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使命思维:让猴子成为大圣
爱因斯坦晚年在《人类生存的目标》中说:我们的犹太祖先,即先知者,和中国古代先贤,了解到并表明,铸就我们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目标的产生与确立。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内心不断地努力摆脱反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天性,使人类变成一个幸福的群体。爱因斯坦身为犹太人,热爱祖先和文化,无可厚非。不容易的是,中国古代贤哲与犹太先知被他放在了同一等高线。爱因斯坦既热爱自己的祖先又热爱中华民族的祖先,既热爱自己的文化又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应牢记的是,他指出了使命目标的极端重要性。
庚子鼠年伊始,天灾和人祸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疯狂冲击全球,并逐步加码,这是一个灾难之年、转折之年、起点之年。百年一遇的疫情灾难,犹如来自上天的警示和逼迫,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冲在一线而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以其忍辱负重、服务众生的事迹告诉人们,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曾留言,“你们将联系不上我,我去拯救地球了”。这启发了幸存者和后来人:一个人立于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天地,得用一生去发现使命,去完成使命。
2020年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发布抗疫群像,京城外卖小哥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他是形只影单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但却在疫情期帮助别人赶走了孤独和无助,因此被称为有“非凡的使命感”。
人要么以使命作为自己的准星来思考问题,使自己的理性以及一切的理性推理活动都服膺于这个使命;要么就是以“己”作为终极度量来行事和思考问题。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的使命,如果没有改良和重生,“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上帝”和权威,进而变成自己的累赘和负担。
使命是为“道”、为“仁”。使命不是为“己”,为“己”的就不是使命,而是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以为是的宿命、苦命。能让自己坚韧、焕发激情的才是使命,会令人感动、能让他人动容的才是使命。人生使命就是自我确定的被选择、被指定,小到奉命得令、大到奉天而行。
《西游记》里有个有使命的猴子,名叫悟空,对比现实世界的动物,可以说,没有使命的猴子只能是个猴子,而绝不可能成为孙大圣。
唐朝高僧玄奘(唐僧),视佛学为真理,肩负自我加持的使命:通晓佛界经典,获取经书运回大唐,翻译传播惠及众生。于是他偷偷越境,带着《道德经》去西方到被他译为“印度”的地方取经,声震各佛国后,回到阔别十六年的长安,受到民众自发的万人空巷的欢迎和唐太宗亲自接见。唐太宗认可玄奘的高超政治才能,前后两次求他还俗辅助朝政,均被玄奘辞绝。唐太宗被他追求真理、不畏风险、谦虚自抑、面对挑战绝不退缩的精神所感动,继而全力支持他翻译佛经的事业,这些在《西游记》中,均有所反映。这突出展现了玄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生态度。
蜉蝣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动物之一,朝生暮死,寿命仅一天,它们只有本能,没有使命,如果说它们也算有使命的话,那么它们的使命就是吃饱和交配,行为上永远就是在寻找食物和寻找配偶。动物没有使命、没有使命感,只有本能和本能所驱使的行动。
没有发现自己使命,没有使命感的人,近似于无头苍蝇。与高级动物相比,除了拥有天生的动物本能以外,人的高级之处是,知道为了生存不得不承担任务和承诺。而这些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承诺,互不关联、无所聚焦、转瞬而变。使命不是任务,任务不代表使命,使命的实现可以通过一连串的、相互关联的任务不断递进而组成。使命不在口头上,而是默默在心里、在肩上。使命就是在内心中抛弃本能、控制本能,在行动上通过成全事情、成全他人而成全自己,终成为最好的自己,完成对超我的承诺。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当临近人生终点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没有真正活过……人因寻找使命感而觉得有魂,人因使命而神圣。生命中最大的幸运,是尽早发现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不是临死前突然觉醒时的懊悔,不是终身未悟而赚取别人的怜悯和阵阵叹息。使命可使人超越有限的时空,展现无限的精彩,重塑命运,创造奇迹。凡人因使命而不凡,也因使命而强大无比。
做人,一定要有使命。使命感,就是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认识。认识越早越佳,使命感就越强烈,一个人的眼界、胸怀和格局就能很超越,能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坚忍不拔,起死回生。有使命感的人,会珍惜人生、生命、工作、生活,珍惜一切;没有使命感的人,缺少内在激情与动力、缺少责任心与感恩。使命感是人内在永恒的核心动力。使命感使人自觉奋斗、百折不挠、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凤凰涅槃;丢失使命感,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承担责任与任务,成为行尸走肉。迷茫困顿,抱怨连连,轻生自弃,缘自骨子里没有使命。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决定你是什么样人的,是源自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这种强大的内驱力左右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进而驱使我们的人生走向不同的格局。这个东西,有时说不清、道不明、不清楚,很糊涂的人叫它为原始冲动;懂心理学的说,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是潜意识最深处的真正欲望,荣格甚至说:潜意识操控人生,被称为命运。反省、自省、自信的人知道,所谓人生底色、潜意识、原始冲动,实际包裹的真正内核是一个人的使命。
不幸的是,人们总是随波逐流,迷茫焦虑,乃至浑浑噩噩度过一生,终了又追悔莫及,却从未思考什么是自己的使命,自己到底追求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内在人格?做什么样的工作和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才算有意义?
不断问自己问题。每个问题都会开启自我探索的门,然后,值得你信仰的东西、你深层次的使命,就会显现在你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
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及时行乐,不一定能乐!而找寻生活目的,明确人生意义,却是一种终极良药。密歇根大学做过一项研究,从6985位老人身上发现了“生活目的”和死亡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和觉得生活并无意义的人相比,生活目的感更强的老人整体死亡率降低了50%以上,他们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死亡风险也低很多。有一个积极的“盼头”让人去实现,可以活得更久。有生活目的是指人生有目标和方向感,充满意义。生活目的本就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生活目的感强者纠结感少,这一发现来自对204人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即可以理解为,找到生活目的就像握住了生命的脉络,人们从中明晰自我—我是谁,我身处何处,我想做什么,我能够改变些什么,我的人生最应该做的事情应该从哪切入。
尼采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们每个人为各自人生赋予的意义。
使命是当代的“日心说”。使命是每个人心中的太阳,人生绕着使命转。失去使命的人生,就是流星、陨石,有使命的人,就是恒星、行星。探寻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不断发现和升华使命。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一生的探索和追求,探寻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不为享乐,而是为快乐的竞争。探寻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获得无限逼近使命终极时带来的幸福感。理想的存在、幸运的存在,是在生活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即使命。
让现代人生存下去的内在动能不是物质性营养,而是未来故事、使命愿景。没有使命的高情商、高智商,就会堕落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类生存根本动力是追求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欲求探寻意义,外界环境和内在意志的结合将激发这种欲求。吃饱喝足后,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精神追求,是人赖以存在的、无法回避的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漠视或者无视使命,必会带来精神疾患或者言行错误。这样的精神追求并非一定是宗教,因为我们需要驱使自己向真善美的、永恒存在并立于天地的真理迈进,人们需要比自身更强大并隐藏在背后的信念、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