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各族群网络住民的认知鸿沟有多大

2019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来临之际,许多沉寂已久的微信群又开始活跃起来,这些都是因为淘宝的新营销活动——“帮我盖楼”“帮我砍价”……这类活动利用用户的贪便宜心理和社交互助动力,进而产生社交裂变的效果。而高冷的豆瓣住民可能会对这样的活动嗤之以鼻。

这就是不同族群网络住民的认知鸿沟。那么,社交关系的价值会因此而放大吗?

有些品牌方想在知乎做推广,并强调希望知乎答主能为他们的店铺引流,发放代金券。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知乎的网络生态决定了如此简单粗暴的引流方式只会起到反效果,因为在知乎用户的语言环境里,最有价值的是无利益关系的信任背书,而一旦这个信任背书形成了风气和统一认知,甚至能掀起新一轮的消费潮流,成为时尚风向标。

商家过分在意单一引流的效果只会让自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想当年,知乎资深用户葛巾对“邓家刀”品牌的推荐使得淘宝卖家卖断货,让人纷纷怀疑葛巾是否与商家有利益关系,使得葛巾拂袖而去。这件事不仅决定了后期知乎用户对于营销更加深恶痛绝地封锁,也影响了平台日后的商业化之路。

而这些认知和见解,如果不是知乎“原住民”,是无法感知和理解的,这就是小圈子文化的特殊之处。许多商家来找我咨询,希望我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一个平台的生态和规则,凡是如此轻敌的商家,最后毫无例外都栽了大跟头。

而对社交网络比较陌生的父母一辈的认知,则与年轻网民们有着天壤之别——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表情包文化甚至会让父母们震怒。比如,我在微信上发的一个表情符号“求投喂”,竟然气得我爸爸要跟我决裂……

所以,要想清楚地了解一个网络社区的游戏规则,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才有可能掌握好分寸。所以,在招聘运营和营销的时候,我的首要标准就是必须得是一两个社交平台的重度用户。毕竟,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没有在一个网络社区里获得过认同和喜爱,那么想让他在社区里推广和植入广告又从何谈起呢?

可以说,玩社交媒体的人不一定有网感,但是不玩社交媒体的人一定没有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