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行为研究

19世纪中期,民俗学在欧洲出现。它主要关注口头传承,将讲述者的讲述内容记录下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比如大人经常会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格林童话》在德国的研究,就是以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为中心进行的。当时的民俗学理论和方法也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芬兰学派的研究,它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应该说最近的民俗学受美国民俗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民俗学也比较关注口传、歌谣和故事。如果是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他们的族群中会有流传时间很长的民间故事。但是美国众多的人口是从欧洲、中南美洲移民过来的,他们本身并不是美国人。所以美国的历史比较短,这种需要有较长历史积淀的研究,对于他们来说资料不足,如果要进行有很长历史传统的研究,就需要回归欧洲或者非洲。所以美国的研究比较关注现代,关注经验当中的内容,尤其注重口头传承。

美国民俗学传到日本之后,对日本民俗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术语也固定下来,比如都市传说这个领域。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口口相传的流言、怪异题材等都在都市口头传承当中,在日本的年轻学者中比较受欢迎。但是日本研究关注的主流并不是口头传承,而是行为,它更关注通过行为显示出来的民俗事象。

对于中国的民俗学,我不是特别了解,我感觉应该和欧美有相似之处,也是以口头传承为起源的。比如说我1985年和中国学者接触,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领域也是口头文学,比如故事、传说、诗歌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中国交流的日本学者中大多数都是研究民间故事的,或者研究中国的。像我这种不研究口头传承,也不研究中国的学者来中国交流,在当时比较少见。随着之后到中国的次数增多,我发现中国民俗学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在社会学下重新开设民俗学,应该是象征性的事件。

日本民俗学的主流基本放在行为的研究方面。比如说一年当中的节日,如日本的神社祭祀、信仰仪式等,以及社会制度,如村落的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协同等都是民俗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另外,关于生产活动也有很多研究,比如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等。

所以说从现在来看,中国民俗学也是这样一个范围。我个人感觉,中国民俗学是从口头传承开始,发展到现在转变为对行为的关注。但是日本的情况是从一开始就关注行为,而不是从口头研究中建立起来的。在日本,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也有,但是人数很少,在整个研究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而且,在日本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大多数并不自认为是民俗学者,而认为是从事民俗学之外的文艺或者文学的研究。

在柳田国男的理论中,他将民俗资料分为三类: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和心意现象,但这三类之间存在逻辑不统一的状况。第一类,有形文化是能够用眼睛看到的,而不仅是物质的文化。物质的东西,如工具、建筑等都是可以看见的。但是除了这些之外的一年当中的节日活动、仪式过程也是可以看见的,它们也属于有形文化。可以说民俗调查资料的大部分都在这个类别之中。第二类,语言艺术是耳朵听到的东西,也就是刚才说到的口头传承,包括故事、歌谣等,它虽然作为第二类与其他两类并列,但是实际上比重很小。第三类,心意现象是不能用眼睛看到或者耳朵听到的,只能用心来感受的民俗。用现代的表述来说,是关于意识、感觉、感情、价值观、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柳田国男强调第三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要通过第一类的调查和研究逐步接近对第三类民俗的了解。但事实情况是,柳田国男虽然对第三类列举了一些,但后来的研究者很难到达第三类的深度,也可以说是力量不济吧。

从理论构架的角度,民俗资料大致分为这三类。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民俗研究的主要精力和内容还是在第一类。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日文的“民俗”一词与英文当中的“民俗”有很大的区别。在日本说到民俗的时候,主要指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容。像民间故事、都市传说、流言、民歌这些内容都不被认为是民俗,它们一般用英文中的folklore表示,并且是用片假名写出来的,比如“出租车司机的folklore”,而不是“民俗”一词。所以在日本,民俗给人的印象就是实际的行为。

既然是人们的行为,那么一定是能见得到的,所以人们能拍摄照片、速写、做成图像。在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少见的是,日本有很多利用照片、绘画、图像来记录民俗或者研究民俗的成果。这里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出版物。《日本民俗图录》(1955)和《图说日本民俗学》(2009)是通过搜集各种照片来说明日本的民俗。还有一类是通过绘画或图像来说明,《年中行事图说》(1953)和《图解指南·日本的民俗》(2012)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日本历史上有一种绘画类别叫作绘卷或者画卷,是在11世纪到15世纪比较盛行的美术形式,它通过画卷来讲故事。把这些绘卷当中与民俗有关的内容截取出来、整理而成的研究成果,就有我们这里列举的《以绘卷为资料的日本常民生活图典》(1968)。以历史上存在的绘画、美术作品来构筑民俗世界,是只有在日本能够取得成功,还是在其他地区也可以形成普遍的方法,这是我们目前研究的课题。像我本人参与的一项研究,是通过乾隆时期的《姑苏繁华图》风俗画卷来构筑民俗,目前做出了一些成果,也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图1 《日本民俗图录》中的一页

这本书以照片展示民俗。图中照片为“若者宿”的情况。在日本西南地区太平洋沿岸,青年满15岁后要离开自己的家一起去外边住,照片展示了青年住宿的建筑以及里面的情景。

图2 《以绘卷为资料的日本常民生活图典》中的一页

本书是从绘卷中辑录出民俗有关事项,为平凡社出版。该书上面是标有数字的绘卷,绘卷下会将与数字对应的动作、物品等进行注释与说明。

就像这样,用照片、绘画、图像来研究、展示民俗,在日本有很深的土壤。美国似乎找不到类似形式的书。中国似乎也是如此,可能在社会史、历史方面的书里会使用一些图像材料来表示。但是现在仍然用图示来展示民俗的情况比较少。