丰收,百业振兴,物质供应丰富,政府税收充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造就人类智慧集中大爆发,同时文化艺术科学也随之兴盛。

当今,中国的降水不但过了秦岭,还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在新疆降下大雨,于是有人遐想,西周那温湿兴盛的气候时代,又将到来。假如地理气候恢复,文明会展现辉煌的变局,有人甚至说,气候学显示华夏复兴已在路上。

一定程度上,地理生态环境决定性格,甚至决定命运。为了与中国泛滥肆虐的洪涝之患和恶劣多端的气候搏斗,从夏朝开始的历朝历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均建立在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之上,远超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灌溉运河建设。因此,能集中人财物资源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土地的中央集权就有了生命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运筹调集大量劳动力,防止离心,防止分裂和连锁效应。因而忽视个体和个人生命就容易成为一种坏习惯,进而影响源自个体的创造活力的发挥。

不同的社会业态、不同的文明阶段,能塑造不同的、影响每个人的影子思维。

游牧文明常在中原以北寒冷的大漠草原生存繁衍。曾经有许多习惯南侵的游牧民族,文明原始,野蛮无文字,似母系社会,缺乏伦理。因为这些游牧民族时常闹灾,缺乏稳定的粮食供应难以生存,故游牧文明的思维,就是追逐和霸占食物、财富和土地,故富于开拓、敢于拼搏,但由于缺乏长治的远谋,游牧民族最终还是被农业文明同化或者自我消亡。

农业文明思维最关心“吃”和“生”,农业文明解决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问题,满足了人们最底层的欲望。由于农民被土地所绑定,农业文明保守固定、柔弱求稳、内敛封闭,缺乏对外扩张力。中国的农业文明较早,虽有诸子百家的灿烂时代,可是被侵略和统治的次数也就多。得益于农业文明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中华民族以牺牲和悲天悯人的宽容同化了入侵的民族。但农业文明的进步缓慢,难以接受新事物,容易导致目光短浅、思维狭隘,在人治中失去自我。

有位社会心理学专家认为,种什么作物,就有什么思维方式。水稻种植区的人更多是集体思维,小麦种植区的人更多是个人思维。就离婚率而言,经济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中国水稻种植省比小麦种植省离婚率低50%。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区的人们需要集体兴修水网,更重集体思维和关系,更倾向于维护婚姻;小麦种植区的人们靠天吃饭,经常个人打拼,更偏个人思维,更重自我,容易好聚好散。

工业文明是纪律性、开拓性、竞争性、扩张性的文明。强大的工业文明能轻易碾压农业文明,如早年的西方对中国、日本对中国。由于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方面的机制相似性,游牧民族能“跨跃性”、如量子“跃迁性”地跳入工业文明,如欧洲跨越中国。但其强大的竞争性也导致发展不稳定和周期性的经济社会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典型。工业文明思维的焦点是资本和利润,由于过于物化而失去自我,盲目追求物质和金钱,社会成员忙碌甚于农业文明,而幸福程度低于农业文明。

信息文明以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正成为新的临界开端。

中国搭上了工业文明的末班车,和互联网信息文明的早班车。可以说,欧、美、日的互联网信息更像是其早年先进工业文明的拓展延伸,民生领域的互联网信息化还不够彻底。而中国更像是从农业文明部分“跨跃性”“跃迁性”地越过工业文明,直接跳入了互联网信息文明,如普及性的网购、移动支付、网络通讯、网络媒体等。这一新文明的思维和推动力,就是由数据和流量所展现出的思想和号召力。

互联网文明比工业文明具有更大的扩张性、普世性、文明性、人道性。互联网文明高于工业文明之处在于,呵护情感、思想和创意。原先影响全世界的欧、美、日文明成果,都是在工业文明时期发展出来的,如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思想。我们中华民族如能顺势而为,适应这种经典的“跨跃性”、量子的“跃迁性”,复活继承两千年前农业文明时代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批判性思维传统,光大百年前农业文明末期、工业文明启蒙中的兼容并包的整合思维,坚持开放创造、跳跃多变、敢于梦想的当代量子思维,就一定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文明时代奋勇争先、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如建立起新的生存发展哲学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