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词的功用、演化及其构式
- 张谊生
- 10975字
- 2022-09-02 16:31:05
第二章 时体助词及时制助词
一、 总论
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也可以称为体助词、体标记)主要就是“着、了、过”三个,而“看、中”则是两个颇具个性特征的时体助词。此外,还有一个早期白话留下来的“将”。
1. 时体助词的性质和功用
从来源看,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尤其是近代白话中的动词充当结果补语或连动谓语的后项,逐渐虚化而来的。“了”来源于动词“了(liǎo)”,本义是“完结”;“着”来源于动词“着(zhuó)”,本义是“附着”;“过”来源于动词“过”,本义是“经过”;“看”是由动词“察看”的“看”充当连动谓语的后项逐渐引申虚化而来的。
大约从八、九世纪起,“了”“着”“过”“看”先后开始虚化,尽管它们的分布特征和虚化进程并不一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虽然这些词还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动词的用法,但都已经与动词分化,完成了它们的虚化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功能上都已经完成了由自由向黏着的转变,都只能用于后附;在语义上原有的词汇意义都已基本丧失,都已形成了表示“实现、持续、经历、尝试”的语法义;在读音上都已经弱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了轻声,而且主要元音也已经弱化或央化,声母则大都趋向浊化。只有“中”还只是刚刚并且正在从方位词虚化而来,作为一个新兴的时体助词,它所表的“体”意义似乎不够地道,在读音方面,也尚未完全弱化。
同印欧语系诸语言的时态表示法相比较,汉语的“着、了、过、看”同它们的后缀(suffixes)以及词形变化(inflexion)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区别主要在于:印欧语的时态,或者说体(aspect)一般必须通过动词的变化形式来实现,而汉语的时体助词不但可以附在动词的后面,而且还可以附在形容词的后面,有时还可以附在名词的后面;印欧语的时态表示一般只在词法的范畴内完成,而汉语的时体助词不但可以附在单词的后面,而且还可以附在短语,甚至小句的后面;印欧语的时态后缀或词形变化都是纯粹表时态的,而汉语的时体助词不但表示“体”意义,而且还可以兼表“时”意义;印欧语的时态变化具有强制性,而汉语时体助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语用因素常常会影响到时体助词的使用。
对于汉语的“着、了、过、看”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除了助词(包括时体助词和动态助词)说之外,还有体标记和动词后缀等说法注12。本书之所以认为它们是助词,其理由是:汉语谓词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中也没有严整的“时”“体”语法范畴,印欧语中靠动词的形态变化实现的语法意义,汉语主要靠附加词汇手段完成。其实,在汉语中,要表示“实现、持续、经历、尝试”这样的语义,除了使用“着、了、过、看”之外,还有其他多种词汇表达手段。相反,汉语里面有些具有“实现、持续、经历、尝试”等语义的句子,却无须或不能使用“着、了、过、看”。总之,现代汉语的“着、了、过、看”还没有彻底虚化,还不是一种纯粹的语法形式。至于本书之所以要称之为“时体助词”,而不是一般所说的“动态助词”,我们的考虑是,汉语的“着、了、过、看”不但可以表示“体”,而且可以兼表“时”;不但可以用在各类动词之后表时态,而且还可以用在动态形容词后面表时态;不但可以用在单词后面,也可以用在短语、小句后面。
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分布和所表达的语义不同,“了”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主要出现在谓词后面或动宾之间的时体助词“了”(一般统称为“了1”),一个是主要出现在句末(包括分句和复句末尾)的语气词“了”(一般统称为“了2”),此外,当谓词和谓词性短语正好位于句子末尾时,所用的“了”就是“了1+2”。下面就是这三种“了”的分布环境。比如:
她买了一件大衣/父亲说了一遍又一遍/他立即把球开了出去
这样回答最好了/她已经找过老李了/这些人也真是太自私了
他已经走了/孩子长高了/他不能再来了/前面的路灯已经亮了
本书只讨论时体助词“了”,为了行文简便,本书姑且将“了1”和“了1+2”统统简称作“了”,只有在需要特别说明时才明确标出“了1”“了2”和“了1+2”。
语言学界也有人认为,由于所表的语法意义不同,时体助词“着”和“过”也应该一分为二,“着1”与“着2”、“过1”与“过2”。虽然“着1”“过1”与“着2”“过2”都是时体助词,但考虑到这二者内部的分布和功能都存在着相当的区别,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说明其差异,本书在必要时也用数词对这两个时体助词进行标识与分化。
时体助词“将”也可以表示实现体,所表的体意义与“了”比较接近,主要用于“单音节谓词+‘将’+复合式趋向补语”这样的格式中。“将”带有明显的早期白话的语体色彩,不过,在现代那些带有旧白话笔法的小说中也还时有所见。比如: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在燕子口寨墙外,捻军和官军激烈地打将起来/斗到酣处,元悲的戒刀也砍将入来/但见沟底的石罅中,数股清泉汩汩地冒将出来/怎敌得住文泰来的神力,这一拉之下,反踉踉跄跄跌将过来
为了能比较清楚地说明时体助词“着、了、过、看、中”的功用,下面我们将结合介绍一些与时、体有关的基本概念而逐步展开讨论与分析。
a. “体”与“时”。“体(aspect)”虽然与“时(tense)”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所谓“体”,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进程或性质状态的变化,以及说明动作、状态在一定时间内的种种变化情况。所谓“时”,主要表示人们观察时间的具体构成,涉及过去、现在、将来等指示性的具体时间。“体”和“时”既可以通过形态表达,也可以通过词语表达,汉语主要采用后者。按理说,时体助词是用来表示时态,也就是“体”的,但是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比较特殊,“着、中、了、过、看”除了表示“体”以外,还可以兼表“时”。也就是说,这五个时体助词的基本功用是分别表示持续态、实现态、经历态和尝试态,同时都还可以兼表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所谓兼表现在时,就是指当句子处于没有明确的时间参照时,时体助词在表达其本身的时态意义时,还能兼表“现在”义。试比较:
(现在)他们正吃着饭,我怎么好进去说呢?
[那天中午]他们正吃着饭,我怎么好进去说呢?
[明天中午十二点的时候]他们正吃着饭,我怎么好进去说呢?
(现在)她已经到了北京,你当然可以跟她联系。
[那天你还没动身的时候]她已经到了北京,你本来可以跟她联系。
[明天下午三点半的时候]她已经到了北京,你应该可以跟她联系。
b. 完整与离散。一个事件(event)可以包括起始、持续和终结。观察一个具体的事件,可以从外部着眼,也可以从内部着眼。外部着眼是把事件看作一个不可分解的完整体,着眼点是事件的实现还是经历等;内部着眼是把事件看作一个可以分解的离散体,着眼点是事件的持续和延续等。当人们从外部把某个事件当作一个整体观察和分析时,所用的时体助词必定是“了”“过”或“看”;当人们从内部把某个事件当作可分解的离散体来观察和分析时,所用的时体助词必定是“着”和“中”。试比较:
他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
祥子以前没见过这个人。
你就让他先写几篇看吧。
她正在灯下整理着笔记。
谈判的双方还在僵持中。
c. 动态与静态。一个事件的存在,既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二者的基本区别是,动态反映变化和发展,表达的是变动的情态与状况,静态不反映变化和发展,表达的是恒定的情态与状况。动态和静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句中谓词所表现的情状。试比较:
我拉着琴,她唱着歌。
我看着她,她低着头。
d. 持续与瞬间。事件可以在一个瞬间完成,也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有的事件不能持续,只占用一个时点,有的事件必须持续,需要占用一个时段。持续与瞬间不但与谓词的语义特征有关,有时也同说话人对事件的认识以及句子的表达方式有关。表达持续事件往往使用持续动词,表达瞬间事件往往使用瞬间动词。试比较:
他已经住了好几年了/她已经等了三天了
他已经去了好几年了/她已经死了三天了
总之,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本身的意义看似并不复杂,但是在具体表义时却会受到动词的语义特征、句子的时相、说话人的语用倾向等多种因素的牵制和制约。所以,我们研究时体助词时,也应该而且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 “了”的分布、功用及限制
从所附对象看,“了”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有时也可以用在名词的后面(用在形容词和名词后面的“了”大多是“了1+2”)。试比较:
我买了两份保险/他们整整干了两个小时/经过激烈的辩论,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一决议/我已经明白了/他们早就了解了/张大爷病了好几年了/你可千万别伤了她的心
天黑了/雨总算小了/您可老了不少/辛苦了一辈子/好像稍微胖了一点/这样反而更慢了/看上去明显地瘦了/现在比以前富裕了/鞋子略微大了一点/不是松了,而是紧了
战争了,机关的办事方式也要相应地改变/都什么时候了,还不抓紧/已经天津了,再过个把小时就到北京了/人家都副教授了,你连讲师还没捞到呢,有什么好炫耀的
从所表语义看,“了”附在不同类别的词语之后,往往具有不同的功用。附在行为动词后面,表示该行为已经实现或已经完成;附在心理动词和状态动词之后,表示该心理和状态已经开始并将持续;附在性质形容词和陈述性名词后面,表示该性质和状况的变化。试比较:
她吃了饭≈她吃完了饭/他画了两幅画儿≈他画好了两幅画儿/他画成了两幅画儿
我知道了≈我开始(以后将继续)知道了/墙上挂了两幅照片≈墙上挂着两幅照片
路灯亮了≈路灯由暗变成亮的了/她哭肿了眼睛≈她由于哭而使眼睛变成肿的了
大姑娘了≈已经由小姑娘变成大姑娘了/少先队员了≈已经由非少先队员转变为少先队员了
从所处位置看,“了1”通常位于宾语(包括单宾与双宾)、时量补语和动量补语、复合式趋向补语以及“个X”补语或宾语之前。试比较:
打了好几口井/挖了两个洞/写了几篇文章/送了她几本书/借了她几百块钱
在北京住了两年/这几盏灯亮了一整夜/来了好几次了/父亲也说了好几回了
他们又吵了起来/行李又退了回来/光线暗了下来/气氛又突然紧张了起来
图了个痛快/摔了个稀烂/玩了个过瘾/学了个八九不离十/杀了个片甲无回
哭肿了(*了肿)眼睛/排好了队伍/拧紧了螺丝/打折了大腿/吃坏了肚子/见到了儿子
飘来了(*了来)一阵香味/传来了几声欢呼声/飞来了好几只蝴蝶/游来了好几条鲤鱼
打来了一壶开水—打了一壶开水来 送来了好几本书—送了好几本书来
从所受限制看,主要有:凡是不能表示实现义的动词,凡是句中含有未实现语义的词语,一般都不能带“了”。试比较:
*她反对了这样做/*他感到了很痛苦/?万县属于了重庆/?其中也会包含了合理的成分
*这孩子必将成为了有用之才/*应当仔细地做好了准备/*可能会自行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跳了上去—他没跳上去/他喝醉了—他没喝醉/她放了佐料—她没放佐料
你别/丢了—你别丢/了 你别/摔了—你别摔/了
发理/短了—发理短/了 坑挖/深了—坑挖深/了
3. “着”和“过”的分布和功用
从所附对象看,“着”“过”主要附在动词的后面,偶尔也可以附在形容词的后面,一般不能附在名词的后面。试比较:
你先在楼下等着/我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你怎么还记着这些?/房门虚掩着/桌子上摆着收音机/老人低着头,弯着腰/箱子空着也是空着/老黑光着膀子,斜着脖子冲了上来
小王没来过/他吃过饭就走了/大家都见过了,才坐下/她曾经风流过/他们以前也富裕过
从所表语义看,“着”可以分别表示两种互有联系的语义:“着1”表示动态的动作行为的持续,“着2”表示静态的性质状态的延续。“着1”附在具有持续义和瞬间义的动词的后面,分别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或反复进行。试比较:
他不断地说着,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你们在这儿等着,请不要擅自离开
她轻轻地敲着,生怕吵醒了孩子/海水不停地抽打着悬崖,激起了层层浪花
微笑着说/穿着大衣躺在床上/变着法儿骂人/流着泪答应了他/羞红着脸走了出来
站着/拿着/听着/看着/你等着/你先坐着/你歇着吧/小声着点儿,别把他吓着
你不要老蹲着,坐一会儿/别老是躺着,起来走走/你就这样坐着,别动
桌上摆着一盆花/墙上挂着一幅彩图/她身上穿着一件带格子的花呢大衣
看着看着心里猛然一动/说着说着就禁不住哭了起来/哭着哭着就慢慢睡着(zháo)了
睡着睡着,身体底下的冰就渐渐地融化了/蹲着蹲着,人就慢慢地顺着矮墙倒了下去
“过”也可以表示两种语义:一种是“过1”,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毕,一种是“过2”,表示过去有过某种经历。“过1”在表“体”的同时,兼表现在时。试比较:
(现在) 他吃过饭还有好多事情要办
[昨天下午]他吃过饭还有好多事情要办
[明天晚上]他吃过饭还有好多事情要办
在这方面,他(曾经)给过我很多鼓励和帮助/他也(曾经)找过她的父母/我(曾经)用过她不少钱/当年他也(曾)风流过,体面过/祥子似乎忘了自己(曾经)作过庄稼活
从所表语义看,“过1”主要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完毕或完结,一般只能用在行为动词的后面,“过2”主要表示过去存在过的行为和状态,既可以用在行为动词的后面,也可以用在状态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试比较:
她刷过牙洗过脸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就走了/看过女儿的信之后,我们也就放心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上过大学的人将比现在翻两番
我以前从没见过他/这种感觉是我未曾体验过的/他也年轻过、富裕过/他也曾经阔气过
她刷过牙,洗过脸,梳过头,一直到吃过早饭,还是不见母亲下楼来。(魏崇《十月》)
那个一度那样地活泼过、热烈过、发狂过、痛苦过、幻想过、希望过、追求过、拥抱过、爱过、恨过、死过、浪费过大量的生命、青春和金钱的地方如今完全安静了。(王蒙《活动变人形》)
4. “着、了、过”用法比较
首先,从替换的角度看,“了”和“过1”都是从外部观察的结果,都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一个具体的时点,所以“了”和“过1”有相通的一面。尤其是遇到行为动词和结束性动词时,“了”和“过1”都可以表示完结,常常可以互换,尽管互换后所表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遇到心理动词、性质动词和形容词时,“了”可以表示性状变化的实现,而“过1”不能表示性状变化的实现,所以两者又是排斥的。试比较:
她学了两年日语—她学过两年日语/他已经睡了一觉—他已经睡过一觉
我已清点了余款—我已清点过余款/她吃了饭就走了—她吃过饭就走了
我已经知道了—*我已经知道过/小王病了很长时间—*小王病过很长时间
他比以前干净了—*他比以前干净过/余倩好像胖了—*余倩好像胖过注13
由于“过2”主要表示过去的情况,而“了”主要表示现在的情况,所以,当句中含有过去时间参照时,“过2”与“了”是互相排斥、不能互换的。试比较:
我曾经见过老李—*我曾经见了老李/叔叔当时曾劝过我—*叔叔当时曾劝了我
她曾经痛苦过—*她曾经痛苦了/从来没见她这么痛快过—*从来没见她这么痛快了
他吃了—他吃过/他激动了—他激动过/她胖了—她胖过/枫叶红了—枫叶红过
前面已经指出,“了”和“过1”都是从外部观察的结果,都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示一个具体的时点,而“着”是从内部观察的,主要表示时段而不能表示时点。所以“了”和“过1”同“着”常常是排斥的。试比较:
他学了几年气功—他学过几年气功—*他学着几年气功
他已经到了重庆—他已经到过重庆—*他已经到着重庆
公园门口里停着一辆轿车—公园门口里停了一辆轿车/运河两岸种着两排柳树—运河两岸种了两排柳树
孩子身上穿着一件皮大衣—孩子身上穿了一件皮大衣/南边墙上挂着两面旗帜—南边墙上挂了两面旗帜
其次,从共现关系看,“了”和“过1”经常与表示现在实现的“已经、已”等共现,“过1”还常和语气词“了2”共现。“过2”常与表示过去经历的“曾经、曾”等共现。“着1”和“着2”常同表示当前进行的“在、正”共现。试比较:
杜梅早已睡着了/他已向我做出了保证/他们业已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他俩已经跳过好几次舞了/我已经跟他说过了/村长已经来过几次了
她曾经唱过黄梅戏/他们以前去过大西北/小王过去放过牛,种过地
他们正跳着舞呢/他俩正核对着数据/小张正看着,突然闯进来一个人
在否定式中,“没(有)”否定动作和状态现在或过去已经发生或业已存在,所以,用了“没(有)”,就不能再用“了”和“过1”。比如:
他拿了票就走了—他没拿(*了)票就走了
他吃过药就睡了—他没吃(*过)药就睡了
“没(有)”不能对将来的行为和状态进行否定,所以,当“过1”表示将来的情况时,只能用“不”和“别”,不能用“没(有)”。试比较:
明天咱们兑过奖就去买车—明天咱们不(*没)兑奖就去买车/明天咱们就别(*没)兑奖了
他彷徨过也失落过—他没彷徨过也没失落过/她写过长篇小说—她没写过长篇小说
5. “看”的时态特征与表义特点
助词“看”主要用于表示尝试态。其作用有两个:一种是附在动词重叠形式的后面,协助表示尝试态。还有一种是附在非重叠“VP”后面,单独表示尝试态。所谓尝试态,从“体”的角度看,也就是一种短时性的、相对完整的情状;从“时”的角度看,也就是指未然的、将来的,尤其是近时将来的。试比较:
叫他写一篇文章—叫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他写一篇文章看
从表达效果看,在动词重叠形式后面,“看”所表达的只是一种羡余性的“体”意义,只能起强化作用,因为动词重叠本身已经具有短时和尝试的意义。在非重叠“VP”后面,“看”单独地、清楚地表达了短时性尝试态,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时体助词。试比较:
到底怎么样,让他写写文章看—到底怎么样,让他写篇文章看
从所附对象看,“看”协助表时态时,可以直接附在重叠动词的后面(一般都是行为动词,而不能是状态性动词、结束性动词),也可以附在动宾短语的后面。试比较:
让我再想想看/叫他先到别处找找看吧/这是什么声音,你来听听看/味道还可以,你们也尝尝看/这段文字不算难,你就让他翻译翻译看/你也掂量掂量看,到底谁是真心为你好
你给我评评理看/你们不妨也动动脑筋看/大家都来帮我挑挑毛病看/通过这次教训,他也许有所觉悟,让我再去做做他工作看/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明知这件事不太好办,可还是想碰碰运气看/你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做实验看
发音准不准还不知道,先叫她朗读两段看/这病也许还有治,你就先服几帖中药看
你也来试穿一下看/他来不来我不清楚,你先去叫一声看/行不行不一定,你让他先干几天看/你去问一句看,他到底还要不要/先少做几个,卖起来看
关于时体助词“看”,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看”具有后置性。不论是“VV看”“VVO看”还是“VC看”,一般都必须位于句子或小句的末尾。二、“看”具有口语性。含有“看”的句子,多用于对话中,尤其是用于祈使句中,严肃的书面语体中较少用。
6. 时制助词“的2”的分布和功用
现代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制”语法范畴,要表达相关的概念,除了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等词汇手段以外,有时也可以使用时制助词“的2、来着、以来”。在使用中由于语速较快,经常发生语音弱化脱落现象,“来着”和“以来”就可以分别简略成“来”和“来1”。就分布而言,“的2”在句中大致有三个位置。
a. 动宾式离合词的中间。比如:
你们几点收的摊/你大学什么时候毕的业/他们在哪儿洗的澡/你们当时在哪儿结的婚/还是两个月前理的发呢
b. 动宾短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比如:
是我放的盐/你在哪儿上的大学/我按要求填的表/我们回来时坐的飞机/我学的俄语,她学的英语
c. 句末动词的后面。注14比如:
你们哪一天从矿上回来的/你怎么进来的/这主意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东西什么时候丢的/我1955年生的,她1960年生的
你们几点收摊/你大学什么时候毕业/我按要求填表/我学俄语,她学英语/你怎么进来
几点打的烊/哪一年毕的业/你什么时候学的撒谎/你这是多咱买的
在哪儿理的发/什么地方买的菜/哪里学来的这一套/你在哪儿买的
当时怎么结的婚/怎么进的城/你为什么受的处分/当时为什么走的
谁关的龙头/谁答应你们的/哪些人查的账/这是哪个大夫开的假条
李先生抗美援朝参的军/他昨晚十一点多睡的觉,今早六点不到起的床
他俩在延安结的婚/我在飞机上吃的早饭/那几本书我在旧书摊上买到的
你怎么进来的?我爬进来的/脸上的疤,救火落下的/身上的伤,打架打的/那有气无力的样子是怎么搞的?减肥减的
年三十晚上吃的什么?吃的饺子/是谁引诱的你?是你引诱的我/谁指使你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7. 时制助词“以来”“来1”的分布和功用
“以来”和“来1”的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与表数助词“上下、左右、前后”等比较接近。考虑到它们的主要功用是表示时间而不是数量,所以姑且留在时制助词内。
从所附对象看,“以来”既可以位于体词性词语的后面,也可以位于谓词性词语的后面,有时还可以位于小句的后面。试比较:
长期以来/十六世纪以来/两个月以来/《马氏文通》以来/去年十月份以来
入夏以来/有生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南昆铁路通车以来/我成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以来
自秦汉以来/从1917年以来/打那个时代以来/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打从第一只股票上市以来/打从隋炀帝南巡以来,扬州一直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
近年来/这几天来/两天来/近一千年来/这几十年来/从1978年来
从所表语义看,“以来”和“来1”都可以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到说话时为止的时间。它们所附着的词语在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时点。比如:
辛亥革命以来/本世纪初以来/自从他祖父去世以来/打从贾立敏高考落榜以来
这段时间以来/这几个月以来/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几年来/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上面的概述只是简要地介绍了现代汉语中典型和非典型时体、时制助词的基本功能与常规用法,要想深入研究汉语时体、时制助词,还需深入研读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