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利教授追思会发言

蔡洪滨[1]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好:

刚刚我们回顾了朱老师人生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听到最后他的讲话视频,很难相信朱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个月了。想到这点,心情很复杂,很难受。受厉老师委托,我先念一下他为朱老师写的悼念词《南歌子·悼念朱善利同学》:“永记师生谊,相交兄弟情,追思往事泪难停,三十一年一晃似流星;院务精心注,教书尽力倾,学风树立悄无声,离去匆忙病榻再叮咛。2015年9月22日。”

三十几年来,朱老师和厉老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和朱老师应该说也是亦师亦友。我是1988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宏观经济运行方向的研究生。来到学校以后,就知道系里有一位青年才俊——朱善利老师。不过当时他正在国外。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我去上海复旦大学的福特班读了一年,回来以后忙着出国。朱老师当时受政治风波的影响也没有教课。所以那时我和朱老师,有交集,但没有太多的交往。2005年我到光华任教,在我回国的过程中,当时主持学院工作的朱老师起到很大的作用,帮我下定了决心。回来之后,因为在国外待的时间比较长,对国内的情况不熟悉,对系里和学院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朱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刚才看到的这些照片里,有一些是朱老师在外地调研的情景。我还记得有几次和朱老师一起去调研,对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一路上他给了我很多指点。

刚刚看到朱老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已经再版了好几次,让我想起了印象非常深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朱老师说这本教科书又要再版,他想加一些微观经济学的最新内容,是关于拍卖理论的,关于这些最前沿的理论,朱老师的理解和把握也是非常到位的,但是,因为正好是我的研究领域,所以让我帮着看一看、提提意见。我就拿来书稿读了一遍,发现已经写得非常好了。作为一本教科书,非常全面、准确,主要内容都覆盖到了。但是每次再版时,朱老师总会加入最前沿的东西。这件小事,让我感受到朱老师对于学术和教学的严谨和不倦的追求。

五年前,学院换届之后,请朱老师做光华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在工作上有了更多的交往。尤其在学术评价上,我们一起讨论交流得非常多。朱老师为人正直、公正,对于原则的坚持,在学术评价上,体现得非常彻底。学术评价对任何一个学术机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极其重要但又是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国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因素起到一定作用,并且学术评价的制度和文化建立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主持学术评价的老师能够起到维护制度和坚持原则的作用。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非常难。但是就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朱老师的品质和做人方面最可贵的地方。对于学术评价,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和判断,但是没有看到在任何一件学术评价工作上,朱老师夹杂了个人好恶、关系亲疏和偏见等等,都是就事论事,非常公正、客观地从学院、从学术评价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几年来,朱老师人品的伟大,在他做学术委员会主任时的工作上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也正是如此,光华的学术评价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

朱老师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非常平和、客观、公正、理性,但是接触多了,你也会发现他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只是他对于感情的表达不同,颇有古代士大夫君子之风。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让我看到朱老师的另外一面,感受到他对于家人深深的关爱。

有一次,我正好和朱老师在办公室商量事情。那段时间方老师好像身体有点状况,肝上有个小阴影,当时结果还不是很清楚。谈话中,朱老师非常担心,对我有感而发,说:“我和方老师一辈子,还没有真正对她有足够的关心,等她身体养好了,我一定要带她去旅游。”说这些话的时候,朱老师两眼含泪,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平时朱老师一向给人以临危不乱、冷静理性的形象,而那个时候的感情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让我很感动。另一件事,是朱菘结婚的时候。朱老师在宝贝女儿出嫁时,又是喜悦,又是不舍,讲话中语带哽咽,那个场景也令我难忘。

所以与朱老师接触多了,会发现他其实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作为学生,他对厉老师无比的忠诚和尊敬,这种感情并不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而是对厉老师道德文章的认同,希望继承和发扬厉老师的学术思想,对学院和经济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对年轻的学生和晚辈,他非常宽容、极其关爱、无私帮助;对家人,他又充满深深的感情和爱。

朱老师对自己非常自律,对个人的利益和好处从来不会去要求、去争取,而永远是把组织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从刚才的一些照片中可以看到朱老师住院期间的一些情况。生病期间,他仍然多次和我说到对系里和学院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而每次当我问到朱老师,需要哪些帮助,我们能做些什么的时候,他总是说:“没有,这事我都能解决,你们忙,学院的事很多。”他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要求。而且不仅在生病期间,从我认识他以来,我们之间的交往,我找他的事,或者他找我的事,好像永远都是公事,没有一次是因为朱老师自己有什么事需要学院里帮他解决的。当我找他,需要他为学院事务出力,比如做主持或者出席活动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不。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中始终能够做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是极其难得的。

今年是光华成立三十周年,此时我们失去这样一位好同事,这样一位光华的初创者,这样一位对光华做出重要贡献的师长,确实让我们感到非常沉痛。对于学院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对于我们每一位了解朱老师的同事来讲,这是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损失并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师,而他本来能为学院做更多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大的损失在于,如果你身边有朱老师这样的人,他就能成为你内心力量的一股源泉。因为我们每个人,碰到困难都可能会退缩、彷徨;当你面对利益难以割舍的时候,当你内心挣扎的时候,如果你的身边有更多像朱老师这样的人,他们的榜样,他们无形的影响,对于我们内心的强大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院来说,光华这三十年来,风雨兼程,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在座的很多同事、学生、校友都见证了这段辉煌的历程。回顾这三十年,光华最大的发展动力,是我们逐渐在北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对事业的热爱,对学院的认同和凝聚力,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努力把光华发展得更好的信念。 三十年之后,我们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未来的发展之路不会平坦。但是不管我们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我们应当记住朱老师最后讲的这句话:“希望光华,永远光耀中华。”我们对于朱老师最好的纪念,就是实现朱老师最后的嘱托,持续地发扬这种光华精神,把光华办得越来越好,让光华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告慰朱老师在天之灵。

谢谢大家!

2015年10月17日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