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也谈“右心声学造影:阳性”

第一:右心声学造影和发泡试验的区别

右心声学造影和发泡试验在临床应用和操作细节上存在以下区别:

一、定义与性质

右心声学造影

是通过外周静脉注入含微泡的造影剂(如震荡生理盐水),使右心系统显影的超声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及异常通道(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通过微泡显影顺序、密度等判断右向左分流。

发泡试验

是右心声学造影中的一种特定操作步骤,通过注射微泡造影剂后结合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用力呼气),观察左心系统是否出现微泡显影,从而诊断卵圆孔未闭等右向左分流疾病。

二、操作与目的

项目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

操作场景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流程的一部分需要配合Valsalva动作的特殊步骤

造影剂作用显影右心系统,辅助整体结构评估重点检测右向左分流的异常通道

诊断侧重点解剖结构异常(如缺损、肺动静脉瘘)功能性分流程度(如卵圆孔未闭)

结果判断根据微泡显影时间和途径判断分流来源通过微泡数量评估分流量级

三、临床应用差异

右心声学造影

适用于: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筛查,以及心脏占位、解剖畸形(如永存左上腔静脉)的鉴别。

优势:可直观显示心脏结构,明确分流来源(心内或肺内)。

发泡试验

核心用途:作为筛查卵圆孔未闭的敏感手段,尤其针对隐源性卒中患者27。

局限:无法独立区分心源性(如卵圆孔未闭)与肺源性(如肺动静脉瘘)分流,需结合其他检查。

四、联合应用价值

两者常与TCD发泡试验联合使用:

右心声学造影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判断分流位置;TCD发泡试验通过颅内血管微泡信号检测分流量级。

联合应用可减少漏诊,提高卵圆孔未闭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总结

右心声学造影是广义的检查方法,发泡试验是其针对分流检测的核心步骤。前者侧重解剖评估,后者强调功能性分流诊断,二者互补以实现精准分型。

第二:右心声学造影:阳性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是指通过静脉注射含微气泡的造影剂后,超声心动图观察到左心系统在特定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气泡信号,提示心脏或大血管存在右向左分流的异常通道。

一、临床意义

异常通道存在

阳性结果表明右心与左心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允许右心系统的血液(含造影剂微气泡)流入左心系统,常见病因包括:

卵圆孔未闭:最常见原因,胎儿期卵圆孔未闭锁导致左右心房异常连通。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房或心室间隔的先天性缺损形成异常血流通道。

主肺动脉间异常通道:如动脉导管未闭等罕见结构异常。

辅助诊断价值

该检查可提高超声对结构性心脏病(尤其微小缺损)的敏感性,尤其当常规超声显示不清时。

二、处理建议

进一步确诊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并非确诊依据,需结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心脏增强CT/MRI等明确具体病变。

针对性干预

卵圆孔未闭:若无症状可观察;若合并偏头痛、隐源性脑卒中等,需评估封堵术指征。

房间隔/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大小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决定手术修补或介入封堵。

动态监测:对暂时无需治疗者(如微小缺损),需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病情进展。

第三: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分级有何意义?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分级(RLS分级)是评估右向左分流量级的重要指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疾病诊断、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中。

一、分级标准与临床意义

根据左心系统出现的微泡数量,RLS分为四级:

分级微泡数量(每帧)临床意义

0级无微泡无右向左分流,正常表现

1级 1-10个少量分流,可能为生理性分流(如卵圆孔未闭静止状态)或微小缺损

2级 11-30个中量分流,提示结构性异常(如卵圆孔未闭活动性分流、小房缺)需密切随访

3级>30个或左心混浊大量分流,常见于较大房缺、肺动静脉瘘或复杂畸形,需紧急干预

二、临床应用价值

指导诊疗策略

1级:无症状者可观察,合并偏头痛或脑卒中需排查潜在风险。

2级:需结合经食道超声明确分流性质,多数需药物或介入封堵。

3级:提示严重结构异常,需限期手术(如房缺修补术或卵圆孔封堵术)。

评估疾病风险

脑卒中关联性:2-3级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显著相关,需抗凝或封堵治疗。

手术效果验证:封堵术后复查造影可确认分流是否消除(如术后转为0级提示成功)。

鉴别分流来源

高分级(≥2级)多提示心内分流(如卵圆孔未闭),而肺动静脉瘘分流常伴持续低级别显影。

三、注意事项

动态监测必要性

1级患者需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分流量变化;2-3级术后患者需随访3-6个月。

结合症状综合判断

部分3级患者若无症状(如卵圆孔未闭直径小),可暂缓手术;但若合并脑梗史需积极处理。

避免过度解读

分级仅反映分流量,确诊需结合经食道超声、心脏增强CT等检查。

总结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分级量化了异常通道的严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或手术)提供核心依据,同时有助于预测脑栓塞等并发症风险。

第四:valsalva动作是什么

Valsalva动作是一种通过深吸气后屏气并用力呼气以增加胸腔内压力的生理操作,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改变胸腔压力影响血流动力学和自主神经功能。

一、操作步骤

深吸气:最大限度吸入空气使肺部充盈。

屏气并紧闭声门:保持声门关闭,阻止气体呼出。

用力呼气:模拟呼气动作对抗关闭的声门,持续约10-15秒(超过此时间可能引发脑血流不足)。

二、主要应用场景

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中断异常心脏电活动,恢复正常心律。

示例:室上速患者通过规范操作可在数分钟内恢复窦性心律。

评估心脏功能

观察血压、心率变化判断自主神经调节能力。

鉴别心脏杂音来源(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杂音增强,其他杂音减弱)。

辅助诊断疾病

卵圆孔未闭筛查:配合发泡试验检测右向左分流。

盆底功能评估:通过增加腹压观察盆底脏器脱垂程度。

缓解耳部不适

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改善飞行或潜水引起的耳闷、耳鸣。

三、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严重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颅内压增高患者禁用,以免引发血管破裂或脑缺血。

操作时间控制

维持动作不宜超过15秒,否则可能减少脑血流及冠脉灌注,导致晕厥或心肌缺血。

需专业指导

心脏疾病的评估需由医生监测血压、心电图等指标,避免自行操作风险。

四、临床意义总结

Valsalva动作通过调节胸腔压力实现多维度诊疗价值,兼具无创、快速的特点,但其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操作规范。

第五: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分级(RLS分级)是评估是在Valsalva动作下进行的吗?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分级(RLS分级)的评估通常需结合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共同完成,尤其在静息状态未发现分流时,Valsalva动作能显著提高异常通道的检出率。

一、Valsalva动作在RLS分级中的作用

激发潜在分流

许多右向左分流(如卵圆孔未闭)仅在胸腔压力升高时开放,Valsalva动作通过增加胸内压暴露隐匿性分流,避免漏诊。

示例:静息状态未检出分流的患者,行Valsalva动作后可能出现3级分流,确诊卵圆孔未闭。

标准化操作流程

RLS分级需在以下两个阶段观察微泡数量:

静息状态:基础分流评估。

Valsalva动作后(屏气用力呼气10秒以上):动态分流判定。

最终分级以最高分流量为准。

避免假阴性结果

部分患者(如卵圆孔未闭)静息时分流量低或无分流,Valsalva动作可显著增加微泡跨隔数量,确保分级准确性。

二、RLS分级的临床应用要点

动态检测的必要性

仅静息状态可能低估分流量,需联合Valsalva动作全面评估。

高分级(≥2级)患者即使无症状,仍需结合病史考虑干预。

操作规范要求

Valsalva动作需标准化执行(如用力呼气维持10秒),动作不规范可能影响结果可信度。

检查中需同步监测血流动力学,避免长时间屏气导致晕厥等风险。

总结

RLS分级的评估需依赖Valsalva动作激发潜在分流,以提高卵圆孔未闭等隐匿性异常的检出率,同时结合静息状态结果综合判断分流量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第六:右心声学造影阳性(rls二级)有问题吗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RLS二级)属于中量右向左分流,其临床意义需结合症状、心脏结构及基础疾病综合评估。

一、RLS二级的定义与风险

分流程度界定

RLS二级指左心系统每帧超声图像出现11-30个微泡,提示存在中等量右向左分流。

潜在病因

常见于卵圆孔未闭(静息状态未开放,Valsalva动作后分流显现)、小型房间隔缺损或肺动静脉瘘等结构性异常。

风险关联

无症状者短期内风险较低,但长期可能增加隐源性脑卒中或偏头痛风险。

合并脑血管事件史(如脑梗)者需警惕分流相关栓塞。

二、是否需要处理?

需根据临床表现分层决策:

情况分类处理建议依据来源

无症状且心脏结构正常无需立即干预,建议每年复查超声,观察分流量变化

合并脑卒中/偏头痛史需优先排查卵圆孔未闭,可考虑介入封堵术降低栓塞风险

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如房缺)需经食道超声明确缺损大小,决定手术或介入治疗

合并肺动脉高压等基础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分流可能为继发表现

三、注意事项

排查伴随疾病

即使无症状,仍需完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心脏增强CT,排除复杂畸形或肺动脉瘘。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潜水、高空飞行等可能诱发栓塞的活动。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

动态监测

初次发现者可间隔3-6个月复查,若分流量增加或出现症状需升级处理。

总结

RLS二级本身不构成紧急威胁,但需警惕其作为潜在病理通道的长期风险。建议携带完整检查报告至心内科或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第七:RLS二级会自愈吗?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RLS二级)通常与心脏结构性异常(如卵圆孔未闭、小型房间隔缺损等)相关,一般不会自愈,其转归需结合具体病因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一、RLS二级的病理基础与自愈可能性

结构性异常占主导

RLS二级多由卵圆孔未闭或小型房间隔缺损导致,这些属于解剖学通道异常,若无外力干预(如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缺损通常无法自行闭合。

例外情况:极少数新生儿小型房间隔缺损可能随发育闭合,但成人患者自愈概率极低。

血流动力学影响

中等量右向左分流可能长期存在,增加隐源性卒中或偏头痛风险,需通过治疗阻断异常通道以消除隐患。

二、临床管理策略

患者类型处理原则依据来源

无症状且心脏结构正常无需立即治疗,建议每年复查超声监测分流量变化

有症状(如卒中史、偏头痛)推荐介入封堵术关闭异常通道,降低栓塞风险

合并肺动脉高压等基础病需优先控制原发病,分流可能随原发病改善减轻,但解剖缺陷仍长期存在

三、注意事项

避免混淆生理性与病理性分流

生理性分流(如剧烈运动后短暂右向左分流)可能自行恢复,但RLS二级属于病理状态,需长期随访。

确诊需结合经食道超声或心脏增强CT明确解剖结构。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潜水、高空飞行等可能加重分流的活动。

总结

RLS二级反映心脏存在解剖学缺陷,无法自愈。无症状者可保守观察,有症状或高危人群需积极干预。建议至心内科专科门诊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监测分流量及并发症风险。

第八:右心声学造影阳性(RLS二级)需要吃药吗?

右心声学造影阳性(RLS二级)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需结合症状严重程度及病因类型综合判断,核心决策逻辑如下:

一、无需药物治疗的情况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若患者仅在剧烈活动后偶发胸闷、心悸,日常无显著不适,通常无需药物干预,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分流量变化。

结构异常但无血流动力学改变

卵圆孔未闭或小型房间隔缺损未引起明显右向左分流时,药物无法纠正解剖缺陷,以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为主。

二、需药物治疗的情况

适应症用药方案作用目标依据

合并心绞痛或心衰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如硝酸异山梨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隐源性卒中或TIA病史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术前过渡管理利尿剂(如呋塞米)、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围术期血栓

三、需注意的禁忌证与风险

药物局限性

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或降低并发症风险,无法根治卵圆孔未闭等解剖缺陷。若分流量较大(如RLS≥3级)或合并脑卒中复发,需优先考虑介入封堵术。

个体化评估

年轻患者、潜水从业者、高空作业人群等特殊职业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早期干预(手术>药物)以降低栓塞风险。

总结

RLS二级患者是否需长期服药取决于症状表现及合并症:

无症状者:无需用药,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有症状者:需根据病因选择对症药物,同时评估手术必要性。

建议至心内科完善经食道超声、凝血功能等检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