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编著
- 3643字
- 2021-04-01 17:05:49
3. 居家养老
一
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375弄居委会。
“网格应急中心吧?是的,我是375弄居委会,你说18号的常阿姨家门没关,好好,我马上去看一下。”正在接电话的人叫俞咏梅,是静安区临汾社区375弄居委会主任。
放下电话之后,俞咏梅很快赶到常阿姨家了解情况,发现常阿姨又忘记关门了。她叮嘱老人要记得关门,又帮助老人检查了家里的煤气,没问题,一切正常。
之前的电话是静安区网格中心打来的,自2018年1月起,居委会就时常收到类似的通知,由此他们才能在居住在社区当中的老人家中出现问题时及时登门探望。而这些消息都来自静安区网格中心,这是一个应用于民生领域的大数据平台,目前刚刚搭建完毕,还处于试验阶段,未来这个平台可能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架构师宁绍军是这个平台的搭建者之一,这个平台的首要目的是预防老人在家中发生意外。3年前,宁绍军就开始参与到这个大数据平台的搭建中,他重点负责追踪、研究老人的生活轨迹。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他需要积累大量的数据。
宁绍军团队采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装在老人家中、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传感器,其中包括老人家门口的门磁,以及家里面的烟感、温感、红外等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最终都会汇聚到网格中心的平台上。
“我们会通过这些数据去积累每位老人的活动规律,比如说他平常从卧室到客厅,或者从卧室到厨房,在走动过程中他需要的时间间隔大概是多少。基于这些历史数据,再根据每位老人不同的情况会有一个大概的预警数值,随后根据这个值来设置一个阈值。一旦检测的数据超出这个阈值,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宁绍军解释道。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已高达2亿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正日趋严峻。而大数据正如“锦囊妙计”一般,可以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上大显神通。
二
事实上,上述这些应用只是一个开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而静安区已率先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全区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了1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每3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以俞咏梅所在的临汾社区为例,老龄化程度相当高。据她所知,小区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近40%,独居老人和纯老人户非常多,他们大多不与子女同住,通常是一个人或老两口住在社区里。因此,如何服务好社区中的这些独居老人,就成为社区居委会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
对于宁绍军来说,要想成功预判独居老人居家是否安全,除日常的行为数据之外,他还必须获取老人的身体健康数据。为此,他安排了一场测试,这场测试就是为了获取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而被测试的对象既不是专业的医疗设备,也不是精密的电子仪器,而是一个内部装有多个传感器的床垫。
据参与测试的智能家居工程师杨树臣介绍,这个床垫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检测人在心跳和呼吸过程中微弱的振动信号,从而获取到人体最基本的一些生命体征,如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等。
要通过微弱的振动来感知人的呼吸和心跳,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要验证床垫是否合格、是否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只要一套普遍应用于医院诊疗的专业医疗设备就可以了。
在杨树臣操作的计算机屏幕上,正显示着一个参加测试的老人半年来的睡眠数据,其中,蓝色的部分表示人在床上,白色的部分则表示人不在床上,从老人夜间的睡眠数据可以看出,他经常起夜,是一组比较典型的睡眠不规律的数据,实际上这是一个患有认知症障碍的老人。
这就是床垫的作用,未来数据工程师可以将通过床垫收集到的数据与老人房间内其他部位收集的数据相互打通,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便让结果更加精确,达到提前预报老人健康情况的目的。
宁绍军表示,通过这个床垫,我们可以采集每位老人的心跳、呼吸、起床的次数,甚至在睡觉时翻身的次数等数据,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老人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老人平常晚上睡觉时其实是比较平稳的,他睡觉时翻身的次数是比较一致的,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他晚上在床上翻动的次数特别多,这时我们就会向街道反馈这个问题,通过居委会派人上门了解情况,发现老人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还有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出现问题,心情也可能不是很好,这可能是因为儿女不在,或者长时间没有回来,对老人产生一些影响,进而造成睡眠的不正常。这时,社区可能就需要提醒他的子女多陪伴照顾老人,或者说这位老人可能近期需要社区居委会给予更多的关怀。
宁绍军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
首席架构师
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每个人平常都需要上班工作,因此很难每天与家中的老人待在一起,难以很好地照顾他们。而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老人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及时通知相关的亲人,我们觉得,这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测试最终顺利通过,而与此同时,社区也会马上展开一场智能床垫投放的行动。这些设备在安装完成后,由它们所采集的数据将24小时不间断地传输到大数据平台上。通过日积月累的数据记录,可以有效掌握老人的作息规律和身体的健康指数,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平台将会实时发出警报,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老了,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到老年的诸多困惑和无助,也会感谢今天宁绍军团队所做出的努力。
显而易见,大数据正在成为改善人类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美好向往的重要工具。
数据创新之路还在延伸,它好似天使之翼,在父母身旁默默守护。静安区这块大数据试验田,只是中国民生领域进步的一个小窗口,大数据用于养老,不是要取代我们的孝心,而是作为行孝的有效补充,父母最需要的还是儿女的陪伴。
梅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提质增效只是其中最简单的,关键是它还可以帮我们将各个领域中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发掘出来,所以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我们必须去探索,怎么样才能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数据来帮助我们。
专访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架构师宁绍军
记者: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宁绍军:如何尽量降低这些照护设备对独居老人隐私、生活的影响是开发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传统的视频监测方式虽然可以多维度地观察独居老人的日常起居情况,但由于视频采集本身对老人隐私的侵犯,使老人及其家属存在一定顾虑,因此推广效果较为有限。而可穿戴式设备虽然有较好的实时性、功能性,但独居老人对于此类贴身设备心理上多较为抗拒,推广程度也有限。
本次项目在吸取了上述经验后,采用了无感设备,包括床垫、门磁、红外、烟感、可燃气体预警五大类,从独居老人的生命体征监测与紧急情况预警两个维度为老人提供服务。一方面床垫可安装于日常床垫或席梦思下方,对老人日常生活与作息不会产生干扰,同时通过心率、压力、呼吸率的监测,可以结合老人日常的活动规律与体征变化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老人的体征、活动、睡眠质量等情况;另一方面,结合门磁、红外产生的数据,可以对老人摔倒、晕倒、发病等异常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监测。而烟感、可燃气体预警,可以针对火灾、煤气开关漏关、煤气泄漏等紧急情况进行及时预警,提前介入干预,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记者:床垫可以获取老人的哪些数据?获取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宁绍军:床垫可以实时采集老人的心跳频率、呼吸频率、体重指数等身体数据。当独居老人的身体状态发生变化时,如生病、紧急疾病等,就能通过感知设备快速感知到,以达到帮助老人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如下方面。
夜间看护:由于老年人发生意外状况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呼吸率、体动情况和夜间离床情况,并通过监控终端或无线智能手表,将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到相关值班人员,可提高意外状况处理的及时性,降低老人的意外风险发生率。
跌倒/坠床风险管理:通过对在床老人的实时监测,可设置离床预警/告警,在计算机终端和护理手机终端都会有告警提醒,可有效预防老人跌倒/坠床的情况发生。
睡眠疾病筛查: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占老人睡眠疾患的70%,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会增加,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及睡眠紊乱,与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脑血管及呼吸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发生夜间猝死。可将床垫采集的数据与每位老人健康时的睡眠指数规律进行对比判断,如果这些数据不在正常范围内就进行报警。
睡眠质量评估:包括睡眠质量的评分和描述、老人夜间生命体征和活动的详细记录、睡眠阶段的分布情况,以及异常情况的记录。每天早上晚班和白班交接时,通过睡眠质量评估,可对睡眠质量不好或睡眠质量有明显下降的老人做进一步的关注或检查,以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记者:传感器数据未来会不会与医院、消防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
宁绍军:目前已经与街道构建了联动机制,优先通知监护人与家属,其次通知街道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响应与上门干预。根据上门干预后的老人生命体征状态,再联动120、110、119等部门。这些数据在与不同部门联动后,通过数据叠加能够帮助医院、消防部门等进一步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