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篇

督 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椎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顶(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囟会(百会前三寸,即囟门)、上星(囟会前一寸),至神庭(囟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入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笺注】 陈璧琉谓:“督脉的循行,一般都以在脊部的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的这一条通路为主,但根据《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甲乙经》及《奇经八脉考》的记载,它的循行路线,包括各支脉在内共有四条,其中二条都自背部由下而上,另一条是由脑部循脊旁下行至腰,还有一条是行于腹部,由少腹直上,入喉。这四条径路的具体分布情况,简要地说:①起于少腹胞中,下抵阴器,到会阴部,经尾闾骨端的长强穴,由脊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入脑,上行巅顶,沿额至鼻柱;②由尾闾骨端分出,斜绕臀部,与足少阴从股内后廉上行的脉及足太阳的经脉相会合,再回过来贯脊入属肾脏;③从目内眦上行,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的正中,再分别下颈项,循脊旁下行至腰中,入络肾脏;④由少腹胞中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目下之中央。”
督脉交会穴图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眦睛明穴。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笺注】 督脉之别,自长强向前走腹为任脉,直上贯脐中央,上贯于心而入喉,上颐,环口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于承泣穴,再向上会于太阳经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再上额,与厥阴同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会手足太阳、少阳于太阳经之大杼穴,挟脊抵腰中,再循膂络于肾。
《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
《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笺注】 《难经》曰:“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颈中央之脉,为督脉之经,这里的这个穴,名为风府穴。督脉、任脉均为奇经八脉。督脉总督诸阳之经,为阳脉之海,故名为督;任脉能主任诸阴经,为诸阴之海,女子尤赖此以妊养,故名为任。
王海藏曰:阴跷、阳跷同起于跟中,乃气并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于中极之下,及水沟而相接。
【笺注】 阴跷、阳跷同起于跟中,其中阴跷起于跟中之照海,阳跷起于跟中之申脉。阴跷上至睛明穴,阳跷上至目眦,亦交会于睛明。二者是“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从足至目又表现在目的开合,清醒与睡眠,都关系着人之脑。其气并行而实则相连属。任、督二脉均起于会阴,督脉循行于身后之背部,任脉循行于身前之腹部。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笺注】 督脉和任脉首尾相连,实际上就是一条大的经脉,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行于身背部,属阳的一段称为督脉;行于身前胸腹,属阴的一段称为任脉。故谓之“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候,自有别传。
【笺注】 李时珍的以上之论画龙点睛(故意黑字标出),将医学与丹道的共同点阐述了出来。两种学说的融合,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奇经八脉学说的认识和发展大有裨益。王罗珍等的《奇经八脉考校注》中的几条校注也集中阐述了“丹道”与医学的密切关系。今把王罗珍先生的校注收于此处,以裨益于读者,其云:“《参同契》上卷‘金气’原作‘有无’。俞琰《参同契发挥》注:‘有无亦相须者,是不闭则火不聚,上不闭则药不升也。’又云:崔希范《入药镜》前后分二段。前段王道渊注:‘人身夹脊比天之银河也。银河相隔,而有灵鹊作桥,故有鹊桥之说。人之舌言鹊桥也。凡作丹之时,以黄婆(脾意)引婴儿(肾精)上升泥丸(脑)与姹女(心神)交会,名曰上鹊桥也……从泥丸而降,故曰下鹊桥也。黄婆、婴儿、姹女非真有也,乃譬喻之说,无出乎身、心、意三者而已。’后段王道渊注:‘复命之道,必有三关而转……精化为气……从尾闾徐徐提起,直上泥丸交媾,炼气化神,神居泥丸为本宫……《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其说是矣。元代陈希白《规中指南》:“玄牝条有此片段,文字略异,乾、坤、震、兑,意指南、北、东、西之中,指丹田所在。”《黄庭内景经》心神章,诗云: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长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体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仙。
【笺注】 王罗珍、李鼎“校注”谓:张平叔,名伯端,宋代道家,著有《悟真篇》等。其中多以“铅”、“汞”等名来解释“内丹”。所说“铅”指肾精,又比拟作“坎水”;“汞”指心神,又比拟作“离火”。两者相互结合。《悟真外篇》说:“真丹生于坎,其用在离宫;真汞生于离,其用在坎。”各道家著作还有各种对比的说法,列表如下:
“北方正气”即肾气。《钟吕传道集》论铅汞说:“铅者,肾中所生元阳气,气中有真一之水”;“汞者,心液之中正阳之气是也。”肾精为一身之本,故称“丹母”、“龟”、“蛇”,也是用以比拟阴阳、水火、肾精和心神之用。《悟真篇》西江月调有说:“牛女情缘道合,龟蛇类禀天然。”《难经》称“脐下肾间动气”为“十二经之根本”。道家著作又说成是“天地之根”、“玄牝之门”。此处下通足厥阴经,后为督脉,前为任脉,中为冲脉,顺行为生育,逆行则养生。所说“升而接离,补而成乾”即指由心神的导引,上达头部,炼就纯阳之气而“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