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理冲突

舒尔哈齐和褚英是后金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人物,他们对于努尔哈赤大业的完成,对于后金国家的建立,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与努尔哈赤产生了利益的冲突,矛盾最终不可调和,被努尔哈赤所杀。那么,除了骨肉相残,难道这种情理冲突就没有办法调和吗?

其实,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要做出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幽死胞弟,杀死亲子,骨肉相残,原因何在?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认为:“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

老满文“金国汗之宝”印文

也有人从利益上找原因,认为努尔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还有人从恋情上找原因,说他们父子为了争夺一个女人。这毫无根据,当属于戏说。

然而,努尔哈赤也是一个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事情过后,特别是到了晚年,努尔哈赤回顾幽弟、杀子的事情,心怀惭德,久不平静。应当说努尔哈赤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他年事渐高,不愿子孙们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而希望他们不咎既往,惟鉴将来,子孙环护,长治久安。天命六年即明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诸子侄孙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等,对天地神祇,焚香设誓:


今祷上下神祇: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人(按:高录作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后金执政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会因努尔哈赤率领众子侄等对神祇设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样,“坏礼义之心”的诸王贝勒,对于觊觎汗位者,也不能“化导其愚顽”。有汗位,必有争夺;有争夺,必有厮杀。满洲宗室贵族为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宫廷悲剧后来一再重演。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启六年(1626年)逝世,共四十三年。其间,满洲宗室内部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努尔哈赤与胞弟舒尔哈齐的冲突,第二次是努尔哈赤与长子褚英的冲突,第三次是努尔哈赤与次子代善的冲突。应当说,虽然满洲宗室在四十三年间发生了三场大的冲突,但努尔哈赤的高明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一个“合”字,使这三场冲突都迅速得到处理,化风浪为平静,化凶险为平夷,没有酿成大的裂变;相反,每冲突一次,满洲宗室内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坚强。

在清朝最初的年代里,宫廷斗争错综复杂,血刃相见,无情厮杀,但为何清王朝不仅没有走向分裂,反倒日渐强大呢?既然努尔哈赤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坚持“合”字,那么父亲把儿子杀了,哥哥把弟弟杀了,应该是分,怎么能合呢?

努尔哈赤一生打过十二次大胜仗,留下十大历史功绩,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光彩夺目。但是,他当时力量还很弱小,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当这其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他就要去调整。当正常手段无法协调时,万不得已,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求得整体的和谐。这支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如舒尔哈齐、褚英、代善、阿敏、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等。这两个集团矛盾的焦点,先是胞弟舒尔哈齐,后是长子褚英。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既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促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

清初宫廷经过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后,出现了三次政治飞跃: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为清朝事业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所谓“合”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没有冲突;而是妥善处理,恰当整合,化险为夷,聚分为合。就是说“合—分—合”的过程,本来是合,虽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聚分为合,出现新合。以小分,促大合;以旧分,成新合。这就是“努尔哈赤杀子”故事给后人的历史启示。

《满洲实录》之“太祖克沈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