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破绽是你的出口

人需要找夹缝,企业也需要找夹缝,竞争越激烈的时候,越不能蛮干,必须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夹缝,这样的夹缝才是企业真正的生长点,一条阻力最小的路。

同样,在战场上,要想获取胜利,也必须找到夹缝。这夹缝不是别的,正是对方的破绽和软肋,找到它们,沿着这条夹缝进攻,你才能击溃对方,成为英雄。

“英雄”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英”,一个是“雄”,可是,现在我们理解的“英雄”却忽略了“英”,只偏重“雄”。

什么是“英”?

就是英明,有明察秋毫的智慧,以及很强的洞察力,在与敌人对决时能找出对方的破绽和软肋。

什么是“雄”?

就是雄壮,有勇气,敢于努力,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硬碰硬,有很强的行动力。

可惜,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下,“雄壮”的人很多,“英明”的人很少;敢于行动的人很多,知道如何行动的人很少;与敌人硬拼的人很多,能戳中敌人软肋的人很少;迎着阻力硬闯的人很多,能够找到空隙的人很少。

大多数人选择硬碰硬,最后输得很惨。历史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例如关羽,他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坐拥荆州,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竟然和北边的曹操与南边的孙权同时干了起来,干到最后,丢了荆州,只剩下走麦城一条道了。

关羽的失败不是偶然,是必然。

从古到今,凡是和困难硬碰硬的人最后都失败了;也有一些人时时在寻找困难的空隙和裂缝,即使面临再大的难题,最后也都能轻轻松松地解决。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避免秦朝迅速灭亡的悲剧发生,分封了很多刘姓藩王,后来这些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成了皇帝的一块心病。到汉景帝的时候,有一个聪明人,名叫晁错,他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看出了皇帝的心思,提出了一个很牛的解决方案——削藩,就是削减藩国的封地。

景帝一听正合我意,就采纳了晁错的方案。

可惜这个方案太强硬,激起了藩国的反对,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你想呀,那些刘姓藩王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财政,有自己的官员,甚至还有自己的军队,活得多滋润,现在你一张A4纸,说收回土地就收回土地,说罢免就罢免,你算老几?还能不能愉快地做亲戚了?几个藩王见朝廷铁了心要削藩,一商量,便联合起来举兵反叛,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这次的削藩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汉景帝为了平息亲戚们的众怒,居然把忠心耿耿的晁错腰斩于东市。而七国之乱虽然平定了,但藩国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就此搁置。

削藩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你不削掉藩王的权力,他们就会侵夺你的权力,但你去动别人的奶酪,别人又会玩儿命对抗。面对这样的难题,似乎除了硬碰硬,采取武力解决,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

其实不然,方法总比困难多,任何难题都不是无懈可击的,都有空隙和裂缝,只要你找到它,就找到了阻力最小的路。

在汉武帝时,有一个名叫主父偃的人,就找到了问题的破绽。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是不搞对抗,不用削藩,而是让藩王把自己的领地平均分封给他们大大小小的子孙,不管嫡出还是庶出,人人有份。这个方案一出,那些藩王的子孙,尤其是庶出的,甭提多高兴了,都举着双手赞成皇帝的英明决策。这样没过多长时间,藩国的土地越变越小,直至再没有土地可封,所谓的藩王,只剩下了一个空头名号,对中央构不成威胁了。

这个杀人不见血的方案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推恩令”。

面对藩国问题,晁错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硬碰硬地去削,大动干戈,最后惨死,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而主父偃不仅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还看出了问题的破绽,他顺着破绽一捅,击中了藩王们的软肋,一纸“推恩令”,就轻轻松松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