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控制型人格绑架你:一本全面解析控制型人格的犀利之作
- 李丹丹
- 1277字
- 2021-04-01 16:51:42
前言
君侧之恶: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控制型人格
“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所谓“揖让”即是宾主相见的礼节,也是我们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佩戴的一副面具。而观于游戏,摒除社会关系网以及人情礼节的桎梏,个人的真性情才会流露出来。
很多朋友都玩过狼人杀,游戏中面对部署的规则而体现的外在状态往往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一个游戏中的高手或者经常玩的人来说,他们更认为计谋思维,追逐胜利才是积极健康科学的游戏方式。(当然我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高手的“游戏技巧”还是性格本身,多玩几局也能看出。)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做出的判断反映均是内心性格的合理映像。这也说明了,虽然它不能武断地判断个人的人品好坏,但是可以看出某些人的性格差异。比如:
1.面对规则,与按部就班地推理分析相比,有些人更喜欢带乱节奏,混淆视听;
2.面对质疑,有些人不能做到合理解释而是愤怒焦躁或者敌对反击;
3.面对出局,若是枉死则喋喋不休,愤愤不平;若是猜中也尖酸刻薄,繁言吝啬;
4.面对复盘,有些人只想到的是向外归因,让队友背锅,而不是总结自身是否也存在不足;
这里我们察觉到的性格因素都是偏黑色系,也就是后续本书中所讲到的“控制人格”。那些习惯把问题都推给别人的人,那些认为生活充满恶意的人,那些骄傲虚荣需要别人肯定的人,那些尖酸刻薄、嫉贤妒能的人,那些冷漠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明显的“暗黑因素”。我们把个人的性格黑暗面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控制型人格”,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系统的定义呢?面对有“控制人格”的人群,我们如何识别他们?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反观自身,我们真的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善良吗?我们的性格中是否也拥有着同样的黑暗元素?
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喜欢向下比较,而当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却又不习惯于向上对比?
学生时期我们班中大多会有一个被大家排挤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是新来的或者看着好欺负就孤立他,那么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做了一回“恶人”?
工作后我们往往会感叹明明认识的人更多了,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有没有想过事情的原因呢?
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虚荣妒忌、幸灾乐祸这些阴暗情绪?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忍不住妒忌,看到别人的难处忍不住庆幸?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有没有把他人的善意转化为利刃般的恶反抗回击?
瑞士心理学家曾以问卷形式测量了三种控制人格:心理扭曲型、超级自恋型以及不择手段型人群对于工作成就、自我满意程度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不择手段”型及“超级自恋”型分别取得较高的职位及薪酬。同时学者也在结论中指出,“超级自恋”型人群更重视第一印象,尤其在面试中,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高声望工作的机会,而“不择手段”型人群会主动积极争取地位,在大型组织内晋升较为快速,自我满意度也较高。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讨厌上述所谓的“控制人群”,但是这样的特质在我们生活中合理运用是不是会更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正所谓“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这其中有着太多需要我们学习与探索的地方,在“黑”与“被黑”之间找出问题才是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