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对持有货币的要求程度

假设你是一位正处于热恋中的小伙子,你很爱你的女朋友。有一天,你们一起逛商场时,你那位漂亮的女朋友看上了一套衣服。这套衣服实在是价格不菲,要花3000元!但为了取悦她,你还是决定为她买下这套衣服。可不巧的是,你已经把钱都买了债券和股票。这时,你就遇到了流动性短缺问题。为了不让你的女朋友失望,你有两种办法:第一,卖出部分债券或股票;第二,向亲朋好友借钱。在第一种情况下,卖出债券或股票要缴纳一定的佣金和印花税,如果你应了那句“情场得意、赌场失意”的话,卖出时的价格比买进时还要低,那么你就要遭受资本损失。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借给你钱的那位朋友不讲义气,乘机宰你一把,要求3%的利息,你又要发生一笔支出了。虽然你的目的达到了,女朋友也很高兴,可是你心里难免会为遭受的非流动性成本而闷闷不乐。

在这样一次教训之后,你学精了,在与女朋友一起逛商场时,为了应付上述突发的货币支出,你决定随身带上6000元现金,足够她买一两套高档服装。但是这6000元在你的钱包里闲置了3个月后,你的女朋友才再次产生购买高档服装的欲望。如果存银行的年利率为3%,在这3个月里你损失了45元利息,你又遭遇了机会成本。钱虽然不多,但也足够你们来回打车的钱。

看来在身上装的现金太少和太多都不好。现金少了,有非流动性成本;现金多了,则有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保留多少现金在身边真是一项需要好好琢磨的经济问题,这就和货币需求有关。

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如居民、企业和单位等)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望,而是一种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人们之所以对货币有需求,是因为货币是最具方便性、灵活性、流动性的资产,持有货币能满足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完成当期交易,而且还用来预防意料之外的需求,这一认识使得凯恩斯超越了古典分析的框架。例如,你一直想买一套时髦的音响,在途经一家商店时,恰好发现你想要的商品正在减价50%出售。此时,如果你持有为预防诸如此类事件发生的货币,就可以立即购买,否则你就只能坐失良机。此外,当你遇到意想不到的支出,比如汽车大修理或住院,预防性货币则可以马上派上用场。

我们到底有多少钱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好回答的。张大娘在菜市场门口拉住李大妈说:“老李,你借我20元钱买些菜吧,我今天出门钱没带够。”这里张大娘口中的“钱”是指她身上的现金。

白领小杨给他的一个好哥们儿打电话:“强子,借点钱给我当生活费吧,我连烟钱都没有了。”电话那边说:“怎么又没钱了,上周不是刚发的工资吗?”小杨讪讪地说:“我那钱都让股票给套牢了,取不出来呀!”这边小杨口中的“钱”指的是他可以随时支用的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听说工商银行的微小企业贷款非常迅速和便利,还不用担保和抵押,做五金生意的老周赶紧让他老婆去工商银行办理小额贷款。老周老婆说:“咱家不是还有些存款吗?为什么要去银行贷款啊?”老周解释说:“现在五金行业有搞头,我打算再开一家分店,但是我们手头的钱不够扩大店面的。”这里,老周一家人口中的“钱”指的是他家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年轻人大鹏在公交车上挤得满头大汗,突然看见一个跟他差不多年纪的青年开着一辆宝马敞篷车从公交车旁飞驰而过。大鹏不服气地对一旁的朋友说:“不就是‘富二代’嘛,有什么了不起,仗着家里有钱就在街上嚣张,18年后我儿子也是一个‘富二代’呢。”这时大鹏口中的“钱”指的是现金、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以及个人固定资产。

6岁的小朋友豆豆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新闻联播》,跟着播音员学习说标准的普通话:“初步核算,全年(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听到这里,豆豆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我们国家有好多钱呢,50多万亿元可以让我买好多好多的奥特曼、喜羊羊和灰太狼了吧!”豆豆不了解的是,电视里说的50多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那么,我们到底有多少钱呢?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货币的划分与归类。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如下:

1.收入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可以这样理解,收入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就会相应扩大,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与货币需求量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2.利率

利率的高低决定人们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此时人们会减少货币的持有量,而选择购买生息资产以期获得高额利息收益;相反,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的货币持有量就会增加,而选择减少购买生息资产。

可见,利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例如,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8.5%,而当时一年的定期储蓄利率仅为7.2%,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大量提取存款,抢购商品,货币需求急剧上升。于是,政府很快采取物价指数保值的储蓄办法,随后实际利率上升,挤兑抢购的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储蓄余额又开始上升,货币需求回落。

3.价格

货币需求表示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

现实生活中,由商品价值或供求关系引起的正常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而由通货膨胀造成的非正常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极不稳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几次通货膨胀期间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提款抢购、持币待购的行为,造成了这些时期货币需求超常增长。可见,价格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大。

4.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为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则会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5.其他因素

如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体制变化、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等,都会影响货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