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诗经·十月之交》日食的年代

《十月之交》有关日食的记载摘录如下: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这里明记日食发生的月份、朔日和干支,还提供了日食前不久发生过一次月食的线索,一般说来,是不难推算出该日食发生的具体日期的。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

我国古代许多历算家,如梁代虞罽,隋代张胄元,唐代傅仁均、一行,元代郭守敬等皆测得周幽王六年建酉之月朔日辛卯曾发生过日食,以周正建子之月为正月推之,该日食适值幽王六年十月朔辛卯日。近世学者引用奥地利天文学家奥泊尔孜《日月食典》的数据,确认公元前776年9月6日在亚洲地区曾发生过日食。此年正当幽王六年,阳历九月亦当我国夏历八月、周正十月。另据推测,此年十月以前,周都地区曾接连两次发生过月食。以上古今中外历算家推算的结果,似乎都提供了《诗经》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的证据。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提出来讨论。一是所谓“周正”是否为西周时代真正行用的历法?即《小雅·十月之交》所谓的“十月”是否应该用建子的“周正”来加以推算?前述历算家推测《诗经》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的结论,首先就是建立在以“周正”作为西周时代行用的历法的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然而,我国古代许多学者对此早已产生过怀疑。如宋代张载就曾指出过“《诗》有夏正,无周正”,他举出了《豳风·七月》、《小雅·六月》、《四月》和《十月之交》的例子,说它们都是用的夏正。朱熹《诗集传》也说此诗中的“十月”是“以夏正言之,建亥之月也”。张载、朱熹的说法当有一定道理。《诗经》是否全用“夏正”固然还须要具体分析,但说《诗经》一定用的是“周正”,这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便无法解释得通。即如《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以周正推“四月”,当即夏历之二月,时值春分,何来夏令气候!我国古代历法起源于农事活动之需要,根据一般规律,配合农事活动之历法多为建丑或建寅这样的观象授时历,《诗经·七月》等所用之历法便明显属于此类,而建子之历法属于推步历,起源应较晚。从《春秋经》所用历法看,在春秋初年鲁隐公时代所用的历法仍是建寅,由于这种历法尚欠精密,闰月设置的时间拉得过长(即闰率较正常值为小),到桓公、庄公时期就渐变为建丑,至文公、宣公以后,才基本实行建子。春秋初年鲁国的历法,理应与西周王室所行用之历法相近,两周之际周王室实行的历法也不应当是建子,而很可能是建寅或者建卯。由此来认识公元前776年9月6日所相当周室颁行历法的月日干支,就绝不会是在“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这一天了。换句话说,《诗经·十月之交》所描绘的辛卯日食,并非发生在公元前776年,即周幽王的六年。

近世天文学者对于有关日食的进一步精密测算,更给幽王六年说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据朱文鑫《历代日食考》所引奥泊尔孜的推算,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为全环食,所经地带在亚洲以北、北冰洋沿岸,周都洛邑(包括同一纬度的关中地区)所见偏食仅约一分余。朱氏并引李天经《古今交食考》的数据,谓该日食就中原地区来说在辰正初刻,所见食分仅约三十秒。另外,日本学者平山清次及德国天文学家郝威烈亦曾考察此次日食所经地域,甚至说当时的周都全然不见注1。这样,《十月之交》所记日食是否属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就在根本上成了问题,因为诗人描述的日食现象是“亦孔之醜”,即食分很大的日食注2,与仅一分左右的日食根本不合。我国西周时代基本上还处于观象授时的阶段,一分左右的日食,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春秋经》所记春秋时代发生的日食凡三十七次,绝大部分与天象符合,这些日食,无一例外都是大食分日食,即至少是三分以上日食。《诗经》所记日食应不例外。严格地说,公元前776年发生的这次日食,甚至在整个中原地区,包括燕山以南广大区域,连一分的日食也难得看到。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先生《中国早期的日食记录和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日食表》,认为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稍许偏北,周都不可能看到它”,对于处在与周都经度(λ≅109°)相同的地区,只有在“大约北纬40°的地方才能看到一分的小偏食,这约相当于今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一带,在该日日出不久,可看到一次很小的偏食。所以《诗经》所记不太可能是这一次”。这就从日食观察的角度完全否定了《诗经》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的流行说法。

至于《诗经》日食发生在更早的厉王时代说,因为在厉王统治的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范围内,无论按何种历法测算,都没有发生过一次其时为“十月”而干支为“辛卯”的日食,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只有东周平王说才符合《诗经》日食的实际情况。过去平山清次和郝威烈都曾据《日月食典》查得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发生过一次日食,日食的食分很大,所经地带正当我国中原地区。据张培瑜先生更准确地测算,该日食的食分达到八分以上,当天上午在周都及整个周土都可看到它,这与《诗经》描绘日食“亦孔之醜”相吻合。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时当周平王三十六年夏正(建寅)十一月的朔日,干支排列也可定在辛卯。依据春秋初年鲁国园历法的实际情况,认定东周初年周王室行用的实际历法为建卯的话,则建寅十一月的朔日,即为当时十月之交的朔日。再如上述天文学者还从《日月食典》查得此次日食前不久有过月食发生的记录,也与《诗经·十月之交》的记载暗合。天文学者精密的测算,为《诗经·十月之交》所记日食发生于周平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735年)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