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自我改造的轨迹与空白

1931年之后,丁玲不再写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她甚至明确提出新小说必须“用大众做主人”,而“不要太喜欢写一个动摇中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因为那只是些“无用的人”,“值不得在他们身上卖力的”。并且,她几乎是最早地提出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所有的旧感情和旧意识,只有在新的,属于大众的集团里才能得到解脱,也才能产生新感情和新意识。所以要产生新作品,除了等待将来的大众而外,最好请这些人决心放弃眼前的苟安的,委琐的优越环境,穿起粗布衣,到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的队伍里去,为他们,同时也就是为自己,大的自己的利益而作艰苦的斗争。”[19]如果说30年代初期,丁玲曾在《水》、《奔》等作品中想象作为革命主体的“大众”,那么从1936年到达延安开始,丁玲无疑已经进入到活生生的“大众集团”中。但有意味的是,伴随着丁玲对大众理解的深入,在《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作品中,莎菲式的主体困惑再度浮现出来。可以说,从表现自我到表现大众,在丁玲本人,这是一种克服现代自我分裂的困境的途径。但是问题似乎并没有终结。作为作家的“我”(《我在霞村的时候》)和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陆萍(《在医院中时》)的出现,又重新带出了莎菲式的苦恼,这是否意味着只要那个作为知识分子(文学家)的自我存在,就无法解决与环境相冲突的苦恼呢?

经历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丁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过去走的那一条路是达到两个目标的:一个是革命,是社会主义;还有另一个,是个人主义,这个个人主义穿上革命衣裳,同时也穿上颇不庸俗的英雄思想,时隐时现。但到陕北来了以后,就不能走两条路了,只能走一条路,而且只有一个目标。即使是英雄主义,也只是集体的英雄主义,也只是打倒了个人英雄主义以后的英雄主义。”[20]事实上这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唯一方式,便是在一种原罪式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中抛弃并擦抹掉这个个人主义自我的存在。中岛碧写道:“但我们很希望知道,既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又不是‘飞跃的革命家’,只是往往‘犯错误’的平凡人怎样能够改造自己,很希望知道,这些平凡人该有的‘自我战斗的痛苦’的内容。将其写出来,这就是知识分子文学家的任务。”因为在她看来,“知识分子文学家”固然是“大众中的一个”,但更重要的是只有他们才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本质和存在形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21]但这样的要求,大约是丁玲没有也不能表现的内容。而这种历史空白的存在,正加剧而非弥合了知识分子与革命的距离。

2005年1月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

[1]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人民日报》1958年2月28日。

[2] 〔日〕洲之内彻:《赵树理文学的特色》,收入《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299—30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钱谦吾:《丁玲》,《现代中国女作家》,上海:北新书局,1931年8月。

[5] 何丹仁(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1932年1月20日《北斗》第2卷第1期。

[6] 何丹仁:《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

[7] 〔日〕中岛碧:《丁玲论》,收入《丁玲研究资料》,袁良骏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8] 〔日〕尾坂德司:《丁玲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收入《丁玲研究在国外》,孙瑞珍、王中忱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9]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收入《丁玲文集》第5卷,第84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

[10] 〔美〕梅仪慈:《不断变化的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收入《丁玲研究资料》,第574页。

[11]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11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 茅盾:《女作家丁玲》,《文艺月报》1933年7月15日。

[13]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第121页。

[14] 丁玲:《我的创作生活》(1933),收入《丁玲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 〔日〕中岛碧:《丁玲论》,收入《丁玲研究资料》,第541页。

[16] 〔日〕尾坂德司:《丁玲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

[17] 冯雪峰:《从〈梦珂〉到〈夜〉》,原载《中国作家》1948年第1卷第2期。

[18] 茅盾:《“革命”和“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19] 丁玲:《对创作上的几条具体意见》(1932),收入《丁玲全集》第7卷。

[20] 丁玲:《〈陕北风光〉校后感》(1950年),收入《丁玲全集》第9卷。

[21] 〔日〕中岛碧:《丁玲论》,收入《丁玲研究资料》,第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