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甲方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 张岩本书主编
- 1898字
- 2021-03-26 22:40:38
1.4 装配式建筑对甲方有哪些不利
虽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有诸多优势,但这些优势目前在中国尚未完全体现出来。这里面有诸多原因,包括推广初期没有经验、供给侧资源或稀缺或不成熟、建筑需要“补课”内容较多、政策不尽合理、有的标准规范条款过于保守、结构体系不适宜等。对甲方的不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增加
在主体结构系统方面,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比现浇建筑的成本每平方米高出10%~30%。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也无疑增加了甲方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成本。成本增加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标准、结构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管理和建设模式、劳动力成本占比、监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本的高低与产品品质和功能紧密关联,装配式建筑在功能和品质方面优势明显,功能增量较高、性价比较高。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衷是为了“省钱”,所以才能通过市场的力量逐步推广发展起来。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是甲方最为关注的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必将影响甲方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影响和阻碍装配式建筑的顺利和健康发展。
2.供给侧资源不足
相比现浇建筑的成熟的、丰富的产业链资源,除了一些起步较早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沈阳等城市的产业链配套资源相对较多外,刚刚起步的城市相关配套资源严重不足,不少甲方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这些资源不足不仅体现在“有没有”,还体现在“好不好”,有些城市虽有资源,但能力不足、水平较低,例如,预制构件企业产能不足,构件质量不好,方案和设计水平不够,吊装和灌浆作业管理粗糙、不顾细节和质量等,这些“不好”的资源也给甲方带来了不利影响。
3.工期长
(1)设计周期长。
由于装配式建筑是四个系统预制部品的集成,对集成设计、一体化设计、协同设计要求更高,设计人员要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对户型、结构形式、管线布置、集成部品应用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同时又增加了拆分、节点和预制构件设计等装配式专项设计,导致设计周期延长。
(2)模具制作和预制构件制作延长了工期。
装配式建筑增加了预制构件制作环节,也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施工单位不了解或不关注预制构件生产前需要进行模具设计和加工制作,生产后需要养护到出厂要求的强度方可发货,构件采购合同没有及时签订,导致首批安装的构件未能在现浇转换层施工完成后及时进场。另外,由于预制构件工厂管理原因或与施工单位协同不够,构件进场不及时、发货顺序不对、进场构件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也时常出现。上述问题都会影响工程进度,导致工期延长。
(3)施工安装工期未缩短。
可以缩短工期是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之一,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经验不足、施工组织不当、施工计划不细致、施工人员熟练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施工安装工期并未缩短,甚至增加。
(4)后浇混凝土湿作业多影响工期。
由于我国较多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现场混凝土浇筑量虽然少了,但由于后浇混凝土点多面广、费工费时,无法缩短结构工程工期。同时,由于湿作业多,内装作业无法紧随主体结构进行施工,全装修的装配式建筑总工期可以大大缩短的优势也无法体现。
4.存在质量脆弱点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比现浇建筑有很多质量上的优势,尤其是预制构件的质量比施工现场现浇部位的质量要好很多,但装配式建筑是预制部件连接而成的整体,其结构连接点就属于“脆弱”的关键点。这些“脆弱点”包括:现浇转换层伸出钢筋的准确度、套筒或浆锚搭接孔的位置与角度精准度;随层灌浆和灌浆饱满度;夹芯保温板拉结件的锚固;预埋遗漏和节点钢筋干涉拥堵等。
这里,“脆弱点”不是技术上本身存在的问题,而主要是管理问题,是强调对这个关键点在制作、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如果做不好或出现问题,是非常危险的。这些“脆弱点”涉及结构安全,甲方作为项目开发的管理者,要有对结构的敬畏感,一定要控制好这些“脆弱点”的质量,保证结构安全。
5.市场认知度不高
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甚至很多建筑从业人员也不认可。这是因为:
(1)品质提升不明显。由于装配式建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设计、生产和施工等环节经验不足,但在政府的强制推广下,很多项目被动上马,装配式建筑品质提升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有些项目甚至还出现了质量问题。此外,一些从业人员对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工艺尚有争议和疑虑,如叠合板出筋问题、套筒灌浆连接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问题等。
(2)由于成本增加,甲方有抵触情绪,大多是为完成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3)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还比较简单粗放,更关注住宅的面积、户型、地段等因素,而对住宅的性能如节能保温、抗震、防火、隔声、室内环境、质量安全等要求不高,关注比较少。这与发达国家是很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