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演讲
  • 柳白
  • 1612字
  • 2021-04-04 23:22:59

战胜自己,勇敢地张开嘴

在我们的生活中,说话是一种本能。

只要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每个人每天都会说许多话:跟父母、朋友、同事……面对不同的对象,人们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许多人有时候不敢说话,尤其是在许多人面前做演讲、做报告。因为此时会产生紧张、激动甚至恐惧的心理,所以许多人都会选择逃避。

通常我们认为,内向的人不敢在大众面前讲话,因为这类群体本身就给人留下了不擅长交流的印象。其实,外向的人同样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别看他们平常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激情洋溢,但是让他们在众人面前来一场正式的演讲,他们就会产生消极逃避的情绪,甚至不敢张嘴说话。

看过《生活大爆炸》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主角谢尔顿就是这样一个人,某一集中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谢尔顿是几个人中智商最高的人。凡是有他的地方,就有一场“科普讲座”等待着大家。没错,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也有不敢张嘴说话的时候。

就在大家聚会的时候,谢尔顿接到了一个电话,通知他领奖并准备演讲。可是他却拒绝了,这让大家觉得非常奇怪。无奈之下,他说出了实情,他不敢当众演讲,当听演讲的人数超过一定的数量,他便会产生一系列不舒服的反应。我们应该都能猜到,就是紧张到结巴或是激动到头晕。

于是,热心的朋友们准备帮他克服困难,希望他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演讲。有人帮他做心理治疗,有人帮他提升衣品,但是这些都不管用。而结局充满了喜剧色彩,从不喝酒的谢尔顿喝了几口酒就上台了。在台上他开来宾的玩笑,调侃科学,最后当众把裤子给脱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哪怕像谢尔顿这样自信到骄傲的人,也有不敢开口的时候。当众讲话不只在学生生涯会遇到,工作之后更是随时都会遇到,甚至家族聚餐、朋友聚会时都能遇到。如果经历过一次恐惧,那么以后每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有可能会恐惧。因为抵触心理作怪,不敢张口说话这个阴影就会笼罩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想要克服这个难题,第一步就是要承认自己的缺陷,缺乏勇气必然无法战胜自己。在公众面前演讲,其实就是在许多人面前表达,这需要锻炼。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敢说、多说。说错了怕什么呢?许多演讲家站在台上一样会说错话,错了可以纠正,关键是要敢说。

之前有部电影叫作《中国合伙人》。在电影中,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是个“土鳖”,他说话时结结巴巴,英语说得跟方言一样。一入大学,就被同学们鄙视了,因为没有新版的词典,他的发音屡屡被嘲笑。

但是他不怕丢脸,认准了学英语,就一头扎进去从头学起,从头练起。虽然还是会被嘲笑,但是他从来都不怕。这种每时每刻都想开口说话的欲望,让他最终练成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他也凭着优秀的成绩留校,给学生讲课没有任何问题。

后来因为犯了错误,成冬青被开除了。他就跑去办英语辅导班,从几个学生到几百个学生。再看他说话,还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面对一屋子的学生,他风趣幽默,游刃有余;面对十几名记者,他侃侃而谈。任何场合下的演讲他都不怕。他就因为敢于开口,才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精彩的未来。

再看看他曾经的偶像孟晓骏,曾经是各种演讲会中的佼佼者。后因在国外遭遇不顺,自信心受打击,回来演讲的时候居然怯场了,反倒是成冬青出面帮他解围。事实证明,如果不经常开口说话,就会有一种恐惧感。

口才不是天生的,演讲家也不是生来就能面对几千人而滔滔不绝的。他们也是在做了长时间的准备,消除了自己对演讲的恐惧之后,才让我们看到一位成功的演讲大师的。

仔细想想,演讲有什么好恐惧的呢?与其说是对坐在下面的乌泱泱的人群感到害怕,不如说是过不了自己内心的这一关。内心的恐惧才是真正的根源,它使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表达出现障碍、思绪开始混乱、肢体动作不受控制……

所以,弱化心中的恐惧,就要勇于开口说,这是顺利开展演讲的前提。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恐惧,都应该学会克服。经历过一次失败,人们就会担心下一次的结果,甚至会暗示自己:我不敢说,我不会说。但是一旦真正地习惯了开口说话,那么成功的喜悦就会成为下一次演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