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维和改变思维

亚历山大的师父、太师父、师祖分别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教他用武力征服了已知世界。而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教他用知识改变世界,真正整合人类的知识,征服未知世界。他打到阿富汗时痛哭一场,认为后面已没有需要征服的地方;他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目标是收集全人类所有的书籍。结果是,他通过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在他去世的一年内就全部土崩瓦解,而他给人类文明留下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由于信息密集丰富,吸引了全世界无数学者汇聚,影响、改变了人类历史。张首晟讲“笔胜于剑”的故事,就举了亚历山大的例子,寓意基于知识的改变才能长远、才是根本。

在数千年的人类进化中,思维模式的种类是有限的,而知识的种类几乎是无限的,思维方式是影响长远而广泛的,而知识描述则是短暂而狭隘的,知识常常需要更新、甚至被淘汰。思维的寿命远远长于知识的寿命。

在英国伦敦西敏寺里,有很多挂在墙上或是安置在地上的墓碑,其中有女王、丘吉尔、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狄更斯、霍金等,他们中最早的一位是公元1200年左右的国王。大教堂其中地下室有个无名的墓碑非常有名,有人说是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年轻的我,梦想改变世界。成熟后,发现我不能够改变世界,于是缩短目光,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暮年后,发现我不能够改变国家,最后的愿望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进而在家人的帮助下,为国家做些事情,甚至可能最终改变世界!”

据说这个碑文对年轻的曼德拉起到了很大的触动作用,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崇尚暴力革命转向了和平抗争。他反对种族隔离,因此身陷牢狱二十七年,出狱后成为新时代南非的首任民选总统,后又从总统回归平民。他建立了国家真相调查与和解委员会,调查历史真相,倡导国家和解,实行民族团结。他通过改变自己去改变团体,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去改变社会的思维。

老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敏寺的无名墓碑,启发人们:对一个个人而言,如果想要改变家庭,改变社区,改变国家,先得改变每个人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灵世界。每个人改变自己,就得从身边点滴做起,继而推而广之,就能改变世界。

对国家而言,先要改变本国,再来影响世界;对个人而言,先要改变自己,再来影响他人。一个人影响不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领导不了自己,就无从谈起去影响他人,控制他人,领导他人。

有人说:无法改变天气,但可改变自己的心情;无法改变人生,但可改变人生观;无法改变风向,但可改变航道;无法改变别人,但可改变自己。

要撬起世界,支点不是地球、国家、民族,也不是别人,最佳支点只能是每个人自己。要想改变世界,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而改变自己,改变心灵,首先要从改变思维开始。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地有所作为。

康德说:不要从我这学习哲学,而要从我这学习哲学思维;思想不是仅仅用于背诵的,而是用于思考的。即,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思维!

今天的我们,物质生活已经改善但幸福感低,财富增加了但社会问题更多,这些都源自人们的思维、思想、精神上出现了障碍,以至于看不到问题、或者解决不了问题。我思故我在,思维对个体、社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核心而关键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辨析一下,什么是思考、思维、思想?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思考是指动脑,更多指状态或起点,英文原形是think;思想是思考的结果和论断,重在多样,英文是过去时thought;思维是思考的过程和方法,重在自由,英文是进行时thinking。思考就像人们要开始走一段路,思维就是用什么方法走过这段路,是骑自行车、还是开汽车,走过以后,得有个对过程与方法的最后总结,以指导未来,就是思想。

这正像在教育中,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为培养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学生,人们常常强调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面包,而不是直接给学生面包;要教会他人如何“渔”,即捕鱼,而不是直接给他们“鱼”。

大约四百多年前,在那知识相对贫乏的印刷时代,培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一直流传到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当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大量的知识,真假新旧知识,均出现在社会各个角落和网络,这些东西塞满人们感官,使人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人们不知道哪些是垃圾,哪些是宝贝,常常貌似忙碌着,其实很空虚,看似学习着,其实依然无知。对个人发展、文明发展而言,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原动力。因为现当代知识的获取、贮存、传承已经不是难题和制约性因素,知识的生产和创新,日新月异。由于人们的言行和行动是思维的反应、思维的工具;因此在此情况下,有必要改变已经过时的几百年认知:知识就是力量。必须大声疾呼:思维才是力量!

没知识可怕,思维僵化更可怕。改变思维,不是落入简陋、对立的矛盾陷阱,不是由左的思维转向右的思维,也不是由右的思维转向左的思维,而是由狭隘的思维转向多方位的全景思维,从垄断单一思维走向差异多样思维,从极欲的思维走向自然的思维。改变思维、改变世界不靠救世主,靠每个人自己自由独立的探索和感悟。劝告那些自我感觉似乎已经清晰认知了思维、认知了世界的人,不能自作多情,不要强制干涉别人独立自由的探索和感悟过程,不做救世主。

改变思维,就是拥有打开第三只眼—“天眼”而到达幸福的能力。改变的基础,在于有预备的、可供选择的思维模式存在,如果没有预备的选择性,改变就不存在。只有一个操作系统的电脑,不存在改变操作系统的可能性。所以,改变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自由的选择性,不是强迫的唯一性。

有人说,社会的改变不是少数“精英”的思维改变了很多,而是多数人的、千千万万民众的思维改变,哪怕慢慢地一点点改变。每个人再普通再渺小,但对身边人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而且持续影响。

新思维,是指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改变思维,就是可以在人类已知的思维市场里进行自由挑选,在思维海洋里随心遨游,不受限制,突破单一思维垄断,获得思维自由。

蒙洛迪诺的《思维简史》认为,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有一个观点,“科学是对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总结,科学知识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种观点即使在数百年前,其正确性已受到挑战。而今天,这些话,相当程度是错的。开启科学的第一步,是脱离日常生活的:先有思维方式的改变,后有验证性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