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情缘起

事情的缘起是宁远之战。先是,天命三年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告天之后,采取突然袭击、里应外合的战术,亲自率兵,攻打抚顺。

抚顺位于明朝与后金、平原与山区、汉族与女真、农耕文化与森林文化的接合部,是后金向西进入辽河流域的头道重关。明抚顺城游击李永芳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寡不敌众,献城投降。这是努尔哈赤第一次向明朝发起军事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它标志着后金—清同明朝关系的一个转折。从此,努尔哈赤由明里称臣、暗自称雄,而为公然犯顺、主动出击。抚顺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的初战,由此拉开了晚明清初战争历史的帷幕。明朝称此为“辽事”之始。

天命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万历皇帝为回应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挑衅,调发十二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分进合击,企图对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犁庭扫穴,一举歼之。然而,事与愿违。努尔哈赤面对明军的大举进攻,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短短五天,夺取大捷。这就是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于是,明清关系史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就是后金由军事防御转为军事进攻、明朝由军事进攻转为军事防御的历史性转折点。

《满洲实录》之“太祖取抚顺降李永芳”图

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于天命六年即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向明朝辽东核心地区发起进攻,连续夺占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并相继攻占辽东七十余座城镇寨堡。随之辽河以东、鸭绿江以西的广大地带,都归努尔哈赤占有。同年,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后清称为东京,就是东部京城。天命十年即天启五年(1625年),再迁都城到沈阳,后金称为盛京,就是兴盛的京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促进了后金在辽河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女真—满洲从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渡。天命七年即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乘着沈辽大捷的有利态势,进军辽西。

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为辽东巡抚的驻地,城垣高固,城池深广,兵力较多,防守较固。明军失去辽河以东土地后,重点防守辽河以西的广宁城。明朝辽军将防线分为南、中、西三路,设立广宁前屯、后屯、左屯、右屯四卫。当时,辽东经略熊廷弼驻山海关,巡抚王化贞驻广宁。努尔哈赤巧妙地利用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经(经略)抚(巡抚)不和”,进攻广宁。他采用军事进攻与里应外合的两手策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广宁。

明失守广宁后,将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巡抚王化贞下狱(后处死),任命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为大学士、天启帝师,位高权重,勇于任事。他重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并重兵严守。不久,孙承宗遭到阉党排挤而去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朝廷,独断专权。朝廷派阉党分子兵部尚书高第为辽东经略,驻山海关。高第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命守军从大凌河城以南,包括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宁远、沙后、前屯等地所有兵民撤退入关。撤退的百姓,背井离乡,扶老携幼,络绎道路,哀鸿遍野。但是,宁前道袁崇焕拒不从命,说:“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高第坚意要撤,并要撤宁、前二城。袁崇焕斩钉截铁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明史袁崇焕传》卷二五九)

孙承宗像

努尔哈赤得到明朝变换经略并撤退锦州军民到山海关的消息后,决定进攻明朝辽西的孤城——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