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 张举文 莎伦·谢尔曼主编
- 1706字
- 2022-07-22 15:47:53
5.4 影视叙事视角
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或者叫表现与再现)之争。一方面,现实是复杂的,多面的,而观察者不可能什么都看,什么都表达。表达什么,选择什么,无疑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纪录片的目的是纪实,要求真实性,自然要求摆脱个人的主观色彩。创作者们永远都在“主观”和“客观”中走钢丝。纪录片历史上的不同流派,常在两种趋向中摇摆。
叙事视角可分成外部视角、内部视角、视角转换等类型,这些类型的叙事视角有各自不同的特点。1)外部视角:故事采取外在于剧中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局外人”的视角。中国古人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部视角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事件和人物;2)内部视角:摄像机的视点直接代表剧中某一人物的视点观察和呈现某一事件,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局内人”的视角。这种视角提供的是一种参与者的体验,同时,也通过参与过程考察相关的事件和人物;3)视角转换:叙述视角从内部视角转向外部视角,或者相反。
从叙事视角的功能方面来看,叙述视角决定事件的性质。视角不同,同一事件呈现不同的存在状态。
从理想的角度看,纪录片应追求“主观”与“纪实”的统一。那么,哪种情形下需要用主观的视角,哪种情形下选择客观视角较合适呢?
(1)主观视角的叙事
主观视角的特点:往往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大量主观镜头(如俯视或仰视),带有某种情绪因素,并尽量以这种情绪感染观众,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如《穹顶之下》《山里的日子·出嫁》)。
主观视角的优势是:有利于煽情,有利于直接阐释。
主观视角的不足是:易争议(如BBC《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在豆瓣上引起热烈讨论),可能不够全面,甚至偏激,易受作者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强势话语的支配。
一般来说,在民俗纪录片中,价值认同度高的对象较宜使用主观视角(如非遗),有争议的宜用客观视角(如宗教)。
例一:主观视角的煽情作用,如《穹顶之下》。冷静分析起来,柴静女儿的病与雾霾似乎并无直接关系。但母爱,为了孩子去与雾霾战斗,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在强烈的情感中,一些细节问题就被淹没了。这就是主观视角的优势。
例二:坚持用主观视角做纪录片,如,张以庆的《幼儿园》《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等。张以庆认为,“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你要记录‘纯粹’的‘客观’的现实,但却无法把自己排除掉,更不要说后期剪辑的过程,所谓‘客观’便成了自欺欺人的说词。”“我就是要用暗示、对比、强化等手段,表达我所要表达的东西。”
(2)客观视角的叙事
客观视角的特点:常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多用客观镜头(平视);观众较少参与意识,旁观剧情的发展。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但绝不干预被记录者的生活。
例如,《人生七年》系列。选取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记录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从1964年拍到2012年,每7年一次,从7岁已拍到56岁。完全是原生态的生活,真实的人和真实命运。其中以“阶级”为主线,通过这些孩子后来的生活,证明人的社会地位是否真的是“七岁看老”。结果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改变儿时就已形成的阶级地位。但少数人通过长期的努力,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改变人生轨迹。
(3)第三人称叙事的三种类型
客观叙事虽常用第三人称,但二者并无必然关联。
全知视角:知道一切,包括被拍摄对象和观众所不知道的东西。优点是适宜于作者阐释,尤其是有深厚学理支撑的解析。
受限视角(亦称内视角):从作品中某个人物的角度能看到和理解的东西(如文学中的疯子角度、女性角度、傻子角度、儿童角度、鬼魂角度等)。优点一是从特殊角度来观察世界,会产生特别的效果;二是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一般视角(亦称外视角):与观众的认知保持同步。客观记录被拍摄对象表现在外部的行为和语言,不能直接表现心理活动,只能交由观众自己去评判。由于不作解释和说明,所以展示的仅仅是与过程同步的客观事实。在文学中,这种“不知性”带来两个优点:富有悬念,留有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