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讲述人:魏燕飞
江西省惠民医院(江西省直属门诊部)检验科主管技师
今天晚上我值班,睡不着,想起党办主任要我写一写检验科的故事,我提起笔,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
那是1996年的一个冬天,我在南昌市第三医院检验科实习。有一天下午,门诊来了一位病人检查血象。当时是全手工操作,阅片的时候,发现整张片子铺满了形态诡异的细胞,和我平时看到的大相径庭。
我立即请了带教老师来阅片,他告诉我:“这是典型异常单核细胞增多,病人应该是单核系白血病。”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白血病病人标本,我想,要仔仔细细看看,刻印在脑海里,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我就能自己判断了。
毕业了,来到省直属门诊部检验科工作,每天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和标本。刚来的时候,血象检查也全部是手工操作,计数、染色、阅片,忙得不亦乐乎。
工作不到两年,又是一个冬天,我值班,一位中年妇女病人来我科检查,我帮病人采血的时候问:“怎么了?哪里不舒服?”病人说:“一直低烧,全身无力,在社区打了吊瓶,但没什么效果,总不见好,所以来医院看看。”
镜头下,我开始计数,我想,已经打了消炎针,怎么白细胞会这么多?恐怕不是简单的炎症了。阅片的时候,发现果然有大量的幼稚细胞,我通过查找图谱,请同事共同阅片后,提示病人可能是白血病,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后来确诊为白血病。
由于发现及时,该患者至今健康状况良好,更加欣喜的是,该妇女当时是孕妇,经过医院精心治疗,母子平安。后来患者常来惠民医院复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一些大医院都采用了全自动流式细胞仪,发现异常细胞会发出提示,大大减少了漏诊。当然,仪器提示后,最终还是要人工通过染色阅片来确诊。
的确,“人工”带有感情和温度,患者来看病不是来看“机器”,检验的灵魂是对患者负责,而不仅仅是对标本负责。这就要求检验人员眼里不能只有标本,还要有患者这个“人”的整体。
如果不去问一声“哪里不舒服”,如果不去听一听“打了吊瓶,但没什么效果”,往往会造成盲人摸象。不与临床沟通,不见病人,实验室就永远是一个附属。
我们是医生的千里眼
在检验科工作久了,我已熟悉仪器的轰鸣声,已适应没有患者康复时的鲜花掌声,已习惯问一问、听一听,习惯一遍又一遍地复核结果,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试管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夜深了,白天喧嚣的医院静了下来。检验科的值班室里的床很硬,可我们和患者的心贴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