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教思想弥漫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秦汉以前为巫术,汉末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朝野上下充斥着一种不安定的意识。在今存的东汉古诗中有不少反映。地主阶级中,有表现仕途失意,异乡漂泊的;有咏叹光阴易逝,伤悼自己地位卑下的;有表达人生无常,寿命有限的;在东汉古诗中有大量失意、伤时作品流行。

到魏晋时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西晋八王之乱,不但老百姓遭受战争灾难,上层贵族也朝不保夕。现实社会的动乱,给宗教活动提供了孳生的土壤。中国的道教就是在这个社会条件下加快发展起来的,外来的佛教早在西汉末、东汉初就传入内地,但影响仅限于皇室及上层贵族。魏晋以后,佛教、道教风靡全国,南北朝时,佛教更加发展。梁武帝时,“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这里的“天下”,只是指梁朝境内),北朝佛教发展的迅猛更甚于南朝注118。从《洛阳伽蓝记》所载佛教寺塔建筑的宏伟壮丽,不难想见佛教在当时的势力。北周灭北齐,齐旧境内寺院四万余所,僧尼二百多万,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和建德六年(577年)两次下令禁断佛道两教,焚经毁寺,没收寺院财产,强令三百万僧尼还俗(按当时禁断佛道两教的政策,其中也当包括道教),归乡编户注119。这样庞大的僧徒,在全部人口所占比例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的。

魏晋南北朝佛教信徒与佛经译著几乎同步增长。凡是印度及西域佛教经典中已有的,中国都有相应汉译本。佛教小乘、大乘、空宗、有宗、史传、目录、戒律、经论,都有代表性的译著。南朝刘宋以后,译事停滞(也是趋于饱和),转向著述,此后,佛教典籍中,译述的比重下降,著述的比重上升。著名僧人不再是外国的翻译家,而是中国的佛教思想家。这时期的道教,既有为上层王公贵族养生、修炼的著作,也有为下层民众设置的符水、祈禳的巫术,因而得到上层的重视和下层的支持。北方有寇谦之建立了进一步为上层服务的道教流派,南方道教有葛洪、陆修静、陶宏景等人为代表的南方流派。南方道教更多地从理论上融合玄、佛、儒的思想,构造体系。“三洞”、“四辅”的道教经典分类方法,反映了南方道教各流派综合整理、总结的情况。

佛、道两教虽然都宣传出世,但都力图为当时的门阀士族地主政权服务,从出家人的立场强化儒家纲常名教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反映了各宗教内部许多流派的理论分歧,同时也反映了各类宗教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基本教义,如忍让、禁欲、苦行、服从等奴化人性的教条。有利用宗教掩护农民起义的活动;也有政府内部的不同集团的武装斗争,其中成员有道教信徒,那是政治斗争,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