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比较体育研究的现代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较体育研究作为体育科学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被人们所重视。伴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也逐渐走出教育领域的局限,比较体育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开始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中叶至今。

一、历史背景

(一)体育问题具有国际性

体育的现代化、全球化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对体育本身的认识,将其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把握;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又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比如原来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学校体育如何使学生身体均衡发展,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竞技体育如何培养高级运动员,大众体育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如何制定最优化的管理体制,此外还有国际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差异性的问题等。这些都开始成为世界各国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人们将体育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进行研究,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现象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平台上来研究,同时要求能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用于借鉴指导正确的比较,从而使比较体育研究作为历史性的任务被确定下来。

(二)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拓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各主要体育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化学等体育学科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现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比较体育研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研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需要指出的是,与这些相关学科不同的是,比较体育强调的是把体育作为一个系统,置于社会文化大系统之中,进行体育系统的结构、层次对应的比较,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化的,而其他学科则未必如此。与联系密切的体育史相比,二者可以说是相对分工,体育史侧重于同一系统时间的纵向比较,而比较体育侧重于同一时间,尤其是现代的多系统空间的横向比较。

二、研究代表

(一)学术专著

这一时期关于比较体育研究的学术著作大量涌现,第一,体育史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这方面的代表作有:1953年,范达伦和贝内特出版的《世界体育史》,该书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体育历史发展进行了简略的比较描述;1961年,法国人塞伦编辑出版的《体育、运动和世界》,书中涉及42个国家的体育状况;1968年,美国的范第安和尼克松,出版了《今日世界的健康、体育和娱乐》,涉及26个国家的体育状况;等等。

第二,在进行历史回顾的同时,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问题调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6年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调查。国际卫生、体育、娱乐理事会在1963年公布了第二次调查的结果,并编成《学校课程的体育》《体育教师的培养》和《体育教师的地位》三部专题报告,这些调查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从1966年开始,美国学者约翰逊陆续编辑出版了《世界学校体育》专题报道丛书,由不同国家的学者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体育进行了描述。

在此基础上,1975年,美国的贝内特、澳大利亚的豪厄尔和以色列的西姆利出版了《比较体育与运动》一书,第一次系统梳理了比较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目前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书中运用专题比较的方式,对35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与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针对性的对比分析,并根据其社会背景进行了评价和说明,揭示了世界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各个国家、地区体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后,1979年,豪厄尔夫妇和托海依夫妇编辑出版了《比较体育方法论》一书,为比较体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这个时期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比较体育的介绍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熊斗寅、曹湘君等人于1981年年初在《体育报》上发表了可能是我国第一篇有关比较体育的介绍文章。在第五届国际比较体育报告会上,我国学者熊斗寅和任海分别作了《各国体育科研体制的比较研究》和《中国、美国、加拿大青少年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和赞扬。

(二)学术论文

除了学术专著,这一时期关于比较体育研究的学术论文也大大增加,涌现出一批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的年轻学者。许多毕业生开始从事比较体育的研究,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专题性文章。

具有代表性的博士论文有:布鲁纳1970年完成的《对不列颠、西德、加拿大业余体育运动的中央集权的比较分析》,塞莫特克1970年完成的《一个理论模式的发展:分析国家政府介入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对加拿大的适用性》,诺姆伯格1972年完成的《爱沙尼亚的体育和运动》。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1967年福斯特写的《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体育大纲的比较》,莫里森1967年写的《比较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等。

(三)相关课程

随着比较体育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比较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一些学者就开始了比较体育的教学,如1948年美国春田学院的基得斯,1955年美国宾州大学的劳扎尔和1956年英国的安托尼等。60年代,比较体育作为大学课程真正开展起来。1963年范第安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65年豪厄尔在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分别开设了比较体育课程。此后,这两个国家的许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1979年,据豪厄尔报道,美国已有54所大学开设了比较体育这门课程。据波莱的调查,在加拿大的35所大学中,也有17所学校开设了比较体育课程。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约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比较体育课程。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体育发展状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体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自己的文化范围内开展对本国体育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大学内开设比较体育的课程。

(四)学术组织

与以往比较体育研究主要依托于其他体育组织不同,从这一时期开始,比较体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组织。最早的国际性的比较体育学术会议是美国的健康体育休闲协会于1967年主办的、以讨论比较体育为目的的华盛顿大会。1972年,英国又举办了比较体育专题研讨会议。1978年12月29日,以色列文盖特大学举行了首届国际比较体育研讨会,尽管当时只有11个国家的13名代表参加会议,但这次会议却成为比较体育研究独立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会议之后,成立了国际比较体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简称ISCPES),并由该学会编辑发行了国际性的比较体育期刊《比较体育杂志》。随着专门的学术组织的成立、学术期刊的出版、学术会议的定期召开,比较体育研究构建起新的学术平台,使得学术交流更频繁、更深入,从而使比较体育研究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举行了第二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报告会,与会学者增加到141名,学会会员达到250人,分布在25个国家。此后,198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1984年在联邦德国马朗特、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1988年在中国香港、1990年在英国伦敦、1992年在美国休斯敦、1994年在捷克布拉格、1996年在日本东京、1998年在比利时鲁汶、2000年在澳大利亚阳光海岸、2001年在加拿大温莎大学、200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2004年在加拿大、200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2008年在中国澳门等地先后举办了16届国际比较体育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比较体育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比较体育研究的现代发展。

【拓展阅读】

国际比较体育暨运动学会第16次年会概览

2008年7月22日—26日,中国澳门举办了国际比较体育暨运动学会第16次年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学者围绕“全球融合:体育与运动新纪元”的主题展开了对话。

此次大会的主办方是国际比较体育暨运动学会(ISCPES),大会围绕以下主要议题展开讨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全球发展,大型运动盛会与社会影响,运动历史、传统竞赛与民族体育,社会、种族、性别与体育,运动教育学与体育教学,体育教育改革、课程发展与青少年运动,领会教学法与游戏教学,运动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运动理论与运动及体育比较研究等。总之,此次大会的议题相当广泛,但又不乏对当前体育研究热点问题的关注,同时强调比较体育的独特视角性,更鼓励多元文化的沟通与对话。

国内外知名学者的演讲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的Roland Naul教授比较了中国两次奥运会申办报告(1993,2000)中有关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对中国在奥林匹克教育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Richard Light教授以布尔迪厄的践行理论为框架分析了青少年体育中“运动、身体和学习”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了他着力推广的“理解式球类教学法”。英国拉夫堡大学的Joseph Maguire教授以民族认同为切入点,对英伦三岛不同居民的民族认同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全球化背景中体育是如何形成和消解英格兰民族性的。此外,中国暨南大学马明达教授关于如何重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剖析、中国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关于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回顾,引起了与会者尤其是国外代表的广泛关注。

转载自《体育学刊》2008年第9期

三、主要特征

(一)研究的独立化、系统化发展

经过早期探索,比较体育研究在这一时期逐渐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知识框架,作为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逐渐独立出来,朝着学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关注比较体育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一系列专门化的学科建设陆续展开,包括成立学术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发行期刊、出版专著、开设课程等,逐渐建立起比较体育的学术共同体,从而确立了比较体育研究在体育学科中的地位。

(二)文化视野下的体育比较

随着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深化,比较体育研究的内容已经从最初的体育教育现象扩展到现代体育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扩展到将体育置于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从国别间的比较扩展到不同文化间的体育比较。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体育的融合,如何发展多文化体育模式,成为比较体育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

(三)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更加深入

随着比较体育研究的深入,对相关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学者们一方面开始广泛引进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如强化应用各种科学性方法,特别是量化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程序化;另一方面开始建构一种能够适合于体育研究的系统方法论体系,用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全球化的视野分析不同国家地区的体育形态。在以往描述、分析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对不同体育形态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的要求,以推动相关体育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

四、发展趋势

从总的趋势上看,比较体育研究已经从比较教育的领域中脱离出来,初步走上了具有自我特色、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如下三个趋势。

(一)学科的理论化、范式化

就目前而言,比较体育是否可以称得上一门独立的学科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在本书中称其为比较体育研究而不是比较体育学。究其原因,在于比较体育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尚缺乏标准的研究范式,常常出现概念混乱、定义不清、研究无序等现象,对于比较体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探讨。因此,比较体育研究自身的学科建设、研究模式的规范化将成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内容的层次化、多元化

由于现代体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日益加深,比较体育研究的内容也需要随之不断拓宽研究范围,深入研究层次。一方面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的那种将单一国家体育进行比较研究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视野下的体育比较研究为基本框架,各文化形态间的体育比较将成为热点;另一方面随着一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体育发展差异日益加大,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另一重点。此外,研究的内容将突破体育的可比性界限,不仅要研究具体的体育现象,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传统观念、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地理条件、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等制约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背景,从不同的层次揭示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

(三)方法的多样化、综合化

比较体育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要求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因此广泛引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比如借鉴社会科学中的区域研究法、问题研究法、假设验证法、结构功能比较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引用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将原本相互独立的方法综合运用到具体的比较体育研究中,比如定量与定性的比较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的比较相结合,使其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研究方法的理性重构。只有学科内部形成自身的方法论时,才意味着学科发展的真正成熟,比较体育研究自身的方法论构建亦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