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讲座精华集(历史)
- 《北大讲座》编委会
- 10484字
- 2021-03-27 00:01:52
二、对故宫学的探索
故宫学是2003年10月我在南京博物院成立70周年的研讨会上提出来的。我认为它是以故宫极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概括来说,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有六个方面,包括故宫古建筑(紫禁城)、院藏150万件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历程。当然故宫学的内容还有待讨论,实际上这两年多来我们也在不断地探讨。
1.故宫的古建筑
故宫的古建筑不仅是官式建筑的最高典范,同时融合了各民族的建筑特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雨花阁。雨花阁是故宫建筑群中唯一的藏、汉合璧式建筑,乾隆十四年(1749)修建。这个建筑很重要,是清政府实行“兴黄安蒙”国策的体现。去年我们在英国的展览展出了一批藏传佛教的藏品,胡锦涛总书记就向英国女王介绍,故宫有一大批的藏传佛教藏品。这些文物与当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国家政策有很大关系。藏传佛教的建筑在故宫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雨花阁从外边看是三层,里面实际上是四层,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建造。它是仿造西藏阿里古格托林寺,在国师三世章嘉活佛的指导下,参照藏密四部神殿形式修建的。去年,我还到西藏阿里的托林寺去过,我说雨花阁怎么不像那里的风格?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后来看了有关说明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雨花阁一层的内景,供奉着几个佛像,造像的发髻都十分细腻。旁边三个是珐琅做的坛城,相当漂亮,在西藏也是没有的。还有个重要的佛楼,叫梵华楼。有关梵华楼的画册,故宫马上要出版。这是它的壁画、佛教造像、佛龛。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有条消息,我们和美国的世界纪念建筑基金会定了一个为期10年的1200万美元合作的乾隆花园整体维修项目。现在正进行的是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工程。倦勤斋属于宁寿宫,在紫禁城的东边,是乾隆皇帝为当太上皇时修建的,它的内装修用的是乾隆年间最新的材料与工艺,像双面绣、竹黄等,是故宫内装修最漂亮的一个地方。进了故宫北门以后,穿过顺贞门,再向右就是漱芳斋。漱芳斋是乾隆当皇子时生活过的地方,漱芳斋的戏台是很有名的,曾经不少的京剧名家都在这儿唱过戏,例如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梅兰芳等。溥仪在紫禁城结婚的时候,在这儿唱了三天三夜的戏,花费白银3万余两。乾隆花园是乾隆年代修建的,地方虽小但却构思巧妙。乾隆是有着很高艺术素养的一个人。研究故宫的古建筑不仅仅只包括紫禁城,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明清皇家建筑。故宫古建筑就与朱元璋在老家凤阳的建筑,与南京的故宫,与清代的沈阳故宫都有关系,现在仍是明代的格局,但清代做了很多修建与改建,引进了满族的风格。例如将窗户纸糊在外,包括一些大炕,坤宁宫里边都有。此外,还包括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外八庙,分布在全国的七座收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它们的建筑格式是统一的,而且是统一管理的。所有这些建筑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值得深入研究。
雨花阁外景
梵华楼一层壁画
雨花阁一层内景
梵华楼二层佛龛
倦勤斋内景
漱芳斋戏台
乾隆花园
2.院藏文物
目前故宫博物院有院藏文物150多万件(套),占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藏品总数的1/10。其中一级品有8172件(套),这是按“文化大革命”前的定级标准确定的。按现在的标准,绝对不止这么一些。按当时来算,故宫的一级品已经占到全国一级品数量的1/6。大家会说到了故宫怎么看不到那么多的藏品?我们有个地下库房,有3万多平方米,80万件文物在地下储藏。同时因为比较分散,各个地方展出的藏品也有好多万件,包括宫殿里的一些原状陈列。漱芳斋是我们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后面靠墙摆放的是多宝阁,上边放着瓶瓶罐罐。有人问这是假的吧?我们就说,要用假的可能成本更高,因为我们有的是真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皇帝穿的孔雀翎底珍珠珊瑚绣云龙福寿蟒袍。这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的,世界上只有两件。大家知道,明成化年间的斗彩是很值钱的,10年前一只鸡缸杯,在香港的拍卖价格达到3000万港币。孙先生捐献的文物中光是一级品就有几十件,不是多少个亿能算的。这是展子虔的《游春图》,它是传世的隋代绘画作品。有人也对这幅画的年代有怀疑,怀疑到底是不是展子虔画的。但多数人认为是他的作品。它是我国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这是珐琅彩,珐琅彩是康熙、雍正时期瓷器技术发展高峰的反映。现在,清宫的珐琅彩多数在台湾。
孔雀翎底珍珠珊瑚绣云龙福寿蟒袍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3.宫廷历史文化遗存
这在过去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现在我们认识到故宫的古建筑、故宫的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故宫的院藏珍宝,这三方面是统一的。以“三希堂”为例,“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是据三件书法珍品命名的,从对这些书法作品的品赏题跋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文化活动、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这些是故宫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故宫学要研究的内容。从坤宁宫皇帝大婚的洞房可以看到,它保留了一些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故宫留存的清宫戏装不少于4000件,剧本有10000多册,还有相当多的清末的唱片,现在已经恢复了一部分。过去在清宫,听戏是很重要的文化活动。清宫的太监中有专门唱戏的,另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皇帝哪天点了什么戏、唱了什么戏,档案上都记得清清楚楚。清宫戏曲对京剧的形成、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反映宫廷历史文化的物品,像腰牌、品级山、红绿头签等。腰牌就是当时的出入证。官员觐见皇帝,每人都有一个像筷子一样的木签,写有自己的姓名、籍贯等状况,宗室人员是红头签,其他人则是绿头签。故宫保存有上万件头签,这是引见制度的见证。
展子虔游春图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坤宁宫皇帝大婚的洞房
内务府腰牌
红绿头签
4.明清档案
现在明代档案很少,主要是清代的。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就对宫中档案进行整理,为我们国家培养了第一代的档案人才。应该说中国近代的档案事业创始于故宫博物院。现在的明清档案全国有2000多万件。1980年,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当时分出去的明清档案有800多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拿走的60万件文物中,有38万件是档案。档案对我们研究明清历史有很大的意义,对故宫本身的研究同样非常重要,像内务府、宗人府、銮仪卫等管理皇族及宫廷王府事务机关的档案,对了解清宫典章制度及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前年,故宫出版了一本雍正朝的养心殿造办处档案汇编,在档案里,例如雍正皇帝哪天命人做了一把椅子,这把椅子是个什么样子的,谁完成的,谁来领走的,摆放在什么地方,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有助于研究清宫工艺美术品等。我们还保留了2000多件清代皇家建筑档案及80多个“烫样”,是当时清宫总设计师画的各种平面图和做的建筑模型。有关建筑档案对研究故宫很有帮助,包括这几年我们故宫的古建筑维修,就使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做依据。
5.清宫典籍
武英殿的殿本书很有名。故宫现在保存的书板还有20多万块。还有整套的满文大藏经我们已经将其出版了。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佛经很有意思,它是乾隆皇帝写的一部《心经》。有一年,两广总督把广州光孝寺菩提树的树叶做成纸,写成经书,进献给乾隆,乾隆感到很新鲜。到第二年,乾隆就把这种纸要来,亲自书写佛经。这部书是唐代的《刊谬补缺切韵》,存世仅两部手抄本,一为敦煌出土残本,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即故宫所藏完整一本,它为国内仅存的“龙鳞装”。
大高玄殿内存放的清宫档案
龙鳞装《刊谬补缺切韵》
《御笔菩提叶笺心经并题句》
菩提叶画
菩提叶写经
6.故宫博物院的历程
故宫博物院是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和我们相像,一个是法国的卢浮宫,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一个是冬宫,也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溥仪仍居住在紫禁城内廷里面。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则归民国政府,办了古物陈列所。溥仪在内廷仍然称孤道寡,有人每月还穿着朝服入宫朝见皇帝。内务府一切照旧。社会上进步人士、革命者面对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的逆流,就感觉到必须将溥仪赶出宫去,才能断绝社会上复辟势力的念头。冯玉祥本来正在进行第二次“直奉战争”,突然回京发动了“北京政变”,也有人认为不能称为“政变”,把溥仪赶出了宫,接着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到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有重要意义。它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成立博物院在当时是个新事物,之前有南通博物苑,但那主要为学校服务,地处一隅,对全国没有很大的影响,真正大型的博物院是故宫。故宫成立初期是很艰难的。二次北伐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故宫博物院。故宫为什么选择在10月10日成立?大家知道10月10日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的“双十节”,是国庆纪念日。当时组建博物院的人就讲,谁如果反对故宫博物院,就是背叛民国及民主政体,将建立故宫博物院的意义提到革命的高度。在1928年收归国民政府以后,故宫博物院的地位相当高,直属国民政府,它和行政院、考试院、立法院、监察院等是一个级别,至1933年才归属行政院管理。我到台湾访问时,那边的媒体说你不要介意,我们要把你写成故宫博物院院长兼文化部副部长,如果写成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就把故宫博物院的地位降低了,这在台湾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1928年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包括蒋介石、班禅在内,有一大批人。蒋介石不仅仅是挂名的,他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要求完整地保护故宫,收回被一些机构占用的建筑物,和我们现在提出的口号是一样的。他就让理事蒋介石领衔,第一个签名,蔡元培等也签了。行政院很快就批了。但是实行起来还是很难的,有好多原因。不过,到1948年还是把这件事完成了。
另一件大事就是故宫部分文物的南迁。抗日战争爆发前,为保护国宝,故宫博物院数10万件文物分5次南迁,抗战爆发后又向西迁徙,历时十几年,行程上万里,跨越京、冀、豫、鲁、皖、苏、沪、陕、鄂、湘、赣、桂、黔、川等14个省市,经历艰苦卓绝,文物安然无恙,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决定将故宫内的重要文物南迁,当时挑了13000多箱。开始运到上海租界地,后在南京修了库房,叫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七·七”事变后,这批文物又分三路到西边去,最后都到了四川,一部分在乐山,一部分在峨嵋,抗战胜利以后又全部运回到了南京。从1937年一直到1946年,整整十年时间,这些文物备受颠沛,而故宫的员工也坚守护卫之责,有的家属还在北京。像那志良先生,没工资了,在北京的家人生活困难,给院长马衡写信要请假回去。马衡说你不能回去,我在北京的家还有点东西,拿去典卖了,给你解决困难。那志良就说院长都这么说了,我怎么还好意思走呢?所以大家都是克服困难。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不光咱们中国,欧洲好些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也在收拾它的珍贵的东西,害怕日本打过来。各国都为保护它们的文化遗产做出很大的努力。美国有个人写了本书叫《欧洲的掠夺》,写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的一些努力。
1949年4、5月间,蒋介石逃离大陆时,把近3000箱文物运到台湾去了,1965年在台北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叫做“国立故宫博物院”。从1965年开始,世界上就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我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次,感觉到他们在管理、展示、交流等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大家关心两个故宫中,谁的东西多,或者两家谁的好东西多。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总体数量是我们的多,精品的总体数量也是我们的多。北京故宫的文物现在是150万件,不包括档案,我们的档案800万件在1980年已经交给国家档案局了。台北故宫现在是65万件文物,其中从北京故宫带走的是60万件,包括38万件档案,17万多册书。北京故宫有近20万册的善本,主要是明清抄本刻本,品种、数量众多,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志,还有20万块武英殿的书板,也是相当珍贵的。台北故宫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之中最好的一部,还有大量的宋元善本、珍本。咱们有14万件书画,他们有9000多件。绘画方面,元以前的早期作品台北故宫稍多一点,他们主要是山水画多,我们的人物画多,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等。各个时代最好的书法作品都在我们故宫,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没法和我们相比,包括碑帖在内。清宫藏的碑帖不多,我们的藏品主要是我院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朱翼庵先生捐献的。他的700多件碑帖,充实了故宫的收藏。朱先生是朱文公朱熹的后代,他们一家对国家文物的贡献相当大。他们的藏品中,一部分善本书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部分文物给了他们家乡的浙江博物馆,再就是碑帖给了故宫博物院。我们的瓷器有35万件,他们有两万多。去年我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谈两岸故宫文物的比较。我最近作了一个更为详细的研究与分类比较。当然不是要比较两个博物馆的高下,因为文物是不可代替的,各有价值,都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而且应该说有互补性。
建国后,我们在故宫古建筑维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加强了博物馆的基础建设。从2002年起,故宫开始了一百年来的大修,一百年来从未有过这么大规模的维修。武英殿是我们的一个试点,完成得很不错。武英殿是李自成当了一天皇帝的地方。清军入关以后,太和殿已经被烧得不能办公,摄政王多尔衮就在武英殿办公。1914年古物陈列所就在此陈列展览。如今,经过修葺,这里成为我们专门举办书画展览的地方。康熙年间,因太监没注意,太和殿被火烧了,重建以后,三百多年来太和殿没有大修过。现在故宫太和殿围起来维修,所以好多人就说故宫没什么可看的。我给中央电视台的同志讲,这正是故宫可看的时候,要看维修中的太和殿不容易,三百年都碰不到。
要认识故宫学就要了解故宫文化。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文化整体,不是杂乱的、零碎的、毫无关联的,而是完整的有内在体系的一门独立学科。它的重点与皇家文化有关,但却不同于一般的明清史研究,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建筑史研究。
一年前,我在我们院里讲过一次故宫学,把故宫学与敦煌学进行比较。敦煌学经历了一百多年,故宫学去年是八十年。对敦煌学的性质现在讨论不一,起初是因为在藏经洞中发现了文书,叫敦煌文书,以后逐步扩大到佛窟、壁画、造像,又从丝绸之路延伸到吐鲁番,所以也叫敦煌—吐鲁番学,它是在不断扩大的。故宫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整体,有其内在体系,其重点是与皇家文化有关的。宫廷收藏不是随意收集的,故宫藏了这么多文物,清代就编印了《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文物著录,对书画、青铜器、砚台等都有完整记载。故宫也搞明清史研究,但侧重宫史研究,与一般的明清史研究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联系。
康熙读书像
乾隆古装像
雍正洋装像
慈禧扮观音照片
读书总是高雅的,所以好多皇帝都喜欢画他自己读书的像。乾隆是满族人,这是他的古装像,穿的是汉族的服装,还有乾隆抱着孙子的图画,雍正有西洋的画家画的洋装像,这些画像在英国都展出了,很有意思。皇帝也有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也有天伦之乐,当然他的讲究、忌讳更多一些。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见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再跟大家谈的是帝后书画。故宫有10多万件资料,尚不包括2.6万多件帝后的书画。过去,我们把帝后的书画也都叫做“资料”,不能算文物,因为他们不是画家、书法家。乾隆皇帝是创造力相当丰富的一个人,留下来的书画就有2000多幅,我们一直不把它当作文物。我写了一篇《故宫的价值和故宫博物院的内涵》的文章,认为帝后书画应当算文物。乾隆皇帝不简单,一个人写的诗就有4万多首,与《全唐诗》收录的差不多,当然也有代笔,总的看艺术性不高,但也有些写得感情丰富,他的诗史料价值相当高,纪事性强,他是个艺术修养很高的人。
过两年,故宫要开一个有关书画临摹的学术研讨会。现存的许多古代书画作品都是临摹的,过去不像现在可以复印,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故宫学是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历史、考古、文献、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诸多学科。在研究中,同样要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建筑学、文艺学及与其相关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多学科合作、全方位展开。希望引起大家关注。比如故宫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自行开发的藏品管理系统和古建管理系统,虚拟现实节目,都在全国文保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乾隆绘“仿李迪鸡雏待饲图”卷
乾隆绘“岁朝图”轴
道光书“九九消寒图”
故宫学是一门客观存在的学科,以故宫学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在逐渐扩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今后继续深入打下了良好基础。
下面谈谈故宫学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故宫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建国前,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后、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其中,各个阶段也可以分好几个时期。解放前最辉煌的是从1928年到1933年这段时间。大量的出版物与档案的整理,像文字狱的档案、中外关系的档案,给史学界及其他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引起了轰动。另外就是文物的南迁。第二阶段主要是文物的征集与清理。这期间,征集了大量的文物,再就是内部的文物清理。总体是做得很好的,也是按照程序的。但也有一些教训,比如对宗教画的一律处理就很不当。1954年还处理了一大批皮件,达到10万件,光貂皮就万余件。沈从文先生是负责处理皮货的,就提了个建议,说能不能把貂皮留下。最后决定,貂皮本身没什么意义,每个种类只留了一些作为标本。
我们现在还在进行文物的清理,有时候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我们曾在一个从未打开的箱子里得到了五十多个清宫的枕头。之前,我们只保存了七八个枕头,一下子增加了五十多个。因为某些原因,一部分文物从未彻底清理过。像地毯,过去的三大殿都是铺有地毯的。我们长期都没动过。顾不上动,也是太大不好动。前些年,来了一位英国人,是中国地毯的爱好者,也是地毯专家,要求看宫廷地毯。他是全副武装,戴了防毒面具,因为地毯有虫子,不能穿带毛的衣服。看到明代的地毯,他激动得跪在地上。去年我到英国,他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去看,和我说话都离不开地毯。最近我们和他签订了一个出版中国宫廷地毯图书的协定。我们这方面的资料太多了,却还没有专门研究地毯的。我们的地毯在账的有800多件,不在账的还有500多件。明代的地毯有一批。我们的文物清理任务是很重的。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文物清理,也收回了大批东西,包括地方支援故宫的,以及清宫流失出去的东西。当然故宫也拿出一批文物支持地方的博物馆以及我国的驻外使馆等。故宫博物院50年代很重要的一项业务工作就是恢复原状陈列的展览。溥仪的时候几乎把内廷各个宫殿都动过了。那时朱家溍先生等人就去询问曾在清宫服役过的宫女、太监,包括看资料,弄清宫殿的陈设,使每个宫殿都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状。这本身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宫的发展比较快。我院现有职工约1400名,其中专业人员近500名,高级职称90名。80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马衡、唐兰、罗福颐、陈万里、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顾铁符、徐邦达、王以坤、刘九庵、马子云、单士元、王璞子、于倬云、刘北汜、朱家溍、郑珉中等。如今依然健在的就是耿宝昌、徐邦达、郑珉中先生,其他老先生都已经过世了。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始终位于全国文博行业前列。从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出版的学术著作约有一百多种。
再谈谈故宫学术研究的特点。
故宫的学术研究应从故宫的实际出发,从故宫博物院的实际出发,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的研究。它有博物馆工作的特点,除了学术研究,还有展示宣传以及收藏保护文物的任务。
对故宫的研究,要把馆藏文物、古建筑、宫廷历史文化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孤立对待,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展开,进行多学科的协作。我曾领了几个专家看雨花阁,古建专家就对我说这壁纸是高丽纸,根据壁纸确定年代,搞藏传佛教的人根据佛教造像讲时代特征。所以说,故宫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才会有全面的认识。
在故宫从事研究工作,还要把学术研究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学校恐怕多以文献为主,故宫则不同。故宫是个博物院,要以藏品研究为主,文物研究为主。博物馆研究不同于大学的、社科院的研究,是以文物为主。故宫博物院藏了那么多的古代书画,一些研究人员写的文章并不多,但有些并不太长的文章,可能丰富或纠正艺术史的一些内容。我们2003年买了一幅隋人书写的《出师颂》,花了2200万元,上有“晋墨”二字,拍卖公司宣传是晋索靖的字,我们认为不是,根据是什么?当然有好多理由,但是写“晋墨”二字的纸是明代的,说明是后人写的,宋代已鉴定为“隋贤书”。纸张是不是明代的,凭图片是难以辨别的,我们有实物,是可以仔细研究的。这就是博物馆研究的优势。前年,日本来人找我们问故宫有没有明清时期琉球的相关文物,我们通过认真研究,仔细查找,在藏品里居然找到了一批琉球当年的贡品。葡萄牙去年办展览,我们也找到了几件文物。我们办的玻璃展,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档案,还用了罗马教廷的一些档案,提升了业务工作的质量。
再一个是研究与传承结合。故宫的好多东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我们的古建筑维修。官式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典范是故宫。去年,国际上有专家看了故宫维修,在联合国教科文的世界遗产会上说故宫改变了原来的风貌,琉璃瓦太亮。我们就把一些专家请到故宫来看,对他们说新烧的琉璃瓦,肯定光亮,火气大,有个沉淀的过程,几年后色彩就凝重了,就会和原先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琉璃瓦主要是中国在用,中国也多用于皇宫,世界遗产的这些专家不是搞中国古建筑的,所以他们不清楚这点。这次故宫的古建维修,我们就要邀请一批国外专家来看看,希望通过故宫维修的实践来总结中国官式古建筑维修的一些规律。我们现在重视通过学校进行现代化的人才的培养,搞规范化的教育。不过,有一些方面还需要师承制。年前故宫有几个老的高级技工,每个人招了一两个徒弟。例如裱画,高手到底不一样,裱画的人很多,但真正裱好就不容易了。这其实也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故宫也有这方面传承的责任。
此外,我感觉到故宫学的提出有其必然性。故宫博物院成立八十年以来应该说一直就有故宫学,但尚属自发的,八十年后我们明确认识到这是一门学科。我提出故宫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观点,是受鲁迅先生的启发,大家看到印发的资料了。我是中国鲁迅研究会的会长,鲁迅在1927年就谈魏晋的时代是中国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段,在魏晋时期,包括曹丕都写了《典论》,出现了一些文学理论著作。有了文学创作的实践才能产生文学理论,有了理论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文学的发展,所以是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段。同样,没有这八十年的实践就提不出故宫学;有了八十年的实践而不提出故宫学,故宫的研究就会停滞,适应不了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故宫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它的提出是必然的,但提出的时间,由谁提出,则具有偶然性了。
我简单谈谈故宫学面临的机遇。
一是清史编纂。前几年有13位国内的清史专家,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编撰清史,当然清史编纂也不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从解放初就一直有人说要编清史。这13位专家中有两位是故宫的专家。一个是我们原来的副院长朱诚如先生,一个是我刚才说过的朱家溍先生。我是国家清史编纂领导小组的成员。其实我对清史也不懂,忝列其中,是沾了故宫的光。因为故宫对于清史编纂是很有作用的,当然我们要做好服务,要为清史的编纂服务。清史编纂对故宫学本身又是个推进,故宫学的许多成果也能用到清史里边。清史编纂这么一个十年的大工程,对故宫学的研究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二是百年来的故宫维修。2020年,即故宫建成六百周年,到那时,故宫维护要转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次维修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此外,文物的清理也在推动我们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这也是难得的机遇。
三是全社会对包括故宫在内的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去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社会各界、各家媒体对故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让我们深感保护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艰巨性,这对我们是有力的促进。
我再谈谈提出并确定故宫学的目的。
总的来说,将不断推进对故宫的综合研究,努力挖掘故宫文化的深邃内涵,具体来说有四点。第一是把故宫作为一个大文物来看待,弄清故宫学的学术覆盖面及其内涵,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所处的层面,在学术视野上解决点和面及面和体的关系,这是对具体研究者来谈。第二是使流散海内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有个学术归宿。它们的文化精神仍然是故宫学的一部分。特别是我们在台湾的这一批清宫旧藏文物。这几年在我们的努力下,两岸故宫虽然没有建立制度化的、公开的联系,但学术上的交流是在发展的。我曾在一个场合说道,两岸故宫是隔不断的,因为两院的藏品具有互补性,都是清宫的文物,弘扬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两院都是在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从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从故宫本身的研究来说,也不可能人为地割断。即使有,也只是一时的。它的联系是隔不断的,前几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上任后曾给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台北故宫一个人来北京故宫看文物。因为她研究的课题需要看北京故宫所藏的一些藏品,我们给予支持。以后我们一直有书信来往,也试图在八十年院庆的时候两家能有大的动作,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办成。提出“故宫学”以后,我们一位副院长到台湾去,我就让他跟石院长说一下,我们要成立一个古书画研究中心及一个古陶瓷研究中心,得到了海内外古书画、古陶瓷专家的支持,希望倾听他的意见。石院长就说这是好事啊,我们也参与。我们这两个研究中心各聘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位学者做客座研究员,他们很愉快地接受了聘任。我们的院刊也发表他们的研究文章,他们的学术期刊也发表我院人员的文章。故宫在两岸交流中,在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第三是增强全社会对包括古建筑在内的各种故宫文物的保护意识。第四是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和提高对故宫的总体认识。
故宫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由它研究对象的博大精深决定的,是由故宫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从已发布的研究成果看,许多都是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明清史的重大课题。故宫学又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明清档案学等多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