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新时代的内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这个历史新方位的内涵,报告从五个角度作了概况:其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其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其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其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进一步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这就说明,只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这四个巨大的历史跨度,方才能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真正意义。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过,中国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现代性工业经济,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20世纪50—60年代,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当时仍然是古代经济生活、近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经济生活并存,古代部分所占的比重依旧相当大。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虽然已经改组为集体经济,基本是手工劳动这一传统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直到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仍占70.5%,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而且绝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中国所存留的古代部分比重已大幅度缩小,现代部分已大幅度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已经整体性地走出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整体性地走出了经济短缺、社会普遍贫困化时代,通过工业革命由东往西持续推进,改变全国范围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国已经整体性地跨进了现代工业文明,并正向高水准高质量趋于成熟的工业文明迈进,一个融新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现代新文明正在形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中国传统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局限于亚洲大陆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其时,世界各区域无一不是处于空间远为窄小的地方性联系中。一个个地域性联系为世界性的广泛联系所取代,是西方几个国家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从而开辟了世界市场的结果。最初是大英帝国主宰了这种世界性联系,20世纪以来,大英帝国的地位为美利坚合众国所取代。其间,法国、德国、日本、苏联,都曾动摇过它们不可一世的霸权,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在世界发生这一巨大变化过程中,中国从未参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没有愿望也没有条件在大规模殖民扩张中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也没有因满足开辟并独占世界市场的需要而爆发工业革命。由于长时间置身于世界市场之外,因而当由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所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时,中国便只能置身于这一体系的边缘。

在列强的鸦片、商品、炮舰联合攻击下,中国被逼打开国门。中国所面对的世界秩序,是和西方列强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表里相依的欧洲中心主义。任列强所宰割、被列强所瓜分的深重危机笼罩着整个中国。为了中国的自主、自立、自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奋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革命与战争年代,中国成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坚强的东方堡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不久,中国很快成为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的中流砥柱;中国边缘化的地位发生重要变化,开始成为世界多极化中不容小视的一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发展,当新时代到来之际,中国同世界已经建立了空前广泛的密切联系。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国际分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业品第一制造大国,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中国有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不仅在发展中国家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动摇了美利坚合众国已经维系近一个世纪的世界市场霸主地位。从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欧美和日本大约10亿多人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是一个具有将近14亿人口的大国,而且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数十年中就实现了工业化。在19、20世纪构建的世界体系中长时间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终于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极。尽管在金融上,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上,在科技创新上,在高水准教育上,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力上,中国还有许多不足,但确实已经不再被动挨打、受人欺凌、任人宰割。中国坚定不移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国际事务中的霸权主义,以不同文明等价共存和互尊互鉴,抗衡国际关系中仍然到处可见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经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倡导者。中国的这一成就,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史上名副其实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乃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也具有划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推进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推进社会自身的全面进步,以保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这样的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是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马克思一再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应该被确立的状态,不是一个现实所要去瞄准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扬弃目前状态的实际的运动。”(3)人们怎样才能在扬弃现存状况的实际运动中,通过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通过社会全面的进步,达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呢?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总进程,说明了这一走向的历史必然性和达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已经走出了人受自然控制因而只能依赖有限联系的那样一个时代。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由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像西方众多国家那样形成物对人的全面统治,也没有形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人至上、个人本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解决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一直没有解决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其一,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国,能否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就在能否将广大农民动员起来,吸引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性非常高的同盟军、主力军。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极为出色地解决了这个历史难题。事实证明,中国农民不仅在由劳动力要素驱动所主导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利用他们所开发和耕耘的土地,支撑了由资本要素驱动所主导的经济发展,正是这一发展,奠定了中国产业从资本要素驱动所主导向由知识要素驱动所主导升级的基础。

其二,在一个社会经济多元、多样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能否利用各种所有制形式,将各种社会力量组织起来,是社会主义能否胜利的又一关键。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总格局,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成功推进提供了多元混合动力。尤其重要的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确保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是国家所有制企业垄断一切,而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布局持续优化,资本总量不断增大,治理结构日益规范,确保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毫不含糊地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到2016年,民营经济法人企业数占中国全部法人企业数的95%以上,民营经济提供了全国近80%的就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国的50%以上,提供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0%,提供的新产品占全国的70%,充分证明民营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是一支非常积极的力量。

其三,能否打破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的迷思,能否打破将社会主义完全等同计划经济的教条,是社会主义能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又一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成功地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长期规划和经济社会秩序治理中主导作用。国家通过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企业、市场体系、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体制的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条件直接利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成果,直接利用传统农耕文明以及现代信息文明的成果,直接利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的成果,都有条件享用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制度生产的成果来全面发展自己。今天,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跟世界快捷而广泛地进行联系,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条件参与世界物质生产过程和精神生产过程,分享这些生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十九大报告展望,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目标的全面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方才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生前和马克思去世以后,社会主义从一种社会理想发展为一种社会运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过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产生过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还产生过其他众多名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兴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最富生命力的精髓,紧紧抓住生产力极大发展和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根主线,激活了历来被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排斥于社会主义运动之外的亿万农民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扬弃中国和世界现存状况的生力军、主力军,让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视角观察,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弥平了源于欧洲工人运动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民长期占人口大多数的亚洲文明古国之间的鸿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将全面实现小康同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不间断地紧密连接起来,使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有了可能,而且一步步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相当一段时间,曾被认为说不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坚持社会主义必须矢志不渝自觉地不断积累和扩大有助于劳动生产力高度成长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这就弥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之间的鸿沟。

于此可见,新时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向全面发展路上迅跑的新时代,还是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是人类发展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