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类型分析

生态文明发展类型重点研究的是各省份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但各省份的发展状况是与其基础水平密切相关的,不可忽略其生态文明的基础水平而孤立地谈发展。本章主要结合各省份生态文明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将三十一个省份分成了领跑型、追赶型、前滞型、后滞型和中间型五个类型。在划分类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各省份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具体表现,分析各自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划分

生态文明发展类型是根据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得分来进行划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使用绿色生态文明指数[1](GECI 2016)表示,生态文明发展速度使用2016年相对于2015年的总体进步率表示。表2-1为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分、等级和类型。

表2-1 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分、等级及类型

说明:基础水平的上下分界线为58.50和55.82;发展速度的上下分界线为6.35和4.79。

由表2-1和图2-1可知,领跑型包括重庆、云南、福建和湖南四个省份;追赶型有新疆、内蒙古、安徽、湖北、山东、山西、河南、宁夏和河北九个省份;前滞型包括西藏、海南、江西、浙江、青海和四川六个省份;后滞型包括辽宁、江苏和天津三个省份;中间型包括广东、广西、北京、贵州、吉林、黑龙江、上海、陕西和甘肃九个省份。

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具体划分规则和命名过程如下:

1.计算分类所需的基础值

计算各省份的绿色生态文明指数、总体进步率以及各自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确立分界线和划分等级

将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得分按照“平均值+0.2个标准差、平均值-0.2个标准差”分为三个等级,即指标得分大于“平均值+0.2个标准差”的省份为第一等级,赋等级分3分;得分介于“平均值-0.2个标准差”和“平均值+0.2个标准差”之间的省份为第二等级,赋等级分2分;得分在“平均值-0.2个标准差”以下的省份为第三等级,赋等级分1分。由此,可以根据等级分的组合来确定各省份的发展类型。

图2-1 2016年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分布图

3.分类和命名

①若某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相对较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即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等级分均为3分,则为领跑型省份。

②若某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相对较弱,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即基础水平等级分为1分,发展速度等级分为3分,则为追赶型省份。

③若某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水平相对较好,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即基础水平等级分为3分,发展速度等级分为1分,则为前滞型省份。

④若某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均较慢,即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等级分均为1分,则为后滞型省份。

⑤若某省份的基础水平和总体发展速度特征不太明确,但只要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有一个等级分为2分,则为中间型省份。

二、领跑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重庆、云南、福建和湖南四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等级分均为3分,说明这四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基础相对较好,发展也较快,所以被称为领跑型省份。领跑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见表2-2。

表2-2 领跑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

说明:各二级指标和总体发展速度用2015—2016年的进步率(%)表示,基础水平用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 2016)表示,下表类似。

分析领跑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速度各二级指标可以发现,本类型四个省份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方面表现较好,尤其是排放减害方面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全国平均速度,但是四个省份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进步较小(图2-2)。本类型各省份具体情况分析如下(表2-3):

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水平较高,总体发展速度也较快。其四个二级指标表现差异较大,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个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全国平均值,但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表现较差,降速分别达0.46%和6.46%,在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方面还需加大力度。重庆的环境改善进步较大,发展速度达到18.7%,排在第五位。资源节约各三级指标中,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38.28%,排在第三十位。表现最好的领域是排放减害,排放减害领域各三级指标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减排进步速度分别达55.44%和55.73%,均排在第二位,大气污染物排放进步速度也都在20%以上,其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减排明显。重庆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必须要以提高综合生态效益为重点,加强绿化造林建设,加强矿山开采的生态监控和矿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图2-2 2016年领跑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表2-3 2016年领跑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单位:(%)/名次

说明:由于森林面积和质量的相关数据每五年更新一次,2015年和2016年没有变化,因此,两项数据为空值,湿地资源数据的情况类似。参与实际运算时,按照不变计算,后表同。

2015年度云南就是领跑型省份,2016年度又保持了领跑的势头,四个二级指标中,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领域进步较大,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进步明显,从2015年度的二十一位跃升到2016年度的第五位,其污染物排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保护领域中,云南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都有小幅下降。环境改善领域中,地表水体质量有明显改善,优于Ⅲ类水质河长增加率为6.12%,位列第九位,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退步明显,均排在第二十七位。这说明云南能够连续保持领跑势头主要得益于其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两个方面的贡献,云南省一定要再接再厉,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全面构建环境质量目标、法规制度、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监管执法、保护责任和保障能力建设“八大体系”,在建设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取得重大突破。

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比2015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四个二级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排放减害领域进步最大。生态保护领域中,福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2.71%,排在第三位,进步较大。资源节约领域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进步相对较大,发展速度为6.87%,从2015年度的第三十位跃升到2016年度的第三位,福建要继续做好资源节约方面的工作,提高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另外,福建在水体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方面也持续发力,使得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总体上提升了福建的发展速度。福建省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但要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把现有能耗和排放降下来,还要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动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综合防控,建设好一个清新的福建。

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不错,四个二级领域发展进步都较大。从各三级指标来看,湖南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2.72%,排名第四位,说明湖南在城镇化过程中,也一直在坚持绿色发展。环境改善领域中,湖南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发展速度为14.59%,排名第十一位,农村卫生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为8.57%,位列全国第六位。资源节约领域中,湖南的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有很大提高,达10.4%,排名第三位,其他各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湖南省要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加大力度,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并从节能、节水和节地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政策,以推动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发展。

三、追赶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新疆、内蒙古、安徽、湖北、山东、山西、河南、宁夏和河北九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水平与其他各省份相比较弱,但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称为追赶型省份。追赶型省份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见表2-4。

表2-4 追赶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追赶型省份的总体发展速度是五个类型中最快的,远超全国平均速度,从二级指标来看,其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进步最大,其中宁夏、新疆和内蒙古是表现最好的三个省份,宁夏和新疆的总体发展速度都超过了10%(图2-3)。各省份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表2-5,2-6):

2016年度新疆总体发展势头强劲,四个二级领域表现也都进步较大,尤其是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三个领域都表现较为抢眼。生态保护领域中,新疆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1.74%,排名第五。环境改善领域中,新疆的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农药施用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农药施用合理化排名第一。资源节约领域中,其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和城市水资源充分利用提高率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分别为22.48%和60.38%,排名第六和第一位,说明新疆在水体质量改善和水循环利用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排名倒数第一位,说明新疆的能源消耗比较大,新疆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对能源利用的管控。

图2-3 2016年追赶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内蒙古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弱,但2016年度发展速度持续加速,尤其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方面表现较好,进步速度远超全国平均值,但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两个领域表现欠佳。具体到各三级指标可以发现,环境改善领域中,内蒙古的空气和水体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进步速度达17.65%和43.49%,分别位列第七和第二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位列第一,但内蒙古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明显乏力,农药施用合理化降速明显,为-3.77%,位列第三十位。资源节约领域中,各三级指标降速明显,表明内蒙古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加大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内蒙古在排放减害领域进步明显,其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整体上提高了内蒙古的发展速度。总体来说,内蒙古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必须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区域内林地、耕地、草地、水资源、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的发展,减少城镇化、工业化对区域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过度开发水资源,节约能源,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排放,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安徽省的四个二级领域发展较为均衡,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到各三级指标来看,安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0.83%,排名第五位,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都有明显改善,进步速度分别为19%和12.91%,分别排名为第四和第五位,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也较好,分别排名第七和第八位。安徽还需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提升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并且还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完善绿化配套,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还要节约利用水资源,建设海绵城市,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物排放,促进整体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

表2-5 追赶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1) 单位:(%)/名次

湖北省的发展速度较2015年度有所提升,四个二级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进步最大。生态保护领域中,湖北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3.27%,位居第一位,进步较大。环境改善领域的各三级指标也都表现较好,空气质量、水体质量进步速度分别为17.92%和8.45%,位居第六和第八位,农业面源污染也得到较好的控制,其中化肥和农药施用合理化分别为2.21%和2.37%,全国排名第四和第八位,城市和农村卫生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资源节约领域进步也较大,其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分别为6.87%和2.07%,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五位,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降速明显,为-11.61%,排名二十四位,说明湖北在废物综合循环利用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湖北在排放减害领域进步也比较快,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效应优化各三级指标都排名比较靠前,发展速度处于中上游水平。湖北省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发展和消费可再生能源,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山东2016年度生态文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四个二级领域中,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都有较大进步。环境改善的三级指标中,空气质量和地表水体质量改善进步很大,分别为13.26%和27.95%,位居全国第十二和第三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进步也比较明显,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控制排名比较靠前,位居全国第七和第五位。资源节约方面,山东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有一定的退步,为-3.4%,排名第二十一位,山东省还要加大力度,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水资源,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保护好水资源和水环境。

山西省生态文明基础较弱,但是近三个年度发展速度一直较快,都处于追赶型,2016年度山西省四个二级指标的表现差别较大,生态保护领域一直稳定发展,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进步明显,远超全国平均值,但是资源节约领域有明显的退步。具体到各三级指标分析,在生态保护领域中,山西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均有积极进步,进步速度分别为0.03%和0.12%,均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环境改善领域中,农药施用量还需严格控制,其他各项指标都有一定的进步,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山西在资源节约领域表现最差,其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降幅较大,分别为-21.87%、-14.98%,均排名全国第二十七位。山西在排放减害领域表现最为抢眼,其水体污染物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都控制得较好,尤其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明显,分别为52.73%和51.91%,均位居全国第三位。山西在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河南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弱,2016年度发展速度有较大提升,环境有一定的改善,排放减害领域发展速度为30.15%,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是四个二级指标中进步最大的领域。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空气质量改善和地表水体质量改善情况分别排在全国的第十六和第十位,农药施用控制方面有一定的改善,排在全国的第十二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进步较大,排名第八位,但是河南还需加强控制化肥施用量和农药施用量。资源节约领域中,河南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和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都进步较大,发展速度分别排在全国的第十二、第十四和第六位,但是在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方面退步明显,为-5.04%。排放减害领域中,河南的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较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效应优化分别为46.42%和47.17%,均排在全国的第四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效应也都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河南省还要尽快补齐短板,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宁夏和河南的情况比较相似,都属于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弱,但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类型,宁夏和河南2015年度都是后滞型省份,通过努力2016年度成为追赶型省份。2016年度宁夏的四个二级指标表现的差异较大,其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进步较大,远超全国平均值,但是资源节约领域退步比较明显。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地表水体质量改善进步速度为194.4%,位列全国第一位,是提升宁夏环境改善领域整体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资源节约领域中,宁夏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为-3.29%、-9.55%和-21.61%,分别位列全国的第二十九、第二十三和第三十一位,是导致宁夏资源节约领域降速明显的主要因素。排放减害领域中,宁夏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变化进步最大,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应优化均排在全国第一位。宁夏必须要在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上多花功夫,提高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水平。在环境改善领域,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河北的四个二级领域发展速度差异不大,其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发展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值,只有生态保护领域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速度。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河北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有退步,分别位列全国的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五位。环境改善领域中,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进步速度达28.86%,位列全国第一位,农药施用合理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进步明显,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三和第二位。资源节约领域,河北的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进步明显,分别为23.71%和29.41%,位列全国的第三和第二位,但其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却退步较大,排名倒数第三。排放减害领域,河北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较好,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和烟(粉)尘排放效应优化进步明显,分别为27.71%、30.69%和31.99%,位列全国的第二、第一和第四位,但是其水体污染物排放却管控乏力,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效应优化分别排在全国的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位。河北省要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表2-6 追赶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2) 单位:(%)/名次

四、前滞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西藏、海南、江西、浙江、青海和四川六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明显高于基础水平的上分界线,发展速度明显小于发展速度的下分界线,说明这六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较好,但是发展却较为缓慢,称为前滞型省份。前滞型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情况见表2-7,2-8,2-9。

从前滞型省份各二级指标来看,其类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尤其是其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方面退步较为明显,其中海南和青海的资源节约表现最差,但是青海和四川在排放减害方面进步较大(图2-4)。

表2-7 前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

图2-4 2016年前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西藏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高,但其发展速度却相对较低,从四个二级领域来看,西藏在资源节约领域有较大进步,其他三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西藏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有一定的下降,排在全国的第二十八位,环境改善领域的几个指标排名也比较靠后,大部分指标都排名较靠后。资源节约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西藏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为43.15%,排名全国第一名,显示出西藏在废物综合循环利用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排放减害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西藏的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效应优化排名较靠后,西藏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改善当地能源消耗结构,从而减少水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表2-8 前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1) 单位:(%)/名次

海南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一直不错,但是近三个年度一直属于前滞型省份,其发展速度一直相对较低。2016年度,海南的四个二级领域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领域有微弱退步,资源节约领域退步较大,只有排放减害领域有较小进步。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海南的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是其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退步明显,为-8.76%,排名全国倒数第一,海南省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完善其配套绿化设施,坚持绿色发展。资源节约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为19.49%,位列全国第三位。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96.87%,排名倒数第一,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南省地下水补偿存在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严惩地下水超采,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江西近两个年度发展速度一直相对较低,属于前滞型省份,其生态保护领域有较小退步,另外三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进步速度相对缓慢。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减少,发展速度排名全国倒数第一。资源节约领域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有明显进步,为22.7%,位列全国第五位。排放减害领域水体污染物排放效应优化排名倒数第三位,需要加以重视,大气污染物排放虽有进步,但是排名还是比较靠后,江西需要多方发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表2-9 前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2) 单位:(%)/名次

浙江的四个二级领域发展比较均衡,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进步速度都相对较缓慢。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0.65%,排名全国第六位,还需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较大成就,化肥和农药施用合理化改善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和第三位,但是其他几个三级指标全国排名较靠后。资源节约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22.36%,排名全国第七位,进步较大,但是浙江的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却较低,排名第二十六位,浙江省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加强水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排放减害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水体污染物排放效应有所减弱,大气污染物排放效应有一定进步,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浙江省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大陆地和海洋污染物的治理力度。

青海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高,但2016年度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四个二级领域中表现最好的是排放减害领域,发展速度为26.98%,远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是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表现较差,尤其是资源节约领域,青海的发展速度为-10.56%,远低于全国平均值。生态保护领域,青海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5.61%,排名全国第三十名,随着青海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建的城区绿化配套没有跟上,所以导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下降。环境改善领域,青海的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合理化排名倒数,需要加以注意。资源节约领域,青海的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明显,位列全国第七位。排放减害领域,青海的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效果明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应优化发展速度为39.32%和38.01%,分别排名全国第六和第七位,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也有一定的进步,需要继续保持。

四川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较高,2015年度为领跑型省份,2016年度生态保护领域有一定进步,但是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领域发展速度比2015年度下降明显。2016年度转变为前滞型省份。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3.04%,排名全国第三名,是生态保护领域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改善领域各三级指标都有一定进步,其中进步最大的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为4.52%,排名全国第八位。资源节约领域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29.11%,排名全国第二十八位。排放减害领域的各三级指标中,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效应有一定进步,但需加大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五、后滞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辽宁、江苏和天津三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明显低于下分界线,这三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弱,发展速度也跟不上全国平均速度,被称为后滞型省份。后滞型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情况见表2-10,2-11。

表2-10 后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各二级指标来看,后滞型省份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个方面的进展与全国均值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值得欣喜的是,三个后滞型省份在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表现甚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图2-5)。

图2-5 2016年后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2016年度辽宁的生态文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各二级领域发展速度也都在1%左右,需要全面地增强各领域发展。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分别为0.38%和0.37%,分别位列全国第八和第九位,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环境改善领域,辽宁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城乡卫生状况都有一定的成绩,排名在全国的中上游水平,资源节约领域,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退步较大,需要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江苏的总体发展速度在后滞型省份中是最高的,从四个二级领域来看,其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两个领域在后滞型省份中是进步最大的,但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两个领域发展却是后滞型省份中进步最小的。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江苏的地表水体质量状况退步较多,为-10.59%,排名第二十九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较好,化肥和农药使用合理化排名分别为第五和第六名。资源节约领域中,江苏的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33.35%,排名全国第一位,进步非常明显,江苏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使环境改善。

表2-11 后滞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单位:(%)/名次

天津市的四个二级领域中,只有资源节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其他三个领域发展速度都低于全国平均值。具体到各三级指标来看,天津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4.15%,排名全国第二。环境改善领域,天津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发展速度为23.43%,位列全国第二位,化肥施用合理化发展速度为4.41%,排名全国第一,但是天津的城乡卫生环境改善情况却排名靠后。排放减害领域,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效应优化排名均为倒数第一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效应优化分别位列全国前两名。天津市要继续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淘汰转型低端低效产能,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六、中间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广东、广西、北京、贵州、吉林、黑龙江、上海、陕西和甘肃九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在三十一个省的中间水平,它们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接近全国平均值,特征也不明显,难以被归到特定的类型,所以被称为中间型省份。中间型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情况见表2-12。

表2-12 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生态文明发展速度来看,中间型省份的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均速,各项二级指标也有不同的表现,但总体来看,其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四个方面都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尤其是排放减害领域进步最大(图2-6)。

具体到各省份来看,广东、广西、北京和贵州四省份生态文明基础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居中,属于基础水平高的中间型;陕西和甘肃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发展速度居中,属于基础水平低的中间型;吉林和黑龙江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居中,发展速度较低,属于发展速度低的中间型;而上海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都居中,属于适中型中间型,我们在具体考察中间型省份时还要进行具体分析(表2-13,2-14)。

图2-6 2016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广东的生态文明基础较好,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属于基础水平高的中间型省份,四个二级领域表现差异也较明显,其中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表现相对较好。具体到各三级指标来看,生态保护领域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都略有降低。环境改善领域中,空气和水体质量都略有改善,均排名全国第十八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出现退步,影响了广东的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进步明显,为6%,位列全国第四名。资源节约领域中,广东的废物循环利用和水资源重复利用都有明显成效,均排名全国第四名,需要加以保持。排放减害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广东虽然都有进步,但是相比其他省份成效不大,排名中下游水平。

广西的四个二级领域中,生态保护有较小退步,其他三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广西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均有下降,排名分别为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九位,均比较靠后。环境改善领域,广西的化肥施用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排名第三位,城乡卫生情况也有一定的改善,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排名第七位。资源节约领域,广西的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20.4%,排名全国第八位,进步较大,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有一定退步,还需加以重视。排放减害领域,广西进步较大,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广西要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而提升生态文明发展速度。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不容忽视。2016年度,北京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两个领域有一定退步,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果。生态保护领域,北京的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1.49%,排名第二十二位。环境改善领域,北京的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进步不大,排名全国居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退步明显,为-20.93%,排名第三十位。资源节约领域中,北京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分别为7.02%和22.82%,排名全国第二和第四位,但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和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分别为-4.9%、-6.19%,排名全国第二十二和第二十八位,退步明显。北京要积极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建设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要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表2-13 2016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1) 单位:(%)/名次

贵州生态文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值,四个二级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贵州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0.34%,排名全国第十位,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5.62%,位列全国第一位,非常值得肯定。环境改善领域中,贵州的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排名第十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为12.04%,排名全国第三,进步较大,但水体质量改善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排名较靠后。资源节约领域,贵州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分别为9.6%和4.23%,位列全国第一和第六位,但贵州在水资源开发和重复利用方面却退步明显,排名靠后。贵州要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推进各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贵州的生态文明发展速度。

吉林生态文明基础水平一般,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近两个年度都是中间型省份,本年度吉林的总体发展速度为1.11%,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四个二级领域中,资源节约有一定的退步,生态保护领域进步较大,其他两个领域进步不明显。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分别为2.99%和0.67%,排名全国第二和第六位,进步较为显著。环境改善领域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为36.81%,进步最大,排名全国第一位,但其他几个指标都有较大的退步,排名也很靠后,严重影响了吉林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领域中,吉林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为-21.17%,排名全国第三十位,其他几个指标进步较大,排名较靠前。排放减害领域中,吉林表现较差,排名都较靠后,吉林还需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加大力度进行污染物排放控制,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黑龙江的四个二级领域中,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有一定程度的退步,但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有所提高,排名全国第九位。环境改善领域,农药施用合理化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排名均为第二位,进步较大,但空气质量有些恶化,发展速度为-6.08%,排名第三十位,黑龙江要着力推进多污染协同治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资源节约领域,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为17.44%,排名第二,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都降速比较明显,排名靠后,黑龙江要在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两个领域多下功夫,加强资源、能源循环利用。

上海的四个二级领域表现差异较大,发展速度都呈现出进步态势。环境改善领域,空气质量下降明显,排名倒数第一,但地表水体质量有明显改善,进步速度为13.51%,位列全国第四。资源节约领域,上海的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为27.92%,排名全国第二位。上海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要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合理配置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经济社会要素,保护好耕地、绿地和水资源,治理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陕西的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各二级领域表现也有较大差别,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领域总体略有进步,资源节约领域有一定退步,排放减害是陕西进步最大的领域。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陕西的空气质量进步最为明显,发展速度为22.04%,位列全国第三,城乡卫生情况也有较大的改善,但是陕西的地表水体质量改善缓慢,排名倒数第二。资源节约领域,陕西的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发展较好,但其他几个指标表现较差。排放减害领域总体控制较好,尤其是大气污染物控制表现不错,排名比较靠前。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陕西还要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林草地生态保护,强化“三北”防护林建设,切实保护煤矿开采区地下水资源,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

表2-14 2016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2) 单位:(%)/名次

甘肃的四个二级领域中,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略有退步,环境改善领域有所进步,排放减害领域进步最大。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为-1.98%,位列全国第二十六名,排名靠后。环境改善领域中,空气质量有一定的退步,排名靠后,地表水体质量有较大改善,发展速度为12.71%,位列全国第六名。资源节约领域,只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有所进步,其他几个指标都有退步,排名也较靠后。排放减害领域,水体污染物排放效应优化进步较大,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应优化分别为38.72%和39.03%,位列全国第七和第六位,大气污染物排放还需严加控制。甘肃要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七、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分析结论

1.生态文明发展增速省份增多,各省份所属类型分布更为均衡

首先,综合2014、2015、2016三个年度各省份所属类型来看,只有山西、海南、贵州、吉林和陕西五个省份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发生类型变化。山西在三个年度一直属于追赶型省份,说明其发展速度一直都相对较快,希望能继续保持发展;海南一直处在前滞型,其基础水平虽然不错,但是发展速度却一直较低;贵州、吉林和陕西三省一直处于中间型,其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从2015和2016年度各省份类型变化来看,领跑型和追赶型省份数目增加,前滞型和后滞型省份数目基本稳定,中间型省份数目明显减少,说明发展速度提高的省份在逐渐增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稳步发展(表2-15)。

具体到各省的类型变化来看,领跑型省份数目由两个增加为四个,其中云南没有变化,新增的重庆、福建和湖南省2015年为中间型,2016年变为领跑型,不但基础水平不错,发展速度也进一步提升,所以由中间型省份转变为领跑型省份。

追赶型省份由五个增加到九个,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没有变化,新增加的新疆、安徽、湖北、山东、河南、宁夏都是由后滞型和中间型转变为追赶型省份,所以这几个省份都在加速发展,尤其是新疆和宁夏整体发展速度最快,都超过了10%,其中宁夏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方面进步最大,主要源于宁夏的优于Ⅲ类水质河长增加达到了194.40%,水体污染物排放变化效应进步速度达到79%以上。

前滞型省份由五个增加到六个,其中海南和江西没有变化,西藏发展速度变缓,由中间型变为前滞型,西藏退步的主要原因是其农业面源污染和大气、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较差,影响了整体的发展;浙江的基础水平进一步夯实,发展速度有待提高;四川由领跑型变为前滞型,其发展速度变缓,主要受到其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的影响。

后滞型省份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其中天津由追赶型变为后滞型,其发展速度下降较快,主要受到其水体质量下降和水体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影响。辽宁变为后滞型,主要是受到了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害两个领域降速的影响。

中间型省份由十五个减少到九个,其中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和贵州五个省份没有变化,北京、广东和广西三个省份由前滞型变为中间型,说明其发展速度有小幅回升,基础水平优势在逐渐缩小。上海由追赶型变为中间型,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在经过加速提升后2016年度又回归正常。

表2-15 2015—2016年生态文明进展类型的变动情况

总之,通过对各省份发展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度,中国生态文明整体上是有积极进展的,大部分省份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步,还需要再接再厉,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各类型二级领域的表现

从二级领域来看,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个领域表现较好,是提升总体发展速度的主要贡献指标。2016年度与2015年度相比,高于全国均值的二级指标领域总体增加,低于全国均值的二级指标领域总体减少。

从各个类型的二级指标来看,2015年度和2016年度,前滞型省份类型平均值高于全国均值的二级领域没有变化,其各二级领域类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速度;领跑型省份、追赶型省份和中间型省份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领域进步较大,后滞型省份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表现有所进步。

表2-16 2015年和2016年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二级领域状况比较

3.领跑型和追赶型省份排放减害发挥优势明显

领跑型和追赶型省份优势主要体现在环境改善和排放减害两个方面,尤其是排放减害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是领跑型和追赶型省份整体发展速度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继续保持这一优势,并补齐短板,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领跑型和追赶型省份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并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推动绿色发展。

4.前滞型和后滞型省份并非全面落后

前滞型和后滞型省份虽然在整体上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也并非是全面落后。从前滞型省份各二级指标来看,其类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尤其是其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方面退步较为明显,其中海南和青海的资源节约表现最差,但是青海和四川在排放减害领域进步较大。

后滞型省份虽然整体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四个二级领域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后滞型省份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两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超过全国均值,并且三个后滞型省份各二级领域都是在进步的,没有出现退步,发展速度虽慢但都在稳步发展。

5.中间型省份还需全面发力

中间型省份具体分多种情况,其中有的中间型省份基础水平相差较大,还有的中间型省份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所以还要具体省份具体分析。总体来说,中间型省份2016年度有所进步,且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均速,四个二级领域的发展速度都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从中间型省份的各二级领域来看,其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发展速度都相对较低,排放减害虽比前三个领域进步较大,但还需努力,中间型省份必须要根据各省份的特点,不但要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还要改善环境质量,在节能减排上下大功夫,找准方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东、西部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所属类型数目比较

在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类型中,东、西部的领跑型省份和前滞型省份数目相同,分别为两个和三个;中间型省份中,东部有三个,西部有四个,相差不大;追赶型省份中,东部有六个,西部有三个;后滞型省份中,东部有两个,西部为0个。总体而言,西部省份基础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得分排在前四位的也都是西部省份,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还需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东部省份需更加努力,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而提高中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表2-17 东、西部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所属类型数目比较

[1] 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包括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三个领域,表示的是某地区某一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GECI的具体算法和解释参见本课题组2016年的最新成果《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